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做一個形式主義者

來源: 英二 2015-01-20 10:26:2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003 bytes)

 

mypainting:不是太陽的太陽



批評家如何才能不做一個形式主義者

 

當看到“生物藝術”BioArt這樣的藝術新形式,你會是怎樣的感覺?當代藝術開啟了高科技的新爐灶。也難為了藝術批評家,現在要寫科技的文體,既使不需要達到科普的水準,但也要足以滿足觀著讀者吧。

“藝術形式”演繹到了今天,真的已經黔驢技窮了?不然,誰會願意地去啃那樣的硬骨頭。想想,如果“生物”真的 可以造就藝術品,孟山都也許就是最大的“生物藝術”機構,轉基因農產品都已經放在超市的貨架上了,還要藝術家去摻和什麽呢?那些“生物作品”,除了杜尚 “實物”的翻版,還有什麽呢?反過來說,如果生物學家真的把基因工程玩的像是一種藝術,並釀成了一時的潮流,藝術在生物的隨心所欲,會不會造成生物次序的 大亂呢?以此類推,藝術向其他的高科技領域發展,比如說在“衛星導航藝術”,或是“天體物理藝術”的挖空心思,相影之下蔡國強的放放煙花就一定是小兒科 了。

藝術對“實物”和“過程”的迷戀從杜尚開始,但這種現象的源頭仍然是“形式主義”。在藝術形式的枯萎之後,“實物”和“過程”的興起就是不事之舉。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說,十九世紀末以來的西方藝術開始出現繪畫的“形式革命”。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創作原則,在本質上都是取消內容的形式主義。

對“摹仿主義”來說,藝術家是客觀而冷漠地為描寫而描寫,並不是因為反感,或喜愛一種事物而去描寫它。在“唯美主義”看來,感覺到“美”就是所有的一切,克羅齊(Croce就說:“隻有形式,才是美的事實”;就如“象征主義”的理解,表現形式比表現感情更為重要。藝術家從形式獲得感覺,讓內容服從形式,為了形式必須犧牲內容。以此,藝術 = 直覺 = 形式 = 內容,從而抹去了形式和內容之間的界限。

表現主義說,藝術就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十世紀初出現的浪漫主義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表現主義。浪漫主義的“感情” 在弗洛伊德以降,一步步的被狹隘化,批評家喜歡用“性本能”或“性挫折”來解釋藝術,藝術的性意識演義成為一種批評潮流。就如夏皮羅(Schapiro所說:“塞尚的蘋果就是塞尚性壓抑的表達,一種對女性裸體既渴望,又壓抑的表現”。當藝術批評把藝術歸結於對潛意識,或性意識的表現,把藝術當作一種純粹本能欲望的表現時,表現主義藝術也就成為了一種形式主義。

同樣, 超現實主義試圖革新的是藝術形式和創作方式。藝術家將藝術歸功於色彩、韻律和結構。藝術是一種徹底放鬆的,在夢幻狀態下的“創作”,實際上也就是“藝術對潛意識的表現”。就如梅洛-龐蒂(Merleau Ponty在 《塞尚的焦慮》中所描寫的,塞尚看事物的方式,是以一個孩子的第一眼,或是說出第一句話時的狀態。它就如現象學中的口號:“直麵事物的本身”,其前提就是 要將有關事物存在的所有相關,任何的社會、關係、情景、曆史、認知、觀念、等統統都放在括號裏擱置起來。要在不考慮一切的前提下來直觀對象本身。梅洛-龐 蒂斷定,塞尚就是這樣一個畫家。現象學批評是把藝術看作是“存在的一種模式”,強調藝術作品是自身獨立的,以形式表現作品,與其他統統無關。藝術與社會的 進一步剝離,後現代的結構主義尋求的是結構關係下的含義,解構主義則是從另一方向尋求其“含義的擴延”。到了符號學,更是把藝術作品拆解成了零碎的符號形 式。

