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與收藏的11條軍規 zt

來源: 秋葉落無聲 2014-04-17 17:37:0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893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秋葉落無聲 ] 在 2014-04-19 07:58:2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第一條 藝術性第一,年代第二


收藏古玩的朋友往往看重年份,而忽視東西本身的藝術性。須知,你收藏的是古代藝術品(或是今天可作為藝術品欣賞的物件),不是所有的古物。有的古物年份很足,卻不具藝術性或藝術性甚低,則不宜納入藝術收藏視 野。如宋元時期的青白瓷壙碗,出土量非常巨大,真正具備藝術收藏價值的並不多,還不如年份短得多的清代藝術瓷(如花瓶、瓷塑等)。還有一個誤區需糾正:總 認為年代早的存世量比年代晚的少,宋代的比元代的少,明代的比清代的少,錯。一般而言,藝術品比日用品少:清代的花瓶(藝術品)肯定比明代的盤碗少是肯定 的。(也有個別例外:如元代的青花盤碗比宋以後任何朝代的普通花瓶少)。


 


第二條 寧收碎玉,不藏全瓦


藝術品有時因各種原因難保十品,尤其是古玩,經曆歲月滄桑,常難達十分之完整度。當一件精彩但有殘損的作品和一件品相完善卻平庸的作品在你麵前,你如何選擇?你是選斷臂的維納斯還是選完整的泥人張?收藏的原則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本來古玩收藏就是抱殘守缺,不宜有過分的求全心理。當然在兩件藝術水平相當的作品前,你還是要選品相完善的那件,哪怕價格要高出幾倍。另外,碎 到什麽程度可以接受也是必須考慮的。破損率超過一定限度就必須放棄,核心部分和關鍵部分如果缺損也必須放棄。比如明代德化窯觀音像,如果缺一手,可藏;如 果缺在頭臉部,則不可藏。雖然二者破碎率都是百分之十,但後者缺損的是關鍵部分。此道理於書畫亦然,名款缺失,與一花一石的缺失收藏價值差別甚巨。


 


第三條 寧收小名頭精品,不收大名頭爛品


作者知名度是藝術收藏投資必須考慮的一項,但是,並不等於說知名度越高越有收藏投資價值。收藏原則仍然是藝術性第一,知名度第二。其實,知名度是動態的,今天這幅作品的作者是小名頭,五年以後或十年以後完全可能成為大名家。而你手頭決定去留的作品卻是靜態的,今天它是名家的爛品,五年後十年後一百年後它仍然是爛品,仍然改變不了其平庸低劣的本質。


 


第四條 不是所有名家作品都有價值


這 條有兩層意思:其一,有的大名家名實難副。在中國內地這種逆淘汰的體製下,平庸者往往居上位,傑出者卻居於野,此在藝術界亦然。像黃葉村、陳子莊、黃秋園 這樣的藝術大師甚至一生都被排斥在體製外,直到身後才大放異彩。其二,即使是名副其實的名家,其作品也不是每件皆優秀。有時因為應酬、身體健康、情緒低落 等原因會創作出低劣平庸或不盡人意的作品。另外,在藝術家一生的藝術生涯中,其早、中、晚期的作品水平懸殊往往是非常大的。早年稚嫩而不成熟,晚年體衰而 精力不濟。是故收藏某藝術家作品有掐頭去尾之說。一般來說,50歲到70歲這二十年是一個藝術家人生最飽滿,創作最成熟而頻出佳作的年齡段。當然也有早慧和早衰的例外,有大器晚成的例外。


有 不少朋友存在兩種誤區:一是認為大名家的早年作品因距離今天更久遠,故存世量少,更值得收藏,錯。姑且不說存世量與年代久遠與否不成反比,即使其早年作品 存世確實少,但這些作品大多在藝術上並不成熟,這種早年作品僅僅對其藝術生平的研究者有意義,對欣賞和收藏投資都不是上選,雖是真跡,藝術水平卻往往不到 位。二是認為大名家的暮年作品因人書俱老”“爐火純青,往往又是最後絕筆所以更值得收藏,亦錯。對於絕大多數藝術家來說,進入暮年,因身體原因其藝術也進入衰退期,個別藝術家甚至罹患老年癡呆症,神智尚且不清,何能期望其暮年作品能爐火純青


 


