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拋妻棄子 半生流亡

來源: 秋葉落無聲 2014-03-19 17:30:4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993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秋葉落無聲 ] 在 2014-03-21 22:34:3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1949年夏天,解放軍已過江,遠在西南的張大千感覺到蜀內政局詭譎多變,充滿了不確定感。這個時候的張大千跟許 多資本家、富人和右傾人士一樣,來到台灣,他想親自看看是否台灣是個可以長久居住的地方。這時的台北表麵上安定,但肅殺氣氛彌漫。國民黨政權已在台灣展開 清理中共和台共地下黨行動,不少共產黨地下黨,左傾思想的學生、教授受到牽連被捕入獄,死於非命。

解放軍渡江後,日行千裏,勢如破竹,大軍很快征服兩廣,直通巴蜀。速度快到張大千都來不及反應。

張大千的家是成都的望族。但與其說是他的家庭背景使他反共,還不如說是他的生活哲學使然。張大千一生酷愛美酒美食,風流成性,喜歡名畫,名花,奇木怪石,他揮金如土,一副名士作派。同時他也遵守中國道統,敬老尊賢,長幼有序,直到中年他見到長久不見的長輩還會行跪叩大禮。

作 為一個藝術家,他無法容忍騙自己,認為必須直視自身內外的宇宙世界。張大千最不能接受當時共產黨一貫認為傳統是舊社會文化的這種看法。他也看不慣共產黨那 種嚴明的紀律,為大我而犧牲小我的這種所謂愛國主張。張大千完全是一個“個人主義者”,他相信隻有自己過得好,社會才能過得好,國家才能真的好。

他並非不愛國,雖與日本往來密切,但因日本侵華,為民族尊嚴,他從不學日語,年輕時他到日本讀書甚至都帶著翻譯上課。後來他更斷下豪語,要在海外讓中國水墨畫揚名世界。他完全不能同意共產黨那一套集體主義的思想,張大千終其一生都沒改變自己的看法。

1949年夏天他原本想先來台灣看看生活環境,回頭再接上一家老小,舉家遷台。但解放軍挺進的速度超過了張大千的預期。他還沒決定是否要留下來,老家成都的政局便已不保。

張大千趕回家,接上老小,但萬萬沒有想到,機位不夠。

老友張群隻給他三個位子。於是張大千隻帶了四太太徐雯波,以及三歲的幼女張心沛。張心沛是他與二太太黃凝素所生。本來他沒打算帶小孩,也並未打算隻帶四太太走,他考慮到徐雯波隻有二十多歲,閱曆不足,一個人恐怕無法應付他未來在海外開拓疆土的場麵。

大 太太曾慶蓉是名門之女,是一舊時代的家庭主婦,相夫教子,為張大千生了一個女兒。張大千在外闖蕩多年,她都在家,主政一家大小事務。二太太黃凝素不像大太 太一樣是奉父母之命成婚,是張大千主動追求她的。黃凝素是個美人,雲鬢花顏,柳腰細眉,年輕時為張大千生下許多子女。張大千在敦煌臨摹古畫時,黃凝素還陪 伴著他,他們確確實實有過一段恩愛的歲月。三太太叫楊宛君,當年張大千在北平時,一時寂寞,到城南聽戲,見到楊宛君彈唱大鼓,彩袖舞衫,立即給迷住了。楊 宛君那雙手凝脂玉膚,纖穠合度,張大千畫仕女圖就是看著三太太的手畫的。張大千有一首詩寫的正是三太太:

飛瓊阿姐妹雙成,阿母瑤窗笑語頻;

欲向麻姑乞陵穀,妝台不共海揚塵。

抗 戰勝利後,三太太身患重病,臥病在床;二太太黃凝素後來與張大千感情不合,寄情麻將;張大千手邊現在有了徐雯波。有三個機位,怎麽辦? 帶誰走? 如果不能全家走,大太太也不能走,她必要留下來坐鎮。正猶豫不決時,二太太生的女兒張心沛纏著要跟爸爸走,情急之下張大千便讓徐雯波抱了心沛上車趕赴機 場。徐雯波自己親生的一女一子卻留在了老家沒有跟出來。

張大千走後,張家像往常一樣的過日子。路上敲鑼打鼓歡欣鼓舞,隻有襯托出男主人拋棄一切遠走高飛後留下的一室寂寥。沒有人知道,很快的,這場政治的變局將掀起巨浪,吞噬所有的一切。

