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君此畫 此情此調

此君此畫   此情此調


 


美國亞洲文化學院    趙曉明


 


先談此君,袁兄進華先生係2009年被列入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亞洲文化學院和美國國家民俗中心共同的藝術典藏和記錄項目《為未來記錄今天》的中國藝術家。我們從項目初始的推薦開始認識,經曆了評審、整理、出版、赴美、演講、收藏、記錄、訪談和展覽,曆經了兩年默契的工作配合,我們成為了好友。而後的三年裏,每當我訪問亞洲,我必赴中國與其相見,或邀友相聚或秉燭夜談,在杭州、上海、蘇州、北京、香港和台北,都留下了我們相伴旅行訪友的樂趣。


 


進華是一個十分瀟灑的藝術家,思想率真、生活瀟灑而又處之泰然,一切的一切皆若無其事,凡事困惑與歡喜亦是一笑了之。於生活於工作從無抱怨之心態,他不抱怨學生時代的清苦、不抱怨畢業分配的無常、他不抱怨創作的艱辛、他不抱怨評論家的誤評、他不抱怨朋友們的誤讀,甚至於生活中的一切都無抱怨之心,所以剩下的一切都是他人生的享受了。


 


袁博士進華君,興趣廣博、交友廣泛,人情通達、見多識廣。琴棋書畫、詩詞音律、酒色財氣、遊山玩水、宗教文化、古玩收藏無一不通。慕其女友不少,然待之以禮,遵守友道。喜其男友更眾,達官顯要、平民百姓,不拘一格,皆可與其歡笑暢談。


 


論及其畫,我們共同的好友評論家馬欽忠教授有一番精彩論述我想入錄文中:“山水畫作為中國古老繪畫中最主流的繪畫類型,是中國《易經》中‘生生不已’ 、‘天人合一’生命觀的圖像敘述。將人融解循逸於自然之中,仿佛宿命般的文化之夢揮之不去。今天山水之夢已越來越遠離中國人的精神理想生活。雖然近百年來,對於山水畫的文化討論在中國持續進行著,但基本上不涉及圖像學上有時代特征的拓展,依舊是山水細節和局部技巧趣味的細致化和精致化。它的指向性和現實的批判作用從來就沒有在山水創作中進入主流視野,更與當代藝術的社會學與文化學的思考無關,不過是一場傳統演出,是一幕關於山水與你、我、他的筆墨自娛性‘文化秀’。在袁進華看來,向這樣的曆史告別,正是他創作的積極意義所在。袁進華的“擁抱”係列代表作充分運用了中國水墨元素的表現方式,同時又以消解經典的樣式組成當代人日常生活中戲謔式的山水情境,笑著向曆史告別。正是他的這種以虛擬的山水圖示和幽默調侃的遊戲隊列式組合,導演出一幕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山水人文’價值新取向,以輕鬆詼諧的筆觸,上演出山水人文的一幕嶄新的顛覆性喜劇。”


 


對於當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收藏入選評審,我曾請教於美國亞洲文化保存委員會的專家同事們,諸君示知:中國繪畫唐宋元明幾代已將其發展至極致,用何種詞語來表達都不為過,登峰造極、燦爛輝煌!然自清及後的百百年來,畫壇之中雖有數百“名家高手”或龍騰或虎躍,大部亦無非是些臨摹拷貝之盛,山水遠近、人物大小、花鳥魚蟲、仕女佛陀,僅做些筆墨差異之論,隻是出現了一眾“價高量多”之畫匠,實無在藝術上、哲學上,思想中、社會中建立起與其時代相對應的文化地位。一位從未對其所處時代予以深刻思考的藝術家,曆史無法記得他,文明也無法記載他。西方世界藝術界至今對於中國畫的態度仍然是在“期待”之中,期待中國水墨畫的當代性,期待中國繪畫表現出現代中國文化的思想力量。


 


雖然我們無法認定袁進華將引領或改變中國當代水墨的變革,但我們卻可以從他的人性與作品中看到這種希望,正是這種希望構成了我們對他的期待。


 


今天,我們還無法對袁進華作藝術上的評判,隻能做文化上的期待。上述敘說既非讚美也非批判,一家之言,全係好友之誼之性,有感此情而發此調。


 


 


 


 


 


 




 


 


 


 

所有跟帖: 

很想看看他的其他作品。 -加州花坊- 給 加州花坊 發送悄悄話 加州花坊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1/2012 postreply 22:30:29

謝謝分享! 搜索了一下, 喜歡他的作品...人體畫的夢幻般的生動和美... -maopaopao- 給 maopaopa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2/2012 postreply 07:05:05

我該認識此兄,但是畫作對不上號,時間久了。 -漢至- 給 漢至 發送悄悄話 漢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2/2012 postreply 08:56:4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