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扯筆法
甲骨文,金籀文,壁刻,不用筆,以刀代筆。是為篆。篆,取自自然景物,更畫。其態,萌;甚至有點傻。但原創,很處女。李斯小篆,好在工整有序,壞在太寫家,把篆的意趣寫沒了。
後用竹簡和絹。竹簡,亦刻亦墨,絹,以墨。是為隸,所謂漢隸。刻成的隸,雖萌不及篆,創意也不及,但精致,規範,氣勢大,多見整理者的情緒。刻是勞作,勞作者,多不識字。於是,刻的竹簡漢字,形態往往不文氣,卻多有生氣。
看過竹簡上的墨跡。那用於書寫的筆,不應怎樣的精致,隸書的筆劃,並不講究,蠶頭鳳尾,多是東漢人的作為。仍沒有專門的書家。讀史記,沒印象有對書寫的議論。
其時,佛教始入。不知道古印度人用什麽寫字,但從梵文看,不像是能用軟筆寫就的。(胡猜)
楷書的形成,得益於紙,得益於轉筆法。
隸怎樣過渡到行楷,雖有各種說法,但不成脈絡。
沒有桌子的世界,行筆於紙,靠己持,靠僮仆托展。那時的寫字,多用於公文,私人信箋。字跡往往小楷。而行小楷,撚筆,就自然而然。一,將所有筆劃控於指端,最便捷;二,撚,將每個筆劃僅限於一個撚轉的過程,免去了隸書的筆劃間的不連續和多餘的部分,由是使書寫快捷連貫。
轉筆法使方塊字定型。另一方麵,漢人也失去了接受另一種語言和另種書寫方法的內部動因。
轉筆,在沒有桌子的年代,技法要求遠高於有桌子的年代。懸腕,撚筆,得調節氣息,調控心跳,必須心平氣和。另,因撚,且一個筆劃一個撚轉過程,字也大不了,要使清楚,大小一致,執筆的功力,撚筆的技巧,不出尋常,幾無可能。
後人字極少寫得過晉書,大約與這筆頭的功夫不夠有關。
肘一旦有倚,紙落在桌麵,驀地鬆快了,字也見大些,所謂大楷。
就審美言,晉書中對運氣,心跳的把控,使其筆下有氣韻。但其格局不大,往往止於清秀,精美。而有桌子之後,毋須氣韻,玩寫的技法,玩筆劃的効果的成為書家的本領和看字好孬的點。字由是更輕易,放鬆,更在意別人的看 。
譬如,褚虞等臨摹的蘭亭序,不為後世臨摹者所能及,大約與他們仍生活在桌子剛產生的年代有關。細看,仍循“古無大字”的舊法,筆劃多一撚而就;二,不出秀美的審美趣味。三,筆頭功夫深厚,控筆的能力有不為有桌子後的書家所及處,譬如,臨摹的逼真,氣韻的接近。
倚桌就紙而書,邊說邊寫也可以的,筆劃加長,撚筆的過程也有頓挫了。字形不羈了,意境寬大了,風格也多樣化了。晉字的為自己寫,用自己獨特的氣韻寫的意趣也隨之漸行漸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