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和“藝術教育”

本文內容已被 [ 英二 ] 在 2012-01-13 19:52:2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藝術和“藝術教育”

 




藝術和“藝術教育”



美 術教育的特殊性,是技巧的普及,與個性的某種程度的扼殺的矛盾體。對中國的教育,有一種批評的說法是“集體主義的模板”。一個天才的孩子在經過專業規規矩 矩的訓練後擁有了熟練的技術,也失去了“心靈的自由”。據說陳丹青先生對此深有體察,其中的一個注腳是陳丹青由於對中國藝術教育製度的失望,憤而辭職。


中國的教育到底如何,另一個注腳是,上海學生在一個全球測試中,在所有的科目都處於領先,值得高興吧。然而,隨著“虎媽”的一聲炮響,過來的仍然是一片鞭撻之聲。


愛 迪生有一句名言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Genius is 1% inspiration, 99% perspiration)。後來人們喜歡的解釋是:“那個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中水都要重要。” 雖然強調 1% inspiration 應該不是愛迪生的原意。


悟與技哪那個重要?曆來就很有爭論,如董其昌極為推重藝術的悟性,但也不得不認為藝術也是需要下功夫的。這沒有什麽疑義。就藝術而言,在起步階段自然是功夫重要,技到了一定的高度,悟性就成了評判高低的標尺,這是一種簡單的推斷。


學 校的學生都在起步,這沒有什麽疑義。學生是不是願意流很多汗水,則可以是一個疑問。有一個法語詞匯“academie ”,是強調學院藝術的職能,這種學院藝術創立在文藝複興時期。它們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學習裸體。讓學生理解人體形態比例,這也是古典繪畫藝術的基礎。可 以想象米開朗琪羅的後輩開始學畫時規規矩矩的辛苦。這種學院精神一直持續到現代藝術的開端。


看一幅米開朗琪羅的作品,其實是為著 名的西斯廷天頂畫準備的一幅草稿,畫的是一個健壯的女人體背部。那個時代的雕塑家總是精於素描。素描不但是西方雕塑家熟悉人體解剖的途徑之一,也是雕塑作 品最初的平麵草稿。繪畫對人體解剖精確的把握、對人體動態鮮明而自然的傳達,其中流露的精神氣質,妙到毫端,又落落大方。而這種氣質卻是用最為單純的,在 粗糙紙片上簡潔的線條來傳遞的,如此果斷的人體姿態和精神氣質在當代藝術是否已經失落了?


對於當代藝術的判斷,看看現在遍地開花的雙年展作品,就能知道此種懷疑所言不虛。現代藝術的環境已不需要高超的技藝,也不再怎麽需要天才。99%的汗水可能已無用武之地?現代藝術家也許認為,既然愛迪生1%的靈感至關重要,那麽,99%的汗水不流也罷。


不 過,然而,在本質上,仍然是由於當代藝術形式的轉變,整體社會由現實轉向虛擬,虛擬政治,虛擬經濟。同樣,當代藝術也在現代藝術理論的一片“終結”聲中, 由 “觀念”替代了“形式”。如果說現代藝術是強化個性,簡化形式,那麽,當代藝術的個性是不是應該在天上飄了。如果一個藝術作品是一個觀念,它也就像一個笑 話,移動到世界任何地方的速度比聲音還快。“全球化藝術”要求藝術具有“跨越”空間的能 力。由碟片取代畫布成就了當代藝術的舞台。


曾 有個美國人如此論斷:偉大的國家必有偉大的藝術。美國是偉大的國家,因此美國藝術是偉大的。然而,他又無奈地承認這個結論使他困惑,因為美國藝術確實不像 偉大的藝術。美國藝術欠缺一種無垠、深邃、崇高的美感,一種可以傳諸永世的,精神的東西;也許它的偉大隻是在於它的傳播,它讓一種藝術演譯成了全球藝術。


具諷刺的一個問題是,“全球化藝術是不是一種最大的集體主義”?那麽,又如何來評說中國藝術教育的“集體主義模板”呢?