自本世紀之初,形式本身開始有了意義。然而,無論是貝爾還是弗萊(Roger Fry藝 術能表現的無非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或是“想象中的生活”。與“有意味的形式”相對立的是“再現”,與“想象的生活”相對立的是“社會的現實”,都是說 藝術的線條和色彩所表現的“純美”與日常生活中的“美”並無關係,兩者都把藝術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進行了隔離。目的是在於強調一種純粹精神,藝術隻能 是對於人類純粹精神的表現。

英國文化學者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為此提出的建構論,“再現”被理解為一種象征性實踐。借此,虛擬被賦予了意義,就 如貝爾所說,“真正構思藝術的人,都生活在一個特殊意義的世界裏,這種意義與生活的意義並無關聯。藝術世界是一個隻有其自身情感的世界”。真正懂得藝術欣 賞的人,“他們從不注意再現的因素。他們討論畫作時,是在談論形式的造像和色彩關係,他們隻是根據線條色彩的優劣來判斷藝術和藝術家。

藝術中頑固的反現實、反社會情緒,強調“形式和風格”,抨擊“內容和詮釋”。它就如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羅夫斯 基的一句名言:“藝術永遠是獨立於生活的,它的顏色從不反映飄揚在城堡上空的旗幟的顏色。” 藝術永遠是在描繪事物而不是在說明事物。藝術是一種體驗事物的創造方式,而被創造物在藝術中已無足輕重。重要的是在於怎麽描繪,使之與人們一般的感受顯得 反常、陌生、複雜。要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觀者對之越難以理解、在其身上耗費的時間越長,就越有藝術價值。

在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理論引導之下,二十世紀以來,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們一直在執著的炮製,編造夢囈符號。不管 是摹仿,或者寫實,是訴說情欲的表現主義,還是玩弄花樣翻新的純形式。藝術就是“學著像孩子說出的第一句話”,似乎藝術越是讓人非解,就越能使人沉浸在深 奧之中。無主題,無對象,無深度,無內容,把現實擱置在一邊,所有的定義和解說都是遊離的,再經過內部的結構和解構,藝術最後就留下一個空殼。藝術隻不過 是一些“不同組合的色彩”,是一些形跡,一些行為,一些效果,一些主意,如此而已。

對於 20世紀的現代主義來說,重要的是要找到再現的形式和屬於自己的語言。藝術經過不斷的“簡化”和“抽離” (Abstraction),到了抽象繪畫,已除淨了任何自然參照,剩下的隻是色彩符號構成的形式之美。“簡單派雕塑”就是拋棄了形象,代之以幾何體、或既無結構,也無造型的“自在之物”。

也不必擔心藝術會因此而枯竭,與形式相伴的是種種“挪用,拚貼、現成品、裝置,媒介,光效應”。藝術的形式似乎是無窮盡的。弗蘭克布蘭在《對實物的迷戀》中說:杜尚並非是唯一的肇事者,在他之前就有過“貼紙革命”,布拉克和畢加索就是始作俑者。“到60年代,後繼者眾多,真東西成了藝術的替代物。” “在後現代那兒,藝術家已無需技藝,用現成品加以擺設,隻要簽上個名,便可待價而沽,任何物件和材料連同環境,皆可成為藝術品,由此,藝術同裝飾、裝置、技術、製作、展示、和事件同義”。

隨便什麽都可以是藝術,誰都可以做藝術。 藝術的“自給自足”,成了當代藝術的一條基本準則。無論是材料,或是場地,或是主意,或是行為,“藝術可以分離任何成分,並因此變通藝術的過程”。早在上世紀60年代,人們在惠特尼博物館的《反假象:程序和材料》展中就已經看到了那些幹草、油脂、汙垢、和狗食。展覽的策劃說明是“構思和安置這些作品的過程比作品的客觀性質更為重要。”

