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風景油畫

來源: 小鹿咚咚咚 2013-05-10 16:04:1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9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小鹿咚咚咚 ] 在 2013-05-11 22:29:0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這兩幅油畫都是今年畫的,平均每幅畫了兩三天,每天兩三個小時。

畫畫停停。煮婦的瑣事太多,爭取慢慢靜下心來,投入地畫畫。
也算是給自己一個渠道聯係自己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更主要的學習自己,了解自己,強壯自己。

畫畫的過程是我家附近的SUNOL地區,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地方。那裏有牧場,有野生保護的公園,
孩子們去上學的時候,我會開車去牧場轉轉,采擷大自然的美景,看看看,在用眼睛看的時候,
感到自己的激情,還有靈魂。於是手就會癢癢。

人生短暫,活著真好,健康真好。用手,用眼睛,用心,心通靈魂,靈魂通什麽我不知道,但願通“神明”(或未知世界)。

畫了這兩幅畫,我感到人一定不能被自己的EGO牽絆,所謂EGO,這裏指自己的一種自信心,或自以為是。
繪畫的時候,要被一種未知所牽引,跟隨自己的心,跟隨自己的靈魂。
繪畫是一種ADVENTURE,而我,剛剛起步。

但每次,都感到去經曆一個未知的世界的時候,讓人興奮。

高興自己開始了這趟旅程。

兩幅畫分別觀察了周圍的自然風景(SUNOL地區),不帶筆,也不寫生。
回家後,根據記憶與自己的感覺畫。這樣做,是為了訓練自己不模擬自然。
因為我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活躍起來,特別是內在的生命活躍。

此刻它們都算不得什麽,隻是一個過程。在繪畫的過程中享受其中的快樂。
直到畫出自己滿意的畫,就像相遇一個讓自己都感到驚詫的你不認識的你自己。
我以為,這是生命的樂趣。










所有跟帖: 

我覺得蠻好啊,色澤鮮明,令我想起 馬提斯,:) -神秘的微笑- 給 神秘的微笑 發送悄悄話 神秘的微笑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0/2013 postreply 16:31:31

由於思維活躍,導置這兩張風景油畫動感實足, -東東111- 給 東東111 發送悄悄話 東東111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0/2013 postreply 18:35:25

很漂亮!像弗朗茨·馬克的感覺 -花房姑娘- 給 花房姑娘 發送悄悄話 花房姑娘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0/2013 postreply 20:29:08

有如大師風範。 -張歌- 給 張歌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10/2013 postreply 20:43:40

這樣的畫我一點兒也看不懂。不怕大家笑話,俺這個地主婆還停留在最原始的象不象來判斷畫得好壞階段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給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發送悄悄話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0/2013 postreply 20:46:48

這也是我為什麽不碰色彩的原因,覺得自己對色彩一點兒感覺都沒有 。。。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給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發送悄悄話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0/2013 postreply 20:48:02

謝謝老師畫友。最近好像愛上畫畫了:) -小鹿咚咚咚- 給 小鹿咚咚咚 發送悄悄話 小鹿咚咚咚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1/2013 postreply 00:01:12

回複:兩張風景油畫 - 你沒有馬蒂斯的野獸味,比弗朗茨•馬克的更清麗,真有大師風範! -皓首丹楓- 給 皓首丹楓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11/2013 postreply 01:10:34

好! -chunjingjing- 給 chunjingji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11/2013 postreply 04:23:10

很喜歡第一張的色彩。 -善和- 給 善和 發送悄悄話 善和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1/2013 postreply 07:11:35

想不到的顏色,, -kouhua- 給 kouhua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12/2013 postreply 21:36:4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