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幅好的作品,陽春白雪,讓人越看越美,產生了人物百態,喜怒從生,呈現著“和而不同,其而不羈,巧得自然,拙得厚樸”的畫風和書風: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這是王安石《遊鍾山》一首。
王安石的這首絕句,是他的《遊鍾山》四首絕句中的第一首。自古以來的批評家在談到王安石的詩歌時,說來說去不過是《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 生壁》之類,其實,王安石的絕句佳作滿眼,美不勝收。這首《遊鍾山》就是一首很少有人談到,但確實是非常優秀而有特色的作品。
1919年, 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24歲的徐悲鴻到法國學習繪畫。庚申正月是畫家在遙遠的異國他鄉度過的第一個春節,此刻的畫家大概不由自主得想到了北宋王安石的詩:庚申正月遊齊安,“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後山前處處梅。未即此身隨物化,年年長趁此時來。” 但是畫家此時的心境可能更類似於詩人遊鍾山時的歸零,安靜和一點淡淡的憂傷。
此畫是悲鴻早期的作品,也可以看做畫家的分水嶺。抵歐之初,他參觀了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皇家學院的展覽會以及法國的盧佛宮美術館,目睹了大量文藝複興時期以來的優秀作品。徐悲鴻深深感到自己過去所作的中國畫是“
體物不精而手放佚,動不中繩,如無韁之馬難以控製。”於是,他刻苦鑽研畫學,並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弗拉芒格擅長於曆史題材的人物畫,其畫作不尚細節的刻畫而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與互襯,對徐悲鴻日後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