在 海峽這邊,剛到台灣隻住了不到二十天,張大千就發現台灣當局進行出入境管製讓他不舒服。他畢竟是個自由慣的人,出師後便雲遊四海,二十多年從不為任何事所 困。不管你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誰也別想束縛張大千。為了方便旅行,同時為了與家人通信,張大千又帶著徐雯波和孩子移往香港。香港有許多張大千的朋友,他 與他們語言相通,生活上沒有什麽不便,但他隨即又覺得香港小,人口多,人物複雜,不宜久居。剛好這個時候,他接到印度新德裏美術會邀請到印度舉行畫展。他 便到印度去,順道去旅行。旅行到大吉嶺,他被當地風景迷住了。打算長住下來。但後來吃驚於當地的地震和落後的醫療,才又回到香港。

1950底年張大千回到香港,租了九龍一處院落住了下來。沒多久四太太徐雯波便生下一男嬰,張大千取名為心印。差不多在這個時候中共放出張大千四個兒子,包括張心智、張心一、張心澄、張心夷到香港勸張大千回大陸。

張 大千原本見到兒子們開心極了,但隨即覺得不對,這些孩子怎麽一個個都積極勸他回去。張大千最恨人不真不誠,更別說自己的孩子變成“政治工具”,立即怒目凶 道: 你們究竟是要我這個老頭子,還是要什麽人民政府?要老頭子就留下來跟著我,要跟什麽人民政府,馬上就滾蛋!總之你們休想騙老子跟你們回去!

兒子們聽到父親大怒,嚇得全跪了下來,哭作一團。一家大大小小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又心痛又心酸。他們心想,若不回去,成都的幾個老母豈非再被遺棄一次?第一次是作丈夫的,第二次是被兒子遺棄。

張大千見他們還不“棄暗投明”仍在作什子地猶豫,更加憤怒,他大哭叫道: 在這兒,你們還能叫我爸爸,真要回去了,苦日子還在後頭呢!總有一天,你們連我這個爸爸想認都不敢認了!

生離死別的掙紮下,最後張大千用親情為自己打贏了這場統戰。兒子決定不回大陸了。張大千攜家帶眷展開了三十年的全球流亡生涯,從印度、到阿根廷,到巴西,到美國,最後落葉歸根台灣。

在 巴西期間,中共曾放出了張大千最鍾愛的四女張心瑞到巴西看張大千。張心瑞探視張大千,請張大千回國看看,被張大千嚴正拒絕。張大千遷往台北後,張心瑞和夫 婿蕭建初先後獲準到美國。張心瑞沒有台灣的入境許可,無法去摩耶精舍看父親。蕭建初原是張的入室弟子,曾追隨張大千在敦煌工作。張心瑞上次到巴西爭取父親 對祖國的向心,張大千很不諒解。事實上在女兒和女婿赴美前,張大千已經讀過他們曾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美術月刊》上發表一篇評論父親畫作的文章《張大 千先生的畫業》。張大千在這篇文章中讀不到一絲親情。注重傳統倫理的張大千認為,兒女來評父親的畫作,全不帶感情,這種事是大不敬,他打趣的說,這是唱平 劇的鴻鸞禧吶!  他們夫婦來耍我這老丈人了。所以這次心瑞和建初出來想探自己,張大千也並無什麽想象。他吩咐說:願意在“自由世界”住下來最好,等過了若幹時期,取得美 國的居留權了,自然也就可以申請台灣的入境簽證,那時候順理成章就可以來台灣看爸爸。

當時台灣還沒有解嚴,大陸籍人士不能自由進出台灣。張家也不知是哪個人,提出要在老太爺過壽這一天請四散在巴西的,以及美國的兒孫輩都齊聚美國歡聚一堂,也算一家團圓。

此話一出,張大千立即吹胡子瞪眼道: 有孝心的兒孫,自古隻有你們來給老太爺拜壽的道理,如今怪了,竟叫我這老頭子不遠千裏遠渡重洋來湊合你們!這算是哪門子的規矩?

張大千這一罵,誰也不敢再出什麽餿主意了。

張大千到辭世之前,從未更改過自己熱愛自由的生活信仰,也從未對外提起,他思念被他遺棄的、與他共過患難、癡心於他的三位妻子。

本文選自大公網

所有跟帖: 

人生多麵! 謝分享! -群思- 給 群思 發送悄悄話 群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9/2014 postreply 19:47:2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