第五條 不以市場表現為收藏投資依據,隻收好的,不收貴的


當代中國的藝術市場仍處於混亂無序的狀態中,過度炒作和虛假成交已經是司空見慣之事。許多藝術品的市場表現與其實際的藝術價值往往不同步,甚至與其藝術價值背道而馳。那種認為拍出高價的就是好作品的觀點和以市場風向標入倉依據的做法是很幼稚的。中國的藝術市場還很不成熟,所以其風向標並 一定不指向未來,它甚至可能指向死胡同,指向絕境。但中國藝術市場最終必然會走向理性,在今後理性市場中,你高位入倉某名家的作品(如範某、劉某、崔某等 等)可能麵臨被淘汰的命運。所以一定要記住:隻收好的,不收貴的。當然什麽樣的作品才是好的?這關乎收藏投資者的藝術鑒賞水平或其藝術收藏投資顧問的鑒賞 水平。至於什麽是貴的什麽是不貴的?必須與藝術品的質量聯係起來考量,而不是僅僅看其一平尺多少。


例如黃賓虹一平尺50萬,劉主席一平尺5萬,行家肯定不會說後者便宜前者貴。但是如果黃賓虹一平尺賣到100萬,以目前的物價來說顯然是貴了。雖然一平尺100萬的黃賓虹在市場出現過,但這恰恰是目前中國藝術市場非理性的一個表現。或許有人會說藝術是無價的,黃畫作為藝術大師的作品賣怎麽高都不高。這樣的話往往也成為拍賣行的煽動語。藝術無價不等於藝術品無價,藝術品一旦進入藝術市場,那麽它無論多麽偉大都是有價的,都是有頂的。有一些潛力股的藝術家,你一時可能覺得買高了,但幾年之後,你會發現其實是撿了漏。潛力股藝術家的知名度和市場成長往往是呈跳躍型上升的。所以貴與不貴需聯係作品的藝術水準及其藝術家的發展前景來辯證判斷。


 


第六條 收藏投資三兩家,不要遍地開花


當代藝術家多如牛毛,群星璀璨。你不可能也沒必要見好必收”“遍地開花。除非你資金特別雄厚,精力特別旺盛。否則最好選取一兩家或兩三家(我的意見是不超過3家,而且應該先選取1家,一定時間後有心得了,根據經濟實力和新大陸之 發現再擴選其他家)。當然如何選擇藝術家也頗有講求。總之在選擇藝術家上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其實即使是一些大的藝術品投資機構,其選擇的藝術家也多 是三五家。這有什麽道理?大概跟你買股票類似。至於投資古玩,也是一樣的道理,要有精品意識和專題意識,同樣不宜遍地開花。必須說明的是:上麵的建議是針 對收藏和投資藝術品,直白說就是要動到你的銀庫的行為。你當然還很有可能有隻鑒賞不收藏投資的活動,這種純鑒賞的活動則應該開拓視野,古今中外廣泛涉獵,不局限於三五家,這對你提高鑒賞能力和理性收藏投資藝術品有莫大幫助。


 


第七條 不收跟風作品、複印機式作品


不可否認,一切藝術家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自己的個性成分,即使臨摹品也有臨摹者個性的投射。你要說某件作品毫無個性,那就絕對化了。畢竟畫為心跡,每顆心都不一樣,每幅畫就不可能絕對無個性。但是當一幅畫共性超過個性、因襲創作原創,則其藝術價值就高不到那裏去。所以必須在個性前加鮮明二字,作為強調。當下跟風作品、複印機式的作品不少,如學黃賓虹已到了遍地黃的地步。走這一路的藝術家有些雖聲名顯赫,但其實際藝術水平卻是平庸的。成功藝術家的作品必須具備鮮明的辨識性,即使不看落款,也能看出是某家的作品。而鮮明的辨識性源於源於作品鮮明的個性,源於藝術家的強烈的原創精神和創新意識。


 


第八條 不收思想平庸,內涵空洞的花哨作品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不僅是對學者的要求,也是對藝術家的要求。平庸的思想不可能產生卓越的作品。這一條軍規實際上與上一條是緊密聯係的。藝術家隻有精神獨立才有可能具備原創精神和創新意識,才有可能在作品中體現鮮明個性。許多朋友可能會問:思想”“精神這些東西很玄乎,怎麽才能在藝術家的作品中領略到呢?這有賴於你的藝術鑒賞能力。當你的藝術鑒賞能力提高的一定的程度,對於作品思想的平庸和卓異自能分辨,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沒有比較省力的 捷徑呢?有的。就是去了解作者的其他方麵的的信息:如學養、文字、言行等等。作品思想不平庸的藝術家在其人生的其他方麵肯定也是不平庸的。例如一個見到高 官貴戚就點頭哈腰、畢恭畢敬、逢迎拍馬的藝術家;一個麵對慘淡人生、對社會醜惡現象無動於衷、麻木不仁的藝術家;一個明哲保身,逃避責任,毫無擔當精神的 藝術家,他的思想肯定是缺乏高度的。而在學養方麵,藝術家是否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關乎藝術品內涵是豐富還是單薄。有人問唐伯虎的老師周臣,為什麽他的畫 反不如他的學生唐伯虎,周臣說:隻少唐生數千卷書耳。可見學養深厚與否對作品的影響。古今許多藝術大師不乏博學鴻儒,他們的造詣往往具多麵性。如蘇東坡既是書法家又是畫家又是文學家,多重身份。米芾、黃庭堅、黃公望、沈周、文徵明、唐伯虎、徐渭、陳白陽、董其昌、弘一、豐子愷……無不如此。學者型藝術家和才子型藝術家從來都是市場熱捧而永遠不會跌落的藝術硬通貨


