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人眼中的上海世博會【轉自南方周末】

身為一個上海媳婦,我希望中國不走日本的老路

暫別“全民迎世博”的大上海,我回到日本東京郊外的老家。偷閑跑去市立圖書館,讀起重鬆清先生的小說《時光膠囊》——
1970年代,東京的一群小學生沉浸在大阪世博的熱潮中,憧憬著“無比美好”的21世紀。孩子們特意製作了一個“時光膠囊”,放入各自的寶物和“未來之圖”後埋在地下,相約成年後再打開。

轉眼之間,26年過去了。昔日熱鬧的小學校因生源不足而關閉,大阪世博會也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年近四十的小學生們重聚母校,在冷清的校園裏挖出“時光膠囊”,近乎殘酷地重讀當年的純真理想。“光輝的未來”不過如此,昔日的優等生麵臨裁員危機,結了婚的同學遭遇家庭暴力,和藹的班主任早早離世……

聚會之後,主人公克也再度造訪大阪世博園——“夢想廣場”,那裏隻剩下了“未來的殘骸”。當年的世博建築“太陽之塔”孤獨矗立著,鐫刻在上的三張臉分別象征過去、現在和未來。建築背麵的“過去”黑著臉,塔頂鎏金的“未來”有些褪色,讓克也凝神的是“現在之臉”,它看起來尤其嚴峻,那是鼓起勇氣直麵困難時的表情。

大阪世博會是日本經濟高速成長的圖騰。1968年東京奧運會的熱度尚未退去,1970年的世博會又讓舉國若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美國國債持有人”、“可以說‘不’的一流強國”……這些頭銜在世博會後逐一降臨日本。在這股發展狂潮中,也慢慢湧動起熱衷投機、崇尚奢侈、鄙夷傳統的暗流,為日後的房產泡沫、貧富分化、低生育率等問題埋下了伏筆。曾讓小學生們無比憧憬的未來,最終變成了“失去的十年”。“大家的40歲過得如何?大家幸福嗎?”這是班主任在“時光膠囊”裏的留言。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帶著同樣的問題回望人生,回望上海世博會。身為一個上海媳婦,我希望中國不走日本的老路,相信“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想終將實現。在小說的最後,中年小學生們製作了新的“時光膠囊”,相約十年後再次打開……

在為高速發展的中國共襄盛舉的同時,是否應該潑一點冷水,讓過熱和高漲的情緒回歸到更為理性和警醒的狀態,如果隻是一味地以和諧為借口,拒絕一切善良的忠告,或許就會淪為不識扁鵲良藥忠言,而諱疾棄醫、剛愎自用的蔡桓公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