如同“甚麽都可以是藝術?”同樣的疑問是,“純藝術在哪裏?”現代以來的批評家們,就是有本事把藝術弄成了“向純化進軍”。大批評家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所認定的現代主義繪畫本質就是“平麵性”。而弗萊的切入點是塞尚圖像的“變形”,並以此探討“形式本身就具有意義”。貝爾說“有意味的形式”是視覺藝術所共有的性質”,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塞尚最強有力的特點,就是因為堅持了“有意味的形式”。

從平麵的變形開始,以此,形式主義最終走到了完全純化的單色畫。

把藝術孤立起來,把藝術當成了與自然、與人類社會的整個生存過程毫無關聯的東西。形式主義批評把“藝術純化” 的實施視為藝術極至的真諦和職責。批評家們勤勤懇懇地探索作品的形式構成。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主義藝術,堆積了大量的情欲、死亡、凋弊、腐朽、衰敗、糜爛 的形式。而批評家的責職就是用“意義”來修飾它們,並彌合它們之間的界限,通過追求純形式的變幻表明了“藝術的繁榮”,同時堅持了藝術及藝術批評的存在。 藝術越來越離不開批評,批評家們也就像捧著了一個金飯碗,把所有的現象誇張地看作各種各樣的符號進行精雕細刻,肆意渲染,把藝術的形式當成了一切。

就如 “塞尚的蘋果裏有沒有故事?”這樣的形式主義命題,是如何地耗費了全球藝術批評家們的精力?現代主義以來的藝術批評就是這樣在作品的形式中耗費著時光。雖 然,“塞尚的蘋果裏沒有故事,它就是形式!” 這樣的聲音一直存在。但是,“形式”總是能讓批評家們一如既往,樂此而不疲。

就如美國藝術史的“教父”夏皮羅,從希臘文考據到拉丁文,結論就是:“塞尚那些用一層層帷幕和麵料包裹起來的 蘋果,其實就是裸女的化身或者替代”。批評家們為此驚呼:“驚人的發現。這一發現足夠驚人。”驚人到什麽程度呢?於是,批評家們自豪地告誡說:“這就是學術的根本力量,沒有夏皮羅,我們就會被“塞尚的蘋果裏沒有故事”的振振有詞嚇倒。”

殊不知,塞尚的蘋果,永遠也隻能是蘋果。

那些以“形式”替代一切的想法過於天真。批評家很樂意地說:“人類的想象是無限的”,而事實上,想象的翅膀既 飛不太高,也飛不太遠。藝術脫離了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真實體驗與思考,藝術如果隻是以孩童積木遊戲式的不斷花樣翻新,以不同排列組合的“形式”來再現世 界,其結局一定會令人失望。

無限地貪新求奇是不可能的,不管是“生物藝術”,還是“煙花藝術”,所有的材料終將耗盡,所有的形式終將玩 完。“藝術家”們總有一天會覺得黔驢技窮。對“實物”與“行為”的迷戀也終將是疲累和乏味的。如果隻是感覺“行為”的本身,無論你如何愉快地咀嚼苷蔗,還 是舒暢地排泄便溺,剩下的也隻能是滿地的殘渣和汙物。

與藝術中的單色畫與現成品相對應,從上世紀尼采哲學的“未人世界”,到當代文化的“終結時代”。文化似乎成功 的清除了所有不協調的痕跡。當批評家們把這類“終結”的實施視為藝術的真諦,而藝術家可能會因為生活在“未人世界”的文化荒漠而感到茫然,批評家可能會勸說:“我們隻不過是把形式主義過程推到了極致”。但這樣的極致除了成就了社會和文化的虛擬,還有什麽呢?




所有跟帖: 

又見英二先生的好文,夠我學習一番了。我一直在想,當代藝術究竟應該怎樣體麵的退場呢? -楓昀- 給 楓昀 發送悄悄話 楓昀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15 postreply 10:58:05

英爾的文章總能讓人深思。讚一個。 -幽幽茶香- 給 幽幽茶香 發送悄悄話 幽幽茶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15 postreply 11:06:41

喜歡你的抽象畫。 -Alabama- 給 Alabama 發送悄悄話 Alabama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15 postreply 18:19:0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