藝 術的這種失落也非西方獨有。徐悲鴻早年用重金購回唐人佚名的《八十七神仙卷》,畫中八十七個神仙浩浩蕩蕩,如天風過境,威儀萬方,卻不帶一點壓迫人的感 覺。同樣,此圖也是一幅巨大壁畫的草圖,隻用均勻的白描線條完成,無任何色彩的渲染和襯托。這種單純不但沒有削減作品的力度,反而使其雲橫千裏的氣度更加 在一片潔白之中曆曆在目。


徐悲鴻早年曾將《八十七神仙卷》與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圖》進行仔細比較,發現它們的構圖幾乎完全相 同,連人物數量都一樣,但後者的人物造型和筆力都不及前者,是一摹本。《八十七神仙卷》很可能出自唐代吳道子之手。徐悲鴻生前對《八十七神仙卷》極珍視, 特在畫卷加蓋一方“悲鴻生命”朱印。並在跋中發出我本凡夫、躬逢其盛之類的感慨。





也許我們無需仰望藝術的曆史,偉大的時代應各具特質。如米開朗琪羅之意大利要回歸希臘文化,結果另具輝煌。唐代的李白要恢複建安風骨,結果青出於藍,別開了生麵。當代真正讓人憂慮的恐怕是失去了那怕是“回歸希臘”“恢複建安風骨”的敬意和謙遜。


看一幅中國水墨,往往會先看題字如何,如果藝術家的字寫的差強人意,對這幅畫的感覺就大打折扣。既然拿了毛筆,寫不好字,又如何能期望有神來之筆呢?因為字很能體現藝術家的心境功夫,即使有再多的靈感,沒有手上的功夫,又如何能得心應手呢。


有 人說技有兩種形態。技進乎道:是慢慢修習技法達到領悟。如倫勃朗,早年的作品都很普通,但在方向的努力中不斷的提升。悟後漸修:是說開始就悟,其後不斷增 進、完善技法。如凱拉斯開茲,這是他一幅20歲時的作品。然而,無論哪一種情形都需要長期的訓練。有人說,流了99 %的汗水後,即使沒有1%的靈感,也不難成為高手;但沒有汗水,奢談靈感,隻會製造輕薄子罷了。古人的 “ 重為輕根,靜為噪君 ” 的感覺就是所謂 “厚積薄發”。西人Gladwell 著書說 Outliers,開篇即明:10千個小時花上去,就出天才了。莫紮特世稱神童,無非是10千個小時開始得早罷了。



凱拉斯開茲一幅20歲時的作品


對 中國畫和藝術史的理解,如果說悟性是繪畫的核心,則功夫始終是基礎。“識心見性”, “一超直入如來地”是對“頓悟”的推崇。達芬奇說“感性是紮根於大地的,而當理性沉思時,理性就從感性裏麵脫穎而出”。可見,悟性大多是來自藝術家的自 身,來自於其本身的社會生活的體驗,那裏是在學校裏能夠努力灌輸的。況且,中國文化的底薀並不缺少悟性。因此,藝術學校的基本職能,仍然是 “academie”,老老實實的授於學生專業的技能。同樣,中國藝術最好還是規規矩矩的向中國的實體經濟學習,在世界虛擬經濟泡沫的一片爆破之聲中,仍 然能顯得一枝獨秀。


最後轉送一段名言


Calvin Coolidge: “Nothing in the world can take the place of persistence. Talent will not; nothing is more common than unsuccessful men with talent. Genius will not; unrewarded genius is almost a proverb. Education will not; the world is full of educated derelicts. Persistence and determination alone are omnipotent.”


卡爾文柯立芝:“世界上沒有什麽能替代堅持。天才不能,因為不成功的天才太多,“未獲回報的天才”幾乎可以算一句諺語。教育也不能,因為世界充滿了受過教育的流浪漢。隻有毅力和信心才是萬能的。

注:本文的討論源於健的一篇文章《從米開朗基羅的一幅草圖說起》http://culture/455011.html

 

所有跟帖: 

回複:藝術和“藝術教育” -夏仲夢- 給 夏仲夢 發送悄悄話 夏仲夢 的博客首頁 (552 bytes) () 01/13/2012 postreply 10:37:03

健改名了嗎,不知道啊,這幾個圖都是健解說的,你要去問他了:) -英二- 給 英二 發送悄悄話 英二 的博客首頁 (130 bytes) () 01/13/2012 postreply 21:20:56

寫得好,值得討論的話題。 -漢至- 給 漢至 發送悄悄話 漢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3/2012 postreply 12:00:39

毅力和信心,謝謝分享,學習了: ) -2188- 給 2188 發送悄悄話 218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3/2012 postreply 15:49:07

好象是有矛盾的, 感覺要有足夠定力:) -maopaopao- 給 maopaopa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3/2012 postreply 17:45: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