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泡:當陶瓷器入窯煆燒時,由於下列原因在釉及坯體中發生氣體。如釉粘性較強,往往在釉麵上殘留下氣體所造成的穴痕。這種穴痕小的像麵皰那樣小,大的甚至有銅錢那樣大,呈各式各樣的凹凸狀,一般叫它作“水泡眼”、“唾沫釉”或“桔皮釉”。雖是一種很討厭的缺點,但在某些古代瓷器中卻大受歡迎,並且以此作為鑒別真偽的有力線索。假使斜著觀看一下我國宋代的龍泉窯青瓷的表麵,就會發現有小的凹凸,這是因為氣泡留下的痕跡尚未消失,而龍泉窯青瓷的樸素、柔和的光澤之所以產生,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正是由於在龍泉窯青瓷的釉中常含有無數小氣泡,因而使釉多少呈一些無光狀態。在釉調的鑒賞上卻平添了無限妙趣。此外,在前麵提到黑釉時,也曾經講過這種氣泡的痕跡,對於油滴的出現是具有極大作用的。
再如宣德青花釉麵上的所謂“橘皮紋”,也是因為氣泡痕未能完全充塞的原故,是一種火力不足的現象。至於為什麽說隻有明代初期的青花火力不足,這恐怕是由於青花顏料鈷的性質使然。明初青花所用的鈷並不是現在所用的天然礦產的珠明料,而是一種叫作“Smalt”的玻璃,加熱後很容易流散。為了防止它的流散就勢必使燒成的火力不足,所以在釉麵上便留下了氣泡的痕跡。這就是所謂的“橘皮紋”,可以說是宣德青花的特征之一。不過真正燒得成功的,釉能夠很好地熔融使橘皮紋完全消失。同時釉調呈一種柔軟的淡白色,具有一種強烈的光澤,其花紋也不僅孤立地滯留在釉下麵,而有少許滲入到釉中,將那種經得起高熱考驗的美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氣體發生的主要原因,那是在窯的溫度上升時,釉和坯體中所含的空氣和水分首先跑出來。如果這時含有碳等有機物,它們就會與氧化合成碳酸氣或一氧化碳而蒸發。若含有磷時,磷的一部分變成磷酸(P2O5)而揮發。此外,三氧化二鐵(Fe2O3)加熱後變成Fe3O4,其所生的氧氣成為油滴的原因之一。其他如釉和坯體本身或彼此間起了化學反應,因而揮發出堿金屬和氧氣也是造成氣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