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澳洲的各大報章和網站,針對中國移民的“黃禍”論又卷土從來。表麵的原因是由於 暴漲的房價和日益擁擠的公交通所引起。
過去一兩年,美國歐洲的房價一片蕭條,但至少有兩個國家的房價仍然在瘋長。一個是中國,另一個就是澳洲。去年澳洲的房價平均上漲15%,墨爾本悉尼很多區的漲幅都超20%,30%的也不在少數。今年一月份墨爾本的中位價已達$540,500,所謂中位價的房子一般都是40-50年房齡的,離城20公裏以上的三居室一衛生間的破舊房子。現在,在墨悉兩市,拿百萬澳幣去買一幢在中等偏上的區內,還算比較看得上眼的,家庭住的獨立房,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樣的房價,對於大量中等以下收入的澳洲人,由於他們從不積蓄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的購房夢變得極其遙遠。於是,房事成了澳洲人的心事。
目前,整個澳洲社會的輿論是一邊倒,都在blame 華人,認為是Chinese 使得澳洲的房價暴漲。他們故意把在已定居的Chinese (PR 和 公民)和來自中國大陸的“overseas investor”混為一談,把在房屋auction 裏出現的亞洲人臉孔一律稱之為 foreign investors from China,其實前者才是目前澳洲房市裏的主力軍。 不少人極端的說道:“Maybe the great Australian dream should now be 'to one day rent an Australian home from a Chinese Landlord'.”。
加上,由於移民數量的快速增長,澳洲各大城市的基建進展緩慢,使得公共交通擁擠不堪,時常誤點取消。房價和交通,這兩個可以明顯感知的原因,使得澳洲人對移民的反對態度,在近來達到了一個高峰。
澳洲的在人口上是個小國,21 M population, 一半多是英國裔。在澳的華人習慣把人分成亞裔和Aussie,其實是大謬,Aussie是指這一半多的redneck 英國裔,像南歐的意,希以及巴爾幹,東歐人在這些是”正宗”Aussie眼裏是 不能稱為Aussie的,那些土耳其,黎巴嫩,中東的就更加peripheral了。老中們普遍不懂他們的區別,有個中國女孩沾沾自喜的跟女伴講自己交了一個法國男友,但這個自稱Bram 的所謂法國人,實則是叫Ibrahim的北非人。好幾個月後,她才搞清楚這地中海兩岸的區別。
大規模的中國移民的到來是在89以後。起初,高傲的西人們是不把這些溫順貧窮勤儉的中國移民,當作威脅的,他們把他們看作是舊唐人街的那些餐館,洗衣店,按摩店的換班而已,因為經過長期的白澳政策,退縮在唐人街裏的老華人們已大都凋零作古了。然而他們錯了。
廿年過去了,這批中國新移民們以及他們的子弟已經在澳洲這個小社會裏,成為和“主流”白人競爭各個資源的主要力量。這澳洲大學的醫學院裏,1/4-1/3的學生是亞裔,在藥學院裏這比例大於了一半!各個名牌中學的獎學金,大半被華人子弟獲得,各大學裏,華人教授不但在數量上,更在成果上遠大於白人教授。前幾年,澳洲電視台出了個叫“Australian Brainiest Kids”的 競賽節目,結果前五名中有四人是華裔孩子。第二年,這個節目就無聲無息了。
在房產上,高儲蓄的華人,更是買房換房的主力軍,深入到靈魂深處的儒家積極出世的精神,支撐華人,節衣縮食,先買小房,差的區,再買大房,好的區。就墨爾本而言,傳統上的一些白人好區,現在都有大量華人買入。當然其中也有不少是國內過來的富豪。
華人是努力的,但也是單純的,他們不了解他們的行為,已經觸犯了白人社會的taboo。一個人的地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socioeconomic status 的表示。單純的華人,不顧自己的職業,宗教,文化,等背景,以為花了錢,就可以進入“高尚”區,就可以進入“主流”,然而這必然導致那些snobby“原住民“的反應。當隻有零星華人進入,他們僅僅是nuisance, 是eye sore,他們得到是一些鄰居們的冷漠的 long face 而已。一旦有相當數目華人湧入的話,就會被當作是一種實在的threat, 一種yellow peril。
其實,有同樣的事情在美國,然而,人口超三億的美國,擁有巨大的人口“質量”(population mass),具有強大的同化功能,即便進入1 million 華人,也是一個小小的impact。 而且美國人及社會眼界要開闊的多,可在澳洲不一樣,在這個小小的保守的社會裏,華人的數量和質量都在逐步的增強,這不能不成為白色Aussie們的一個心病。因此,對於我們華人來說,應該提高警惕,防範於可能的種群衝突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