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閑人西遊記 意大利印象 威尼斯

打印 (被閱讀 次)

                 意大利印象

      2016年,小牧久而未決的婚姻出現曙光,他和英娜相識了。經過一年的相處,他們相互了解,相互愛慕,決定建立家庭。婚期定於2017年8月24日,地點在法國巴黎附近盧瓦爾河畔的一個古堡裏。另一方麵,孫女馬上就要上高二,孩子一旦上了大學,基本上就算離開了家庭,像鳥一樣在廣闊的天空上飛翔,在上大學之前,帶她去歐洲遊玩一次很有必要。因此大兒子決定在7月12日開始歐洲之旅,先從威尼斯入境,租車自駕到羅馬,然後乘飛機去巴黎參加婚禮,26日從巴黎返回。行前一個月,大兒子便把旅途中的落腳點確定好,辦理了相關的住宿和租車。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簽證的需要,他從網上查閱得知,意大利領事館簽證需要這樣做。

     在浦東機場,我們得知漢莎航空當日飛往法蘭克福的中午航班取消,改為夜間淩晨1點。大兒子因此改乘了土耳其航空的飛往伊斯坦布爾的航班,在那兒再飛往威尼斯。鑒於要在機場滯留十來個小時,服務台安排我們到機場附近的皇廷國際大酒店休息。

      晚上10點鍾,飛機起飛,從視屏圖上我看到飛機出浦東機場,立即向西北航行,大約在太原的上空轉為向西直飛,穿越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裏海、高加索山脈到達伊斯坦布爾。我想他們大概是想躲開政治複雜的中東地區。當大兒子改乘土耳其航空時,我還犯嘀咕,覺得土耳其航空應當不如漢莎航空,哪知道土耳其航空服務非常好,比美國的三角和英國的維珍要好得多。

      因為威尼斯的賓館不退房金,漢莎航空爽約,給我們造成了800歐元和一天時間的損失。看來,大企業欺壓老百姓不容商量。而如今的年青一代,視這為平常,不做任何反抗就默認了,可能他們知道反抗無用,花精力傷身體卻得不到任何結果。這使我想到媒體上經常報道某人在機場大吵大鬧,某些人一再拿中國人的素質說事,可能都是航空公司爽約或者服務質量惡劣有關。就我們遇見的漢莎航空突然取消航班,又不賠償損失的情況,難道不值得大聲疾呼、加以鞭笞嗎?但這不符合那些拿外國津貼的公知們的利益,所以每逢發生國人因受惡質服務憤而抗議的的事情,這些拿津貼的公知便會聲嘶力竭地嚎叫,以此來攻擊中國人的素質,仿佛他們身上流動的是白人的血液。祝他們下輩子如願托生一身白皮吧!

 

(一)威尼斯

      13號上午,我們一家飛抵威尼斯。入住Hotel Al Duca Di Venezia(艾爾杜卡迪維內茲亞酒店)酒店,這個酒店毗鄰舊市場和Rialto Bridge附近的藝術家商店,距離Santa Lucia火車站有5分鍾的步行路程。從賓館的內部修飾看,這應當是一件非常不錯的賓館。因為在威尼斯,看不到一座新式建築,街道大都保持了幾百年前的布局,房屋也不例外,也都是幾百年前的老房。這個賓館的房屋從外部看不出有何特點,但內部裝修卻是一流的,價格也不菲,每個房間三百多歐元。比美國加州城市貴多了。

      第一次關注威尼斯,起自於莎翁的喜劇《威尼斯商人》。改開初期,我在新華書店買了二本小畫書,一本是荷馬史詩《奧德賽》,另一本就是《威尼斯商人》。書中的威尼斯商人有兩個,但其中的吝嗇鬼夏洛克留給我的印象最深刻。那時候沒有互聯網,相關信息都得從書本或報刊上獲取,有關威尼斯的信息都是從這兩個途徑得來的。也僅是知道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的一個城市,是世界著名的水城,究竟是什麽樣的水城?是否和我國江南的水城一樣啊?

