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說一下劉慈欣原著【帶上她的眼睛】

 

《帶上她的眼睛》是作家劉慈欣創作的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999年。

該小說講述了“我”,某航天中心的個人裝備工程師,在去旅行時帶上了“她”的眼睛(中微子眼鏡),這樣就可以把旅行中的感受傳給“她”。“她”是失事的“落日六號”地層飛船上的領航員,被永遠困在地心裏。在旅行交流中,“我”慢慢恢複了對美的感受,學會了以新的目光欣賞大自然,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11]在該小說中,作者既沒有采用科幻小說慣常的上帝視角,也沒有使用宏大架構下元敘事來講述,而是采用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講述“我”和沈靜相互拯救的故事,文本核心依然關注的是人類的命運,即一個人精神家園的廣度突破生命的局限來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實現自身的價值。[5]

《帶上她的眼睛》改編後被收入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3課(或24課),並獲得1999年年度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4][9][10]

 

凡爾納曾在《地心遊記》中講述了一個充滿天真樂觀主義精神的地心旅行的故事,描述旅途上的艱險經曆和地下的種種奇觀。然而,隨著對於地內世界認識越深,憂患越多,有關的科幻作品開始不似從前那樣溫和,末日氣息無處不在。倪匡在《地心洪爐》中就設置了兩個危機:地球自轉速度從減慢發展至消失,熱脹冷縮造成球體爆裂。無論哪一個危機都擺明著要地球人麵臨毀滅。地心旅行因為對其本質的了解變得不敢來去自如,不複有凡爾納時代孩童似的樂觀想象。《帶上她的眼睛》的“地心”設定直接受了凡爾納的影響,“落日六號”地層飛船沉入岩漿世界回不了地麵,船上唯一存活下來的年輕女領航員從此無緣目睹春秋更迭,花落花開。

 

從人物形象來說,文本主人公地航員沈靜有許多迥異於常人的語言和行為。她對世界的情感豐富到不正常的程度,以及她所處的環境的特殊性,都營造出一種強烈的陌生化效果。這種陌生化的人物形象消解了“套板效應”,讓讀者得以從另一個視角去審視從事人類最偉大探險事業的先行者的形象。

 

整篇小說沒有描寫她如何具體開展科學探索的片段,也沒有描寫她怎樣勇敢頑強,而是側重去表達她對正常世界的留戀與向往。小說結尾沈靜最後留給世界的一段抒情語言,是文學中很鮮明的“反英雄化”思維的表達。英雄來自於普通人,更具有普通人的情感與軟弱,但這不會使英雄的形象坍塌,反而使讀者對這一形象產生更多的親近之感,最終領悟到這既是這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之美,也是科幻小說的文學之美。

 

編劇太重要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