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字有心

來源: 老梅林 2023-06-19 18:10:2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268 bytes)

愛字有心

梅林

二〇二三年六月十九日

 

不少人詬病簡化字“愛”無心。真的嗎?從愛字源頭看看吧。

圖一,        愛字起源:各種各樣的人捧心張口表達。不用說,你一定知道心的符號。

 

愛,在甲骨文裏沒有發現,直到戰國時代,才開始在“中山王方壺”、“中山王圓壺”和戰國印裏發現這個“愛”字。

愛字由“欠”(或“旡”)和“心”兩部分構成。“欠”和“旡”都是端坐地上張著口的人形,“欠”的口”朝左,“旡”的口朝右。這個張口的人,用右手撫著心,以表示“張口告人,心裏喜歡”的意思,這就是“愛”這個會意字。

圖二, 愛字部件和構成。

圖三, 小篆愛字。

                                                   

       小篆繼承了金文的形體,隻是把“欠”變為“旡”了。

       但秦始皇統一使用的小篆“愛”,字腳卻多了一隻向下的足(夊),反而把字繁化了。這個向下的腳即“夊”的演變流程(圖二中01-04),是逐漸由實化變成線條化、筆畫化。

       這裏一種說法是:夊表示行,以表示“愛”是一種行為與行動,。因為腳趾向下,所以表示由遠而近的行動。另一種說法是:夊不表足,而表另一隻手,所以是雙手捧心。這個“夊”不單獨成字,後來作為“冬”、“處”、“各”、 “夏”等字的表意符號。

       篆書之後發展了隸書。保留了不同形狀的“心”符。但“心”符已經線條化(圖四),甚至與“夊”結合在一起了。

圖四, 隸書愛字。

圖五, 馬王堆帛書的隸書:愛。

        從馬王堆出土的漢隸,可以看出“心”符進一步變化,逐步成了“夊”上的一橫。“夊”與“心”結合成了“友”形。

       隸書之後,先出現了草書,後來才規範出了楷書。由於書者所本甲骨、金、篆、隸來源不同,同一個字的草書常有不同寫法。如王羲之的草書和行書

圖六, 王羲之寫的愛字。

“心”簡化成了三點或一橫。這種心字的寫法在行書和草書裏比比皆是。

圖七, 魏碑愛字;簡體楷書愛字

簡化字體源自曆代甲骨、金、篆、隸、草、俗體字,已沿用了相當長的時期(百、千年),並非今人生造。魏碑愛字的”心“符已變形。簡體楷書的“愛”則采用行書字形,依據草書字形將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和“夊”簡化成“友”。楷書由中間帶“心”的“愛”簡寫成現代漢語中的“愛”,導致了金文字形中的“欠”形部分消失和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形部分簡化為“夊”上一橫。

簡化的愛字並非無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頂!台灣人常攻擊大陸的簡化漢字 “愛無心”,實質缺乏漢字進化史知識,又濫用意識形態,令人覺得可笑。 -烈三公孫- 給 烈三公孫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20/2023 postreply 08:47:01

謝謝張先生!本來是學術問題宜討論,但摻雜政治就昏頭了,變成凡是派就可悲可憐了。 -老梅林- 給 老梅林 發送悄悄話 老梅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21/2023 postreply 18:41:0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