      現在看一看世遺會的評價;

        始建於5世紀、由118個小島構成的威尼斯,10世紀成為當時最主要的航運樞紐。總體上來說,它就是一幅非凡的建築傑作。

        素有“西方蘇州”之稱的威尼斯(英文:venice 、意大利文:venezia)四周環海,位於意大利東北部亞得裏亞海濱的威納托省(Veneto)。從地圖上看,威尼斯仿佛一顆鑲嵌在美妙長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亞得裏亞海的波濤中熠熠生輝

      威尼斯是建立在潟湖中的島嶼上的城市,始建於5世紀。人們將木樁打入淤泥,然後在上麵鋪上石塊,成為一個個供人居住的島嶼。島嶼之間,多為窄窄的水道,民宅的牆壁直入水中,形成一個個水巷道。它和蘇州是兩種截然不同城市格局和風情,蘇州是以農耕為基調的水鄉,飄蕩著田園牧歌;而威尼斯則屬於海洋中的城市,商業和戰爭掠奪是其本質,幾千年一直閃爍著刀光劍影。那天,當飛機飛臨威尼斯的上空,它的地理外貌一覽無餘,我方才得知它是許多島嶼組成的。如果評價水城的味道,威尼斯的汁水地道更夠味、夠刺激。

      由於在飛機上吃過早餐,再由於被漢莎航空耽擱一天時間,使得在威尼斯的行程緊迫,所以到賓館放下行李後就出去觀看。這兒的街道短促狹窄,行走其間,東拐西怪,仿佛在迷宮中摸索。路麵大都是卵石鋪就,兩邊十米以上的高牆,形成了“一線天”感覺。看來基督徒比較虔誠,據說全威尼斯有120座教堂和64個修道院。隨處可見教堂的塔尖高聳,這些哥特式建築或者巴洛克式的建築映入眼簾,時刻提醒我這是在異國他鄉。

      威尼斯沒有任何交通工具,連自行車都沒有,要麽乘船,要麽步行,別無選擇。威尼斯全市河道177條。靠401座各式橋梁把它們連接起來。這給老伴的遊玩增添艱難,因為老伴的身體不好,不能登高,攀登那些為行船需要而升高的橋梁,每每累得她氣喘籲籲。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馬路,一切貨運物品包括垃圾都要從水道運輸。水道有寬有窄,一條貫穿全市的大運河非常寬闊,寬的地方有百餘米,而窄的水巷連小船都無法掉頭。寬的水道上有班船,能裝載幾十人上百人;水巷中唯一的交通工具叫貢多拉,是一種兩頭尖翹的單槳小船。來威尼斯遊玩,乘坐一次貢多拉是必須的,我們從聖馬可廣場出來後,向右側行走不遠便登上了貢多拉,講好的將我們送到賓館,可是這個劃槳者劃了不到十分鍾就停靠在運河河對麵一個碼頭,然後讓我們下船,前後不到十分鍾,100歐元便裝入他的口袋。而這100歐元中還有30歐元是他厚臉皮賴去的,因為事前講好的是70歐元送到賓館,現在行了三分之一的路程便罷工,連那30歐元也不找了。出於出門在位多不願惹事、也不想被口角弄壞了心情的考慮,不找也就不找了,兒子一笑置之。聯想到昨日在上海打電話,提前24小時退房不被允許,感覺此地賴皮較多,缺乏最基本的商業道德。但願我們碰到的是極少數,而且不是落入湯鍋中老鼠,否則還真會影響這個城市的旅遊業。

      盡管如此,威尼斯以它的古老和浪漫,給我留下許多美妙的瞬間。那日我們在聖方濟會榮耀聖母教堂廣場,目睹了一對情侶的熱戀風采:在教堂背麵的一個三層樓的窗口,一對情侶熱烈地擁抱和親吻,那情景惹得人陣陣心熱,我拿起相機,錄下這美妙的瞬間。誰知道,我的舉動被這對情侶發現了,他們雙雙轉身向我揮手致意,看來他們是在炫耀青春財富,也很在意與他們同享的遊人。

     寬闊的大運河,窄窄的水巷,高牆一線天,鍾樓塔尖,縱橫交錯的河流,飄蕩不定的貢多拉,組成了優美令人難以忘懷的威尼斯舊城畫卷。誰能說威尼斯不美呢!

