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個人逛博物館卻一點都不覺得別扭、尷尬或孤單,也不會覺得安靜。不會覺得自己與世界斷裂,因為看到了自己從何而來、處在哪個位置,有著什麽樣的祖先、又有著什麽樣的同伴;也不會哀歎人生平凡,因為再不平凡的人也會消失,再平凡的人卻也曾締造曆史。
博物館是當諸神、諸靈和死者失去神聖性之時,將其雕塑化。”
這是前畢加索博物館館主Jean-Clair對博物館的描述。當你踏進博物館,會有一種時光滯留在此刻的感受,燈光色溫與作品陳列的方式最好的還原了她應該被人欣賞的模樣,周圍空間的設計、以及其他作品的陳列為她提供了視覺和文化環境。
所以在我看來,了解、學習、研究某一領域或某一地域抑或是某一時期某一人物等等各類事物,都應當在博物館等地(including名人故居)與展品 進行麵對麵溝通。書本上的寥寥幾筆,無法勾勒出曆史原貌。“電腦圖片將一切都變成的平平扁扁、死氣沉沉,所以我們需要博物館。”
與展品的親密接觸,會使你身臨其境,仿佛穿越時光一般,感受另一個時代的一呼一吸。所以我一直認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曆史是該在博物館裏學的(雖然說也有人造成分,但不得不承認,在博物館中學到的曆史更有親切感,也更能在記憶中找到更長久的存在)。
其實很多時候,不僅博物館中的展品是藝術品,博物館本身也是一種凝固的藝術。在這裏,你也能發現收藏家獨特的文化品位。比如很久以前我曾去過的觀複 博物館。馬未都取《道德經》中“萬物並作,吾以觀複”一句,作為館名。在博物館的各處,都浸潤著古色古香的風雅韻味。空間布局玲瓏小巧,展品設施規整不令 人眼花繚亂,整體環境安靜祥和,又帶有禪意,每一把椅子,還有屏風、臥榻都在輕聲低語,每一件藏品背後都有一件故事。
所以進入博物館,不僅是讀史,亦是賞美。
博物館是凝聚了人類曆史和文化的場所,對於我這樣的曆史控來說,確實是一場盛宴和享受。人們在大海麵前常常感覺到自然力量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在博物館 中,也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感覺。博物館裏記錄了數千年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曆史上留下的印記,許多古代文物的宏偉、精巧,以及蘊藏的內涵,會讓參觀者感 到在時間的長河中,自己隻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礫而已。
在英國時去得比較多的是不列顛博物館。英國人算是把全世界的寶物搜了一遍全都堆在自家院子裏,包括中國的古代的許多文物。出中國區門口時,看到一尊白色的 北魏時期的佛像靜靜地立那裏,麵容平靜如水,眼睛裏無憂無喜,似乎看盡了千餘年的潮起潮落。瞬間被打動,感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心被觸及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