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湊幾句熱鬧:

1,每個畫家的調色板都不同,個人喜歡用色也不同,所以很難說那個重要。以前的畫家本身還研發顏料,例如 凡·戴克棕,維米爾黃等。

2,不同廠家生產的同名顏料,擠出來一看會很不一樣,比如土綠,溫莎·牛頓產的就接近英國綠、比較豔,覆蓋力差,荷蘭阿姆斯特丹產的色度比較沉著,覆蓋力強。

3,古典繪畫是能有的顏料有限幾種,現代科技提供了大量新材料,如鎘係列、鈦青係列。所以畫麵色彩效果也很不同。比如我剛到巴黎看到馬奈的《奧林比亞》那張畫,背景很暗重的紅和綠色,深沉又響亮,而我們的國產顏料絕對達不到。再調也調不出來的。

4,所以我倒覺得,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不妨各種顏料都買來用用,調調,試試,再逐漸形成你自己喜歡的調色板。

5,我個人調色板上的顏料有30幾種,當然並不是全用,畫不同色調的畫用不同的顏色。

6,還是看看專家書上的建議吧,當然也是“僅供參考”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