    下四圖是窄窄的巷道和水道:    

 乘坐貢多拉

 

寬寬的繁忙的大運

     

      氣勢恢宏的聖馬可教堂,以及它周邊的形態各異的建築群是威尼斯亮麗的招牌。置身其間,震撼、驚歎、感慨、愜意之心態輪番湧現於胸間。這心情不亞於初次登頂紐約的帝國大廈,欣賞曼哈頓時的心情。

      聖馬可,基督教《聖經》故事人物。馬可為其羅馬名,猶太名為約翰。人們提及耶穌的十二門徒,一般都會聽到約翰、彼得、保羅的名字,可見馬可在基督教的位置。聖馬可是《新約·馬可福音》作者,公元67年在埃及殉難。據說在828年,兩位威尼斯的富商在當時總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聖馬可的幹屍從亞曆山大港偷出來,運回威尼斯,存放在聖馬可大教堂的大祭壇下。從此,聖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護神,標誌是一隻帶翼的獅子。還有一種說法,說聖馬可的遺體是從君士坦丁堡偷來的。這兩種說法哪一個正確,沒有糾纏的必要,因為聖馬可是聖經中的人物,真實性值得質疑。

      聖馬可教堂的前麵有一大片空地,叫聖馬可廣場,自古以來,聖馬可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是每年嘉年華的主要場景。聖馬可廣場的入口處,有兩根高大的圓柱,東側的圓柱上挺立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青銅獅,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飛獅。1797年拿破侖進占威尼斯後,讚歎聖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下令把廣場旁邊的總督府改為行宮,至今人們還把它叫做拿破侖宮。

     聖馬可廣場最美麗的時候是上潮的時候,一片潮水如同在廣場鋪上一麵巨大的鏡子,使所有建築仿佛鑲嵌在水晶中間,顯得更加玲瓏剔透,光彩照人。加上遊人們鮮豔的衣著,五光十色,上下輝映,形成了一幅極其迷人的圖畫。

      這天,我們登上了聖馬可教堂的鍾樓,看清了威尼斯的真容:大麵積的紅屋頂,像一片紅色的海洋,蔚為壯觀;運河對麵的杜索杜爾半島上的安康聖母大教堂的巨大圓頂氣勢恢宏;蔚藍色的湖麵把這一切襯托得美輪美奐,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和諧莊嚴。想一想剛才經過的九曲回腸的巷道以及逼窄的水巷,胸間湧出一個奇思妙想:這城市如京劇中青衣。廣庭上衣著光亮,雍容華貴,居室中青衣整潔,素麵如仆。又覺得登高遠望,方可領略大觀,聯想思想境界亦如此,聖賢達人之所以為人敬仰,是因其思考的角度高,思維所見遠大。

      遐想中,大鍾突然響起來,沒有悠揚,隻有震顫,想躲也來不及,隻好張大嘴巴以減輕巨大音頻的傷害。麻木中,觀看那大鍾擺動,說慢不慢說快不快,還真有些悠然的氣韻,詩意的悠揚之聲原之於擺動的悠然。寫作此文時,想想那大鍾擺動,不禁又悟出新意,東西方之間有許多東西都是對立的,比如民宅,西方大都蓋在山坡上,我們幾乎都蓋在山腳下或者山穀平原上;再比如這教堂(廟堂)的鍾聲,一個是自身擺動發出來的,一個是靠外物撞擊出來的。個人認為,大鍾自動擺動發出的聲音要悠揚些,撞擊出來的鍾聲因為次次用力不會一致而導致音量高低不同。

  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

下兩張照片為在鍾樓所見

 

擺動的大鍾

 

      水城威尼斯得益於水,最終也會被水埋葬。威尼斯沒有任何產出,純粹靠旅遊業維持,最終也會因旅遊業過度膨脹而消亡。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威尼斯的人口一直在減少。據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1951年威尼斯的常住人口為17.4萬人,而1996年這一數字已經下降為7萬人。至今已不足六萬人。威尼斯市人口統計部門官員表示,照此趨勢發展下去,截至2030年威尼斯將不再有本地出生的常住人口。

