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傳世名帖中的虛實相生

來源: 互聯網 2017-08-06 01:22:2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542 bytes)
 
2017-08-05  月雅書畫

 

虛實處理,貫穿於書法的始終,沒有虛實,沒有矛盾,就如同沒有矛盾衝突的戲劇一樣,會讓人感到乏味,讓人提不起神來。字的結構需要虛實,章法,同樣也要虛實。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盡量從古先賢經典作品中求得一些消息,以期對我們的書法創作有所幫助。

 

一般來說,字距疏鬆的地方、筆畫輕的地方、筆畫用墨比較淡的地方、比較枯的地方,容易產生“虛”的感覺;相反,字距緊密的地方、筆畫重的地方、用墨濃的地方、用墨潤的地方,在視覺上,會容易產生“實”的感覺。下麵找一些作品,做一些嚐試性、粗線條的分析。

 

1、王羲之的《行穰帖》,開始的“足下”筆畫之間的空間比較大,筆畫也比較輕,最後的“佳”也比較輕,是“虛”的部分,中間白線圈住的部分,筆畫比較重,這樣,整體上的虛實關係比較清晰。

 

 

2、王羲之的《妹至帖》,有三個地方筆畫處理得比較輕巧、靈動,白線圈住的“之可言”、“夕”、“慮、三”,比起其他地方顯得“虛”。

 

 

3、王羲之的《二謝帖》,白線圈住的“想邰兒、所送”,加上“靜”與“羲”字距比較大形成了一塊比較虛的地方。下麵的“患者善”也比較輕,形成了一塊比較虛的地方。

 

 

4、王慈的《一日無.申帖》,這個虛實比較清晰,中間一塊比較集中的地方很重,感覺很“實”,其他地方比較“虛”。

 

 

5、王羲之的《得示帖》,下麵的部分粗重筆畫比較集中,空間比較密集,顯得很實。

 

 

6、懷素的《苦筍貼》,下麵一塊粗重密集,形成了“實”的感覺。虛實的觀察,要概括,從整體上去看、以塊麵來觀察,這樣比較容易發現其中的奧妙。

 

 

 

所有跟帖: 

古人書寫時墨色從濃到淺是墨汁自然流幹過程, 給人流暢自然的感覺。而非今人刻意而為的所謂幹枯虛實。 -brokenprice- 給 brokenprice 發送悄悄話 brokenpric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8/2017 postreply 22:15:2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