ANZAC DAY 澳紐軍團日 二三事 (圖)

本帖於 2010-04-24 00:39:01 時間, 由版主 大牛哥 編輯



ANZAC DAY 澳紐軍團日 二三事 1. 4月25日 1901年,大洋洲上幾個英國殖民地自治領包括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還有塔斯馬尼亞等宣布聯合起來成立聯邦議會政府,國號∶"澳大利亞聯邦"。 十幾年後歐洲爆發大戰,大洋洲包括紐西蘭的人們相應英國號召為英國出兵。澳洲民主,從來不是強徵兵,都是"誌願軍",隻是那時候都是鄉下人,以為打仗好玩,當兵帥氣,就是童子軍免費到歐洲旅遊度假野營,一個村子裏男丁都參軍,不報名參軍隻會被人恥笑一輩子。 ANZAC Australia & New Zealand Army Corps 澳紐團就這樣來了。其中澳洲的軍隊叫"澳洲帝國(遠征)軍" (AIF / Australia Imperial Force")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兩個陣營: 英國, 法國, 沙俄是"協約國"陣營; 德國, 奧匈帝國, 土耳其帝國是"同盟國"陣營; 反正就是帝國主義窩裏鬥,不分好壞。 協約國的算盤就是"俾斯麥的噩夢": 英法在西,沙俄在東夾擊德國。可1914年一開戰,沙俄那堆老土就給德國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在坦能堡戰役輕鬆打個幾乎全軍覆沒。 沙俄政府內部問題一大堆,根本無法對德國構成威脅。 英國法國在西線和德國僵持著,死一堆人,急了,要想辦法物資援助沙俄。 東西可運不過去∶陸路擋著德國奧地利等同盟國。走海路? 波羅的海的入口德國控製,北海則結冰。 那就走黑海吧,黑海入口就是達達尼爾博斯普魯斯海峽和伊斯坦堡,在土耳其手裏麵。 英國軍部開始討論了∶ 海軍司令費雪主張在德國北岸登陸,以求打通沙俄控製區; 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則覺得土耳其人夠傻,好打。主張打土耳其伊斯坦堡,打通黑海入口。 最後采納了丘吉爾方案,開辟第二戰場,奪下伊斯坦堡,打通黑海航道! 從地中海愛琴海進黑海,南邊入口就是達達尼爾海峽,北邊就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和伊斯坦堡。 達達尼爾海峽的西岸就是Gallipoli半島,1915年4月25日,澳紐軍團占一大部分的協約國軍隊從這裏登陸了。這一天就是後來的ANZAC DAY 2. Billy Sing 雙方都付出出慘重傷亡,土耳其守住了Gallipoli半島,伊斯坦堡根本沒見著。1915年四月登陸,1916年頭“安全”撤退。 Gallipoli戰役打敗了,史學定論是英國總指揮策劃不當,澳紐子弟兵的非戰之過。 協約國死傷16萬人,澳洲占了三萬,陣亡的還包括了澳軍第一師師長,Bridges少將,他給土耳其狙擊手打中大腿動脈,失血過多而死。土耳其死傷25萬,其中有200人是給澳軍一個狙擊手幹掉的,他叫Billy Sing,是一戰中,也是曆史上的著名王牌狙擊手之一。 這個Billy的來頭相當有趣,他老媽是英國人,老爸則是...阿拉讓海寧...一個可能姓"沈"十九世紀來自上海的前往澳洲開荒的中國苦力。 Billy老爸在那種環境下能泡個洋妞,生個頂級狙擊手,也算給上海人長臉了。 Billy Sing的故事我不細述了,可以google/wikipedia 根據澳洲官方說法,ANZAC前澳洲人還沒有"澳洲人"的觀念,隻有"昆士蘭人","塔斯馬尼亞人" "南澳人"...ANZAC後,死傷慘重舉國哀悼,澳洲逐漸有"澳洲人"這個國家文化認同,之前"澳大利亞"不過是一個"地理名詞"而已。 更重要的是,*如果* Gallipoli戰役協約國勝利了,澳紐軍團帝國遠征軍啊的子弟兵發揮了紅軍戰士的二杆子精神,突破半島防線,攻下伊斯坦堡,打通黑海航道,會怎樣? 那麽曆史很可能會大大改寫。 因為Gallipoli戰役的戰略目標就是打通黑海航道,讓英法帝國主義援助奄奄一息的沙俄政權。要是1915年沙俄政府得到了英法的直接物資援助,沙俄帝國政權就不一定會在戰時的1917年倒台,可以一直撐下去到戰爭結束成為勝利者。那麽1917年資產階級的二月革命很可能就不會發生,沒有二月革命,也不會有後來的偉大的無產階級十月革命和蘇維埃+列寧+斯大林。沒有蘇聯和共產國際,中國共產黨也不會成什麽氣候。 一切都可能改寫了。 