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of Solomon

來源: fairy 2012-04-10 00:03:4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921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fairy ] 在 2012-04-10 09:45:0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Song of Solomon


The moon sent heart to Africa

Empty mirror in empty sky

 

Thousand stars shooting 

Deer stop 

Snowfall in crystal ball

 

Who are the assassins

Who are the seeresses

Where are the hidden gold

Where are the home truth

 

Lost in the Song of Solomon

Trees grow long

Longing for a story of flying

 

 

 

人類靈魂的一次原始飛行--托妮·莫瑞森和她的《所羅門之歌》

2005-4-29 9:28:20 來源:易文網 作者:易森

 

世代承繼的人類早已習慣了自然界的生死循環,命運消散的最終歸宿注定了人類必然的悲劇和永生的抗爭。麵對這一切,除了不停地慟哭和控訴,你又能做什麽?對一切變得漠然,選擇了自相殘殺的人類一次次地在喪失理性之後達到集體的狂熱和衝動,換之而來的是建立在屠殺和戰爭之上的文明。哪一天你突然清醒,開始拷問自己和他人的迷途和墮落,然而那麽多集體生命的被侮辱和無端地消失,是否會不再出現?曆史走了今天,依然說:不。

托妮·莫瑞森在世俗的重重矛盾包圍下拿起了她的筆,盡管她知道她無法阻止一些事情的發生,比如集體暴行、種族歧視、人類善與惡的演變等等,她還是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哪怕這種聲音是孱弱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1931年生於俄亥俄州的托妮·莫瑞森顯然有著特殊的身份:她是個黑人,並且還是個女人。在認識她之前,黑人作家我一無所知,更別提女作家了。而恰恰是她,和她的《所羅門之歌》讓我認識了黑人文學。

莫瑞森的作品裏麵有著她本人極其深刻的民族感情,這與她脈搏裏流淌的黑人血液融為一體。她的幼年是在經濟危機的饑寒交迫中度過的,父母都是社會底層的打工者卻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父親訴說的家族故事和母親哀怨的黑人歌聲成了她靈魂裏最初的東西,日後更影響了她的一生。

同每一個傑出的嚴肅作家一樣,莫瑞森的作品有著鮮明的個性和永遠的主題:美國黑人命運的殘酷,以及白人的西方文化和黑人的傳統文化之間的對峙與衝突。這使她的創作從一開始就有了很高的起點,戰爭、種族、國家製度,乃至對整個人類的痛苦的思索都使莫瑞森的文筆格調顯得廣闊、宏大、無比蕭索和神秘。這在她的作品《最藍的眼睛》(1969)、《秀拉》(1973)、《所羅門之歌》(1977)、《瀝青娃娃》(1981)、《寶貝兒》(1988)裏無一例外。

1993年托妮·莫瑞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如願以償,眾望所歸。在此之前,《所羅門之歌》以1977年最佳小說贏得了1978年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和全國書籍評議會獎,一版就發行了57萬冊,舉世轟動。1988年《寶貝兒》又使她得到了普列策文學獎。說她是西方當代文壇的大師級作家,恐怕無人反對。相比之下,法國的瑪格麗特·杜拉斯、捷克的米蘭·昆德拉、日本的村上春樹等人似乎顯得有些底氣不足,而事實是他們正當紅。


莫瑞森文學創作力的生命之源在於其內在的濃鬱的黑人文化傳統、同時大量運動了神話與政治結合、從憂傷的黑人音樂中尋找各種暗示和象征、借鑒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等多種技巧。她的小說開拓了地道的黑人文學的前進之路,本原還是其黑人文學本身,這是她的文學個性得以充分發展的原因。在《所羅門之歌》中,尤為如此。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所羅門之歌》是一副黑人生活世界的風俗畫,黑人的古老傳說貫穿始終,黑人的習俗處處可見。作者對美國黑人在白人世界中的種種做法和觀點不無批判,讀來似也有“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感覺。這其實就是作者著筆的出發點。

全書以一個黑人試圖用綢翼飛行開始,到奶娃從“所羅門跳台”向下盤旋飛行結束,圍繞著“飛行”描寫了一個以“黑人會飛”這一古老傳說為背景的家族故事。這個故事裏也有著許多友情、愛情、親情的各種糾合,黑人在廢除奴隸製之後與白人的繼續對抗等幾種平行的敘述結構。

主人公奶娃出生的過程就困難重重,父親麥肯·戴德富有而自私,看不起她的母親和他外祖父的關係,幸虧姑媽派特拉從遠方趕到才使他能順利出生。派特拉祖孫三代也為他父親看不起,並斥為肮髒下流。後來奶娃長大了,愛上了派特拉的孫女哈格爾,但由於輕易得到反而不珍惜,導致哈格爾發瘋,一天到晚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殺死奶娃。

奶娃漸漸想獨立,他無意中告訴了他父親姑媽有一個口袋,父親以為是當年他們兄妹逃難時殺死一個白人見到的金塊,當時派特拉阻止了她的哥哥拿走這些金塊,後來不翼而飛。奶娃與好朋友吉他(一個已經參加了謀殺白人的“七日”組織的年輕人)一起去盜取,發現是一袋骨頭,幾經周折,最後才知道是他祖父的骨頭。

奶娃不死心,回到南方去尋找金塊,結果在洞穴裏一無所獲,卻被吉他誤會私吞。後來終於從當地小孩的歌謠中知道了他的曾祖父是一個會飛的黑人,名叫所羅門,在飛回非洲的時候隻帶著的他第21個孩子,不小心途中孩子掉了下來,長大之後和一個印地安女人私奔,這就是奶娃的祖父和祖母。這時的奶娃,已失去了對金塊的向往,明白了自己要找的原來是自由。

派特拉,這個沒有肚臍的女人,最後和奶娃回到了“所羅門跳台”,把祖父的遺骸埋在那裏,姑媽誤被吉他槍殺,在她的領航下,奶娃向吉他盤旋飛去,他明白了一切。

 

所羅門之歌》結尾處說:如果你把自己交給空氣,你就能駕馭它。體現了作者的一種原始主義的回歸,她在努力追求的是一種人類最初的古樸和純真。在物質侵蝕人們思想的社會,奶娃空虛、吉他失去理性、哈格爾為愛迷亂,作者希望以回歸自然來抵抗現代罪惡,所以,奶娃最後的起飛,正是人類靈魂的一次原始飛行。

這部書情節各處呼應此起彼伏,能用簡短的語言複述這個故事是不容易的,書中的神秘和象征也必須你自己去體驗才行,我也是盡力而為向你介紹它而已。書中人們的隱喻,比如戴德(dead,死)表達了作者對戴德三代的總結,派特拉(pilot,領航員)象征了她"神授"的領航作用,至於吉他(guitar,吉他),毫無疑問,他是整部作品的伴奏,是奶娃飛行的伴奏,不可或缺。

托妮·莫瑞森和她的《所羅門之歌》成功地刻畫了黑人的悲慘命運和精神回歸的勝利,這使她的作品富有震撼人心的強烈的藝術效果。對於中國讀者而言,她和她的作品還很陌生,至今還擺在學術研究的案頭上。另外,她編輯的《黑人之書》被稱為美國黑人文化的百科全書,決非偶然。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