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牙膏錫管油色賣,畫家自己做顏料,用豬尿泡之類的東西盛放。色彩的種類也極有限,所以畫法和現代很不同。
在巴黎美院材料工作室進修時,賓加斯教授要我試過倫勃朗的方法,和這大同小異:
畫布先刷出一個棕灰色膠底子,然後用比底子深的黑或深褐色起輪廓,畫深的部分;同時用白色點亮部,用另一支筆將周邊掃開去(過渡)一遍遍地堆積,底色便成為中間調子。
在畫單色油畫的過程中,畫麵基本是吸油的,所以幹的比較快。
等幹透後,開始上透明色(這時因為畫麵形象已經固定,你可以不考慮形的問題)並用一塊布來擦拭高光處,筆觸的凹處還會留有顏色,而凸出部分顯得格外明亮,也不顯單調。
染色時也可不同顏色交差渲染以造成更為豐富的色彩效果。
但這種畫法有個致命的缺點,所有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畫色彩效果大同小異,而且整個畫麵調子偏暗,俗稱醬油調子。
進入19世紀,隨著顏料科學的發展,和光譜學的研究,導致了印象派和外光畫派的誕生,把陽光和大自然極豐富鮮明響亮的真實色彩帶進了畫麵,人們從看不慣,震驚,到全盤接受,並進而讓色彩的追求替代了精細的形體刻畫,而成為畫麵的統治者
畫畫的方法各種各樣,他們都是為畫家服務的工具,你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表達需求,選擇任何你認為合適的工具和方法,這裏麵沒有高低之分,隻有是否適合你需要之分。
隻是一條:不要被“方法”困住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