總之,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窩裏鬥,澳洲帝國遠征軍作戰失利,導致英法老牌帝國主義支援沙俄的陰謀沒有得逞。 列寧同誌萬歲!十月革命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 3. John Monash - 閃擊戰的先驅 是一個猶太人。1915年4月在土耳其登陸的時候,John Monash還是個上校。 到了1918年,他已經升到陸軍中將,指揮“澳美聯軍”,在西線(法國)和給予德國最後的致命打擊。 Monash無疑是澳洲曆史上最優秀的將領,堪稱軍事家,因為他在當時,九十多年前,算是最有遠見最前衛的將領之一。這完全因為他不是軍校科班出身的職業軍人,而是一個半路出家入伍參戰的工民建工程師。 這要說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曆史背景了。 現在人都知道這是一場現代化戰爭,都是靠武器,飛機大炮機關槍在打仗。可是當時的人,在那個曆史局限下,不知道。 尤其是英國法國軍校正式培養的陸軍軍官,軍校的作戰理論還停留在一百年前的拿破侖時代,相信戰役的決勝關鍵是“依賴步兵的勇氣”,密集衝鋒拚刺刀。英國法國上一場大規模戰爭還是是十九世紀中的克裏米亞戰爭,倒真的還是拿破侖時代的模式。 反而小日本那時候打了1905年日俄戰爭,領教了不少新科技武器的厲害,死了不少人,更清楚什麽是“現代戰爭”。 思想教條停留十九世紀初的職業將領們,用二十世紀的"大殺器"打仗,結果可想而知,戰場僵持著,雙方都“依賴步兵的勇氣”,跳出壕溝朝著敵方陣地的機關槍集體衝鋒。 Monash不是兵科出身,從未上過軍校,他是墨大的工民建Civil Eng.博士。工科的自然比兵科更明白新武器的性能。他相信現代戰爭就是拚技術拚武器拚後勤拚$$$,而不是“拚步兵勇氣”。(當時,小毛在北大當圖書館館員,P也不是,倍受知識分子文化人冷落,沒打過仗沒帶過兵沒開過槍,也成了“軍事家”) 他最早提出後來的“閃擊戰”概念: 各單位有效協調,步兵和坦克互相掩護配合同時衝鋒,炮兵背後支援,空軍在天上支援(當時時空投武器和補給)。當Monash這個澳洲佬向英美將領提出這些今天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作戰計劃的時候,他們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 炮兵是支援,可那是應該是進攻衝鋒的重挫敵人意誌的前奏(拿破侖就是這樣的),一下子投進這麽多坦克搞"裝甲師",要是衝鋒失敗(西線過去四年的正常現象),這些新式設備豈不是都是送給德國人了??! 1918年七八月間,在,距離巴黎僅一百多公裏的法國西線,Monash指揮兩場戰役∶Hamel & Amiens。在Hamel這場小規模戰役中,Moansh試驗了他的新閃擊戰術,對德軍防線進行突擊,在一個半小時內以輕微的損失奪下德軍陣地,打破了西線過去數年消耗人命的僵局。他的戰術在一個月後的更大規模亞眠反攻被有效實施,在這場戰役中,他指揮的澳軍作為協約國聯軍的"尖刀部隊",一舉攻下德軍炮兵陣地。後來二戰最著名的德軍坦克部隊指揮官古德裏安(Heinz Guderian),也參與了這場戰役,見識了迎麵而來澳軍裝甲部隊 (獨立的"裝甲師"則是德國的專利了)。 1918年8月8日的亞眠戰役是協約國的徹底勝利,魯登道夫元帥說這是“德國陸軍最黑暗的一天”。8月12日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親自跑到亞眠前線,冊封Monash為騎士(爵士)。三個月後,德國提出停火,一戰結束。 參考資料來源都可以google/wiki

所有跟帖: 

wah~~還見到比我更早起的啊~~ -百佳- 給 百佳 發送悄悄話 百佳 的博客首頁 (73 bytes) () 04/23/2010 postreply 12:45:52

我們澳洲的華人勤快 -mr-leaf- 給 mr-leaf 發送悄悄話 mr-leaf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3/2010 postreply 14:25:38

這課補得好!多謝! -AK--47- 給 AK--47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4/2010 postreply 22:37:2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