 


第九條 隻收藝術家作品,不收非藝術家的名人作品


政界名人、學界名人、名作家、大科學家、影視明星、體壇明星、名僧名道……等 名人作品,除非其本人同時又是造詣不低的書畫家,否則其作品皆不宜收藏。非書畫藝術家的名人作品其藝術水平往往十分低劣,屬於書畫垃圾。哪怕其人聲名十分 顯赫,比如是總統、總理、將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運冠軍、當代高僧等等,他們對藝術為何物常常一無所知,怎能期待他們能創作出高水準的藝術佳作?他們 的塗鴉之作可以當做名人墨跡收 藏,但絕不可以當做藝術品收藏投資。有些非藝術家的文化名人對書畫略有涉獵,但並非專攻,也應限收,如趙樸初、楚圖南、南懷瑾、賈平凹、易中天等人之作 品,都隻能視為名人翰墨,而不宜列入藝術品範疇。而像饒宗頤這樣的文化大師,在書畫方麵也是嘎嘎獨造,其本身就是書畫大家,則可納入藝術收藏之列。


 


第十條 隻收實際水平高的作品,不收頭銜大得驚人實際水平低劣庸俗不堪的作品


因為中國藝術體製的逆淘汰效應十分普遍,有真才實學的卓越藝術家往往是處江湖之遠, 他們不在國家畫院裏,不是美院教授,不是這個協會那個中心的會長理事,他們隻是一介布衣,但是他們的水平卻遠在那些體製內的院長、會長和教授之上。這種現 象是逆淘汰的社會體製造成的。不甘於平庸的藝術家必定是不適於體製內生存,所以往往被體製邊沿化。而體製給了那些聽話的藝術家大得嚇人的頭銜,卻不能給它 們藝術創造的天才。所以近二十年來湧現的藝術大師幾乎全部來自體製外,如上麵提到的黃葉村、黃秋園和陳子莊都是布衣之身,他們甚至連美術家協會的會員都不 是,卻讓所有的有各種嚇人頭銜的體製內藝術家黯然失色。吳冠中先生曾經呼籲解散畫院、美術家協會等這種僵化的藝術部門,說這些部門豢養了一批不下蛋的母 雞。的確,體製內的頭銜已經成為束縛藝術家自由創作的緊箍咒,而許多體製內藝術家不但感覺不到緊箍咒的束縛,反而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博取更多更大的緊箍咒 (頭銜)。因此之故,他們用以藝術創作的時間也被各種社交活動和人情公關衝淡了。在這種狀況下他們確實下不了什麽好蛋(藝術佳作),雖然他們有一身非常華 麗的羽毛。當然,也不能說體製內藝術家就絕對沒有高才,還是有的,但他們畢竟是少數。而體製外藝術家也不見得都優秀,也有不少平庸不堪的。總之,這條軍規 的要點是選擇藝術家作品要惟藝術水平是選,而不要惟頭銜是選。


 


第十一條 淡化撿漏意識,按行情理性入市


這一條談的人太多了,我就不再囉嗦。因一心想撿漏的迷思導致痛失交臂和吃大虧的事每天都在藝術市場上演。


記住:隻要你嚴格遵守以上十一條軍規,你的藝術品投資方向就不至於迷失,慘敗的幾率可趨於零,成功幾率就會大幅提升。

所有跟帖: 

喜歡"隻收好的,不收貴的".....也是沒法!收貴的收不起啊! -西門祝- 給 西門祝 發送悄悄話 西門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14 postreply 17:45:57

學習了。 收“真,精,新(老的,但品相好), 美,稀”的 -群思- 給 群思 發送悄悄話 群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14 postreply 18:00:43

這位是秋雨無聲嗎? -布衣之才- 給 布衣之才 發送悄悄話 布衣之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14 postreply 18:14:00

隻收好的,不收貴的. 這個不易做到 -Freewilly- 給 Freewilly 發送悄悄話 (162 bytes) () 04/17/2014 postreply 19:15:12

有軍規了,好, 按規做,少出錯。“隻收好的”就很好,象巴菲特後半期的投資。拒絕撿煙頭 -老莊不周- 給 老莊不周 發送悄悄話 老莊不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7/2014 postreply 21:16:2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