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中央美院藏書中《曆朝名畫五集》中收錄了一幅唐寅的畫,名為《唐六如畫祝枝山題善虎圖》,以下簡稱《善虎圖》。感覺很有意思,想借此與大家分享。
這本《曆朝名畫五集》為偽滿康德二年(1935年)七月初版,為珂羅版影印畫集,共收錄20幅古畫。 珂羅版影印從清末由歐洲傳入中國,由於其對書畫留影的先天優勢,逐漸在隨後及民國年間流行起來。當時具有代表性的珂羅版畫集有清末狄平子的《平等閣中國名畫集》,其後的有《古畫留真》,《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晉唐宋元明清書畫集》,《天籟閣舊藏畫冊》等等。
唐寅是大名鼎鼎的明代人物,這幅《善虎圖》之所以引起我的興趣,當然與其是否畫虎有關。眾所周知,唐寅是否畫虎一直有爭論。過往收藏名家也都充滿獵奇之心,可惜出現的唐寅虎畫均存在爭議,最終被判為偽作,代表的有紐約自然博物館展出的唐寅虎圖。我在2004年初時在那個博物館見過這幅畫,當時的感覺不像虎,唐寅不可能把虎畫成那樣。我想很多見過這幅畫的人直覺上都會有類似的感覺。且說,一古墓中出土一幅白虎畫作,也被聯係到唐寅身上。當前還有生辰八字避諱說,講唐寅生於虎年寅時,所以忌諱畫虎。可是,如果唐寅從未畫過老虎,為什麽人們有那麽大的爭議和期待呢?下麵且看這幅《善虎圖》。
放大上半部來幫助觀察字跡描述
這幅珂羅版畫影印不是很清晰,原畫或許是彩色的,且很有可能原畫已經有些模糊,但仔細觀察還是可以辨別出畫麵和字跡。畫麵左邊題“嘉靖馬年秋日吳郡唐寅”,指明作畫時間為嘉靖元年(1522壬午年)秋天。右上的題記則大有意思,其詳細的記錄了此畫的創作來由!為“六如畫虎名盛一時,雖婦孺莫不愛之。嘉靖元年中秋後,餘偕六如遊於立都古刹,見猛虎臥於周側。隨問於僧,僧告之曰,此虎常臥此地,似乎聽經受戒,不食生靈,而來出沒之蹤神妙莫測。餘與六如歡然歎曰,此謂麵惡心善,威而不猛。誠哉所言千古奇聞。獸有此誌,靈性不昧,由是觀之,人反不及。六如因此繪圖,餘敘其事以記之耳。枝山祝允明。”唐寅卒於1524年,時年54歲。這幅畫作於其去世前不到兩年完成。 此時的唐寅已到暮年,一生跌宕起伏,不在有欲有求。觀畫中老虎居中坐立,麵相呆萌,慈眉善目,更像一隻大貓,而全無猛虎的模樣。整幅畫作唐寅的萌虎與祝枝山的題記相互呼應,書畫同體。可歎此畫曆經那個兵荒馬亂的歲月,估計已經失傳。不然,這張《善虎圖》估計為唐寅畫虎的一個重要佐證。
其二是畫中記述的傳奇故事也吸引了我的注意。現今傳說伏虎受戒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年間虛雲老和尚之猛虎昄依,還有流傳久遠的羅漢伏虎的故事以及畫作。而畫中描述明代嘉靖初年猛虎聽經受戒,潛心佛法的故事也為佛法伏虎的傳奇增加了另一個版本。可見猛虎受戒從善的故事由來已久,以彰顯佛法之強大,縱使猛虎亦可教化從善。
唐寅一生中多年以賣畫為生,其畫作數量應比已知的多很多。而他的時代距今500多年了,其中經曆多次朝代更迭,留存下來確實不易。且從明代起就有人假托其名作畫牟利,真假混雜,致使辨別更加困難。但畫家作畫應為藝術創作,也包括其個人想象。且古人受條件所限,老虎又如此凶猛,因此難得近觀鮮活的猛虎,所以古畫中的老虎與我們在動物園或動物世界的影像中所見的老虎區別較大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國畫有千年以上的曆史,隨著時間流逝,很多已經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但世界之大,信息流傳之廣,偶爾出現意外的發現也是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