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電台
  • 北京大學畢明輝《西方音樂與西方文化》的講台上,畢明輝老師敲著桌板,驟然提高的聲音又一次把學生們炸了個猝不及防。本課程介紹了西方音樂風格總體變遷、西方音樂作為解讀西方文化的鑰匙、西方音樂作為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產物等問題。
  • 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建勳講座《墮胎是不是一項權利?——自由生命與道德論證》、《保守主義到底主張什麽?》。墮胎和同性婚姻問題,是美國社會撕裂的另一危機。 保守主義者從捍衛美國基督教傳統的角度,反對墮胎和同性婚姻。而民主黨人認為時代不一樣了,應該允許自由墮胎、自主定義性別。隨著宗教傳統的式微,婚姻在人們心中的神聖地位愈來愈低。
  • 清華大學的曆史係寶藏教授侯旭東漫談秦朝漢家的曆史,從耕織文化談到日常統治,從出土文書和曆史學家陳寅恪出發細談中國曆史的研究方法。
  • 趙敦華(1949年8月18日-),出生於江蘇南通,博士研究生畢業於比利時盧汶大學,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現代西方哲學學會副理事長等。 1988年,趙敦華在北京大學哲學係開始任教,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代表作有《基督教哲學1500年》《西方哲學簡史》《聖經曆史哲學》(上下卷)等,著有《卡爾·波普》《基督教哲學1500年》《西方哲學簡史》《人性和倫理的跨文化研究》等十餘部著作。
  • 張鳴著力於時事評論與曆史隨筆的寫作;其曆史隨筆的寫作,題材多為晚清及民國時期的中國曆史,也有幾篇是曆代政治人物及官場文化的描述與評論。其主要作品有《武夫治國夢》、《鄉土心路八十年》、《鄉村社會權力和文化結構的變遷》、《中國教育病了嗎?》等數種;還有曆史文化隨筆,有《直截了當的獨白》、《關於兩腳羊的故事》、《曆史的壞脾氣》、《曆史的底稿》等。其作品《辛亥:搖晃的中國》、《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曆史的怪現狀》、《曆史的壞脾氣》已經有繁體版在台灣發行。
  •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滬寧火車站遇刺,3月22日不治身亡,終年31歲。 今年3月22日,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尚小明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辦了新書《宋案重審》的沙龍活動。“宋教仁案”發生在政局複雜多變的上世紀初,是民國初年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又對後來的政局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宋教仁案”一直是近代史繞不開的話題。從宋教仁被刺的那一刻起,對“宋教仁案”的研究就一直放在了誰是主謀的問題上。袁世凱、趙秉鈞謀殺宋教仁的說法也一直為大多數人認可。然而百年之後,尚小明在最新出版的《宋案重審》中卻指出,正是因為將“誰是主謀”作為研究“宋教仁案”的核心,才導致了百年來“宋案”研究最大的問題,錯將“宋案”等同於“刺宋案”,這樣的錯誤嚴重影響了後來研究者對“宋案”的解讀,而實際上,“宋案”案情遠比想象的複雜。
  • 本課以中國古代政治史、製度史演變的大勢為主要線索,使同學對中國古代史的發展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框架。本課同時關注中華民族形成、中國版圖形成等重大問題的曆史進程,並努力把握各個曆史階段在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經濟、社會發展演變上的特色。在講授過程中,將曆史學的知識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盡量吸取學界較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強同學們對中國古代史的興趣並引發同學們的思考。
  • 本課以中國古代政治史、製度史演變的大勢為主要線索,使同學對中國古代史的發展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框架。本課同時關注中華民族形成、中國版圖形成等重大問題的曆史進程,並努力把握各個曆史階段在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經濟、社會發展演變上的特色。在講授過程中,將曆史學的知識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盡量吸取學界較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強同學們對中國古代史的興趣並引發同學們的思考。
