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八駿圖》
徐 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尤以畫馬享名於世。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 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 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 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征和標誌。
速寫稿不下千幅
有道是鄭板橋畫竹,齊白石畫蝦,莫如徐悲鴻畫的馬。徐悲鴻畫馬,筆墨淋漓瀟灑,無論是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可貴的是,徐悲鴻的水墨奔馬圖,畫麵大都簡淡高逸,用筆潑辣凝重,間參西法。
其 實,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就認真作過馬的素描,從1930年起,徐悲鴻開始以水墨畫畫馬。其現存最早的畫作於1931年完成。它縱六十八厘米,橫一百一十 厘米,畫中的馬沒有馬鞍,沒有韁繩,在原野上狂奔,給人感覺神駿氣昂,奮發感人。這幅畫還表現了奔馬的馴良、堅毅、敏捷等性格特征。畫上無題款,隻有“東 海王孫”鈐記,是徐悲鴻在1931年憤走粵西時的篋中遺物,1937年其家人檢贈宜興渡船公周法大,流傳至今
1940 年,徐悲鴻先生應邀至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舉行畫展。他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邀請,遊曆了喜馬拉雅山之大吉嶺。在那裏,他看到了罕見的高頭、長腿、寬胸、皮 毛閃光的駿馬,他曾騎著這些駿馬遠遊,並由此了解了其剽悍、勇猛、馴良、耐勞、忠實的特點。此間他對著駿馬做了大量的寫生,反複捕捉其各種神態,從而塑造 出千姿百態的奔馬,達到了“盡妙”之境界。據說徐悲鴻自己認為,他畫馬真正的成就,始自此次印度之行。
徐 悲鴻曾總結說:“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的骨架、肌肉、組織。又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 情,乃能有得”。他還認為,毛筆太軟,畫不出鬃尾的質感和勁力,所以他常用硬筆掃出鬃尾,使之纖毫畢露,而呈現出動力的美感。
萬馬猶酣的心理呼喚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1895年7月19日生於江蘇宜興計亭橋(屹亭橋)鎮。他年輕時善哭,因家境貧困,常在半夜裏悲從中來,有如鴻雁悲鳴,因此改名悲鴻。
徐 悲鴻一生畫過數以千計的馬的速寫稿,他在繪畫技巧上不斷尋求突破,力圖塑造駿馬的各種雄姿。尤為可貴的是,徐悲鴻所畫的水墨奔馬,無羈群,尚桀驁,發胸中 塊壘,掘民族精神。而在心理學的意象分析上,馬是力量、速度、自由、耐力的化身,令人神思飛越,並生發出朝氣勃勃、奮發向上的力量。這,也是徐悲鴻的心理 向往與藝術追求,由此,馬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也最能表達他思想感情。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馬始終是人才的象征,也是民族振奮的表現。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徐悲鴻不像古人那樣熱衷畫鞍馬,而是喜歡畫野馬,為的是表現野馬的豪放不羈的氣質,借以抒發自己的情懷。所以,1940年他在遊曆克什米爾時,見到當地的駿馬格外興奮,也就在這一年他創作了精品之作——— 《群馬》。
畫中沒有馬的奔騰之姿,那幾匹背向的馬仿佛聽到了什麽,正豎耳警覺地凝視著遠方,表麵是那樣平靜,但卻蘊含著內在的動力。他以粗重有力的線條表現出馬匹堅硬的骨骼和挺勁的馬腿,以生動的墨色表現出風中拂動的馬鬃和馬尾,更強化了那靜中之動的魅力
有趣的是,徐悲鴻在《九方皋》畫麵上黑色雌馬,卻例外地給馬戴上了韁轡,有人問悲鴻這是為什麽,悲鴻笑著答道:“馬也和人一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製。”
徐 悲鴻曾在1940的一幅群馬圖上題款日:“昔有狂人為詩雲,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誇,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悲鴻時客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由此,在徐 悲鴻的筆下,一匹匹駿馬奮蹤揚蹄,在廣袤的土地上飛奔,有的騰空起飛,有的蹄下生煙。有的回首顧盼,有的一往直前,都給人破紙而出的感覺。
其實,這份萬馬猶酣的藝術追求,也投射了徐悲鴻崇尚自由,不斷創新的心理呼喚。
以畫馬來激勵國人
在“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徐悲鴻不斷在畫馬中寄托著憂國憂民的情思。他曾在畫馬題詩中有“哀鳴思戰鬥,回立向蒼蒼”,“秋風萬裏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等詞句,以激勵國人不畏強暴,大膽抗擊日寇的侵略。在這裏,徐悲鴻追求的境界可謂是“鴻雁悲鳴,駿馬悲嘶”。
抗 日戰爭爆發後,徐悲鴻曾帶著自己的作品四次下南洋,先後在香港、新加坡、加爾各答、吉隆坡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將售畫所得,全部捐獻祖國救濟難民。抗戰時 期,徐悲鴻曾住在重慶沙坪壩,那裏有許多國立學府隨政府遷來,卻沒有一家像樣的書店。有個名叫陳汝言的江蘇人想辦一個“正風出版社”,找到徐悲鴻求助。徐 悲鴻提出隻要找一些知名教授擔任編委,他就畫馬籌錢。陳汝言組織好編委再來見徐悲鴻,他立即拿出二千元交給陳汝言,並說:“這是我賣的兩匹‘馬’的價 錢。”徐悲鴻贈“馬”辦書店的事跡被傳為佳話。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徐悲鴻贈中國人民誌願軍戰士的一幅奔馬圖上題詩日:“山河百戰歸民主,鏟除崎嶇大道平”。又題畫馬詩雲:“百載沉菏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他借馬抒情,寄托了人民的愛憎,在它們馳騁的腳印上,燙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徐悲鴻的名言是:“人不可以有傲氣,但不可以沒有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