      威尼斯人口銳減的原因除了日益頻繁的水災外,更重要的是興盛的旅遊業推高了生活成本,大批市民不得不“逃離”威尼斯,選擇到意大利其它城市或歐洲大陸居住。

      盡管聖馬可有巨大的威望,但卻不能阻止城市的陷落。成名於水也困於水的威尼斯城每年有200天被浸泡在水裏,而在17世紀初,這一數字隻有7天。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持續的降雨使得威尼斯瀉湖地區海水漲潮時發生倒灌,遊客隻能踮起腳尖漫步著名的聖馬可廣場。許多古老的建築物的地下基礎結構被腐蝕,造成大批古建築下沉。2001年,科學家們發現,威尼斯自1727年以來的275年間下沉了67厘米。下沉的原因:除了海平麵升高的影響外,也有人為的原因,那就是在近代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中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岩石層塌陷,整個水城正一點點沒入水中。有人甚至預言說,80年後的威尼斯將沉入水底。

      在1950年時這裏僅有100萬遊客,而如今每年都有約2000萬遊客。為了賺錢,日用品商店轉而賣起了麵具、玻璃製品等紀念物。有人說:“這對當地居民來說,並不是好事——人們總不能吃玻璃吧?”

      威尼斯房價高昂,而且很多房主樂於將房子短租給外來遊客,以獲取更多租金。此外,旅遊業還排擠了其它產業的生存空間。如果有人不想從事旅遊、餐飲等服務類行業的話,他們很難找到其它工作崗位。作為旅遊城市,威尼斯物價上漲迅速,每年有不少當地居民不堪忍受高物價而“逃離”家園。

      人們意識到災難很快就要臨近,為提醒有關方麵的注意,有人在裏亞爾托橋邊上豎起了一個巨大的電子屏幕,顯示著正逐年下降的人口數量。當地居民在2009年11月14日還為這座垂死的城市舉行“葬禮”。當日12點半,一個由三艘貢多拉組成的“送葬船隊”,運載著象征威尼斯已死的粉色棺材,沿著威尼斯大運河緩緩前行。一名男子身披黑色鬥篷,用威尼斯當地方言朗誦詩歌,表達對威尼斯人生活現狀的惋惜。在抵達著名的裏亞爾托橋後,眾人把棺材抬上了岸,並接著把它抬到了市政廳前麵。隨後,抬柩人打碎棺材,取出一麵畫有鳳凰的旗幟。在意大利,灰燼中複活的鳳凰代表“重生”。

      威尼斯與中國遊客而言並不陌生。馬可波羅在中國的名望可以和華盛頓比肩;喜愛繪畫的那個不知道緹香的大名;音樂愛好者無不喜愛維瓦爾第的《四季》,他們都是威尼斯人。更為重要的是威尼斯有西方蘇州的美譽,它在1980年便和蘇州結為友好城市,在國人的印象裏,蘇州是天堂之地,威尼斯也應如此。

      讓中國遊客感到親切的,應該還有每年8、9月份的中國電影屢次獲獎的威尼斯電影節。作為著名的國際電影節,僅比奧斯卡電影節晚4年,但比戛納電影節早14年,比柏林電影節早19年。

      威尼斯電影節所設最高獎為“聖馬可金獅獎”。之所以取名金獅,是因為威尼斯的城徽(保護神)是聖馬可的標誌——長翅膀的獅子。獲得這座金獅獎的中國藝人有:張藝謀、侯孝賢(台灣)、李安(台灣)、賈樟柯。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其他獎項的有:鞏俐、夏雨、張元、蔡尚君、葉德嫻(香港)。

      建議去威尼斯遊玩的朋友,出發前仔細查閱有關信息。包括威尼斯的曆史沿革和地理環境,以及城裏著名的景點,並確定旅遊路線。隻有這樣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玩得舒心,不留遺憾。

下麵四張圖摘自網絡    空中俯瞰威尼斯 (二張)                                                                  

 

隔海遙看聖可廣圓頂建築為聖馬可教堂)

潮水浸漫聖馬可廣場(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樂閑人 發表評論於
愚現在以為,一笑置之比爭論有趣。錢已落入老賴口袋,讓他再掏出來頗費周折。遊人的時間和心情很重要。
安娜晴天 發表評論於
我是在對麵的 San Giorgio M 的塔樓登頂的,也是一上來就是大鍾鳴。夕陽西下很好看。人家欺負你們,幹嗎不論理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