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老一輩院士中,很多人不僅學術上造詣很高,知識淵博,而且多才多藝。北京大學醫學部(原北京醫科大學)的王夔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在南京大學戴安邦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生物無機化學。在當時,這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新興學科。有一天,在向戴先生匯報工作時,戴先生拿出一本書,對我說,"這是我國生物無機化學方麵的第一本專著,拿回去好好讀讀”。我接過一看,是王夔先生著的”生物無機化學”,扉頁上”戴安邦先生贈閱”幾個字遒勁有力。這本書在不同的老師、同學之間傳閱,後來又傳到了我手上,現在還保存在我國內的書櫃中。
1989年,我完成了我的博士論文寫作之後,王夔教授是校外評審委員之一。他對我的論文寫了滿滿兩頁紙的評審意見,對我論文的評價還不錯。
博士畢業之後,我成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的第一個博士後。當時和我同辦公室的同事是王夔夫人、北京農業大學朱壽珩教授的研究生,也是一位喜歡侃大山的主。我們兩個人經常把門一關,天南地北瞎吹。話題中,當然要聊到王夔先生。我同事告訴我,王夔先生在北醫給研究生上政治課的。我愣了一下。他說,沒錯,自然辯證法。我知道那幾年好幾位有影響的科學家給研究生開設自然辯證法課程,包括中國科技大學天體物理方麵的一位有名教授。我還讀過這位教授在“自然辯證法通訊”上發表的論文。我同事告訴我,王夔先生的自然辯證法講得很生動,以至於有些學生將王夔先生的課稱為“自然變戲法”。
1992年年底,我到當時任南大化學係總支書記的一位七七級學長家去。在廳裏,我看到了王夔先生寫的橫幅,就問他是怎麽要到手的。他說,他知道王夔先生是化學界有名的書法家。王先生來南大時,他就向王先生求他的墨寶。王先生就給他寫了。回來之後,我就給王先生寫了一封信,請他給我寫一幅字。
1993年元旦之後,我辦公室的同事去北京出差。回來之後,他說他到王先生家去了,王先生和他聊到了我請王先生寫字的事王先生說會盡快給我寫。王先生當時正和北京大學徐光憲院士(我的博士論文另一位評審委員,中國最高科技獎得主)一起領銜申報稀土研究國家重大項目。我這的一個也在土壤研究所工作的博士生師弟正在申報這個項目的子課題。王先生問到,我是不是就是想參加稀土課題的那一位。
1993年正值兩會召開期間,我到北京出差。在北京我打電話到王先生家問他給我寫字的事情。王先生夫人朱壽珩教授接的電話,她說王先生是全國政協委員,正在會議上。當天晚上,王先生打電話到我招待所,說和家裏通電話時知道我在北京,讓我第二天晚上去他家,他會請假回家把給我寫的字拿給我。第二天晚上,我如約來到王先生家,拿到了王先生給我的字“見賢思齊”。裱好之後,我把它掛在我書房的書桌前麵牆上。1998年我來到美國,也一直把它帶在身邊。
王夔,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生物無機化學及無機藥物化學家,化學教育家,是我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的倡導者和先行者之一。1928年5月7日生於天津。1949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化學係。從1952年起在北京醫學院任教。現為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主要研究與醫藥學有關的生物無機化學。結合金屬中毒與解毒提出大小分子配體對金屬離子競爭的數學模型;提出自由基引起軟骨細胞分化異常、基質異常、礦化異常的大骨節病發病機製;膽紅素氧化聚合和鈣化的色素型結石形成機製;確定DNA以外順鉑的其他靶分子。提出了一些研究細胞無機化學的新方法和新概念,在開拓細胞無機化學方麵有所貢獻。還提出了建立預防藥學學科和基於幹預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預防藥學研究的計劃。迄今發表論文約250多篇,主編了中國第一部《生物無機化學》教材。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主任、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獲國家教委及教育部科技進步獎、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等,曾被授予北京大學“蔡元培獎”和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
*在目前中國的學科體係中,自然辯證法專業的哲學名稱是科學技術哲學。1990年之前,“科學技術哲學”的名字是“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界曾經走在80年代思想解放運動的前列,引領風氣和時尚。由於曆史傳承的原因,現在通稱仍稱此名。自然辯證法不但把科學看作是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探討其在一定社會中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規律,而且也把與科學緊密相關的技術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來研究。自然辯證法關於技術論的研究,就是從總體上探討技術的性質和特點、技術發展的條件和規律以及技術和其他各種社會現象的關係等等。這一研究和自然科學論的研究共同為科學技術政策的製定、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劃、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提供理論基礎,其重要性日益顯得突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