  • 本課以中國古代政治史、製度史演變的大勢為主要線索,使同學對中國古代史的發展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框架。本課同時關注中華民族形成、中國版圖形成等重大問題的曆史進程,並努力把握各個曆史階段在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經濟、社會發展演變上的特色。在講授過程中,將曆史學的知識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盡量吸取學界較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強同學們對中國古代史的興趣並引發同學們的思考。
  • 卜偉華,1950年出生於江蘇如皋。童年在南京度過。1958年遷至北京。1963年考入清華附中。1969年到陝西延川縣插隊。1971至1975年,在沈陽軍區3262部隊當兵。複員後在北京工業學院工作。1977年考入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1982年畢業,到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工作。1988年,到中央黨史研究室工作。多年來,致力於文革史的研究和對文革資料的搜集、整理。2010年退休。
  • 許紀霖指出,上世紀80年代以來是全球化發展最快的三十年。隨著新自由主義主導的經濟、貿易、資訊全球化的深入,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在擴大,而且在民族國家內部,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分化也在加劇,整個世界分裂成在全球化中獲得利益與受到傷害的兩大陣營。而高調宣示“美國優先”、否認“政治正確”的特朗普的當選,則象征著全球新保守主義時代的到來。21世紀全球性的右翼保守主義,乃是由三股勢力會合而成:宗教保守主義、民粹保守主義和民族保守主義。三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吊詭,既相互合流,又相互激蕩。許紀霖重點回顧了伊斯蘭教的起源和發展曆程,論述了穆斯林和西方世界的關係。“在八到十八世紀的這段期間,從勢力範圍和創造力來看,伊斯蘭文明都是全球的主導文明。”而18世紀啟蒙運動和19世紀工業革命後,以世俗化為重要特點的第二次軸心文明出現了,在世俗與宗教關係的和解過程中,伊斯蘭教陷入了現代性的困境。但是,大部分穆斯林還是很溫和的、可以與世俗和解的,因此將伊斯蘭教與恐怖主義、原教主義劃等號是不正確的。
  • 本課程旨在為戲曲音樂學習者提供入門指南。課程從介紹音樂在戲曲中的功用入手,主要分析戲曲音樂各大聲腔類型的形態特征和藝術風貌,由此勾畫戲曲音樂發展演化的主要曆程,並總結戲曲音樂的主要體製類型和所達到的藝術高度,以幫助學習者建立對戲曲音樂的整體性認識。第一講 戲中之曲 第二講 小曲和曲牌 第三講 昆腔與高腔 第四講 梆子腔 第五講 皮黃腔
  • 明朝的曆史長達277年,對這樣一個夾在兩個少數民族統治王朝(元朝和清朝)中間的漢族王朝的曆史,究竟應該如何表述和評價,曆來褒貶不一。作為長期研究明史的專家,作者認為明朝277年的曆史中,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成就,特別是在晚明時期,更是呈現出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曙光。《明史十講》主要涉及了明史研究的方法和成就、朱元璋的曆史貢獻、明朝前期的曆史地位、明代的衛所製度、明代的經濟、張居正改革、明代的民族關係、明代的中外關係、明代的文化和明亡清興的曆史原因等。
  • “目前天文學家的數目大約是2000人,而非常湊巧的是,前幾年國家林業局作了一個統計,他們發現在中國,大熊貓的數目也大約是2000隻。天文學家和大熊貓都屬於珍稀種類,大家都非常好奇天文學家都是什麽樣的人……”這樣的語言並不來自傳統的大學講堂,或是熒屏中的百家講壇,而是來自一場類似TED的網絡課堂,講述者踱步於800人大廳的舞台上,對各種知識信手拈來,給人遨遊於知識殿堂般的享受。這是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長江學者李向東錄製《宇宙簡史》課程時給人的第一感受。
  • 國民黨尊之為元老, 蔣介石待之以師禮; 蔣夢麟稱之為中國學術界一顆光芒四射的彗星; 胡適譽之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四大反理學的思想家之一; 章太炎稱之為“康有為門下之小史,盛宣懷校內之洋奴”; 馮玉祥斥之為“變節為一人之老狗”; 既有人吹他、捧他.也有人罵他、恨他…… 這也不足為怪,因為他是生活在特殊時代的一個獨特的人物。
  • 清華大學大一課程:普通物理。主講人:楊振寧,本課程是楊振寧先生2004年在清華的授課,教材選用的是哈裏德的《物理學基礎》(Walker, Jearl, Robert Resnick, and David Halliday.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大約講了半本書。普通物理是基本課,不過在教學中常常存在忽視對最基本的定義和公式的講解的情況。楊先生的講授始終強調物理中最為基本的東西,強調數學和物理的關係,並且在教學中也講述了物理曆史發展上的一些關鍵事件,給了同學們在學習中更大的發揮的天地。
  • 本講座介紹了宋史再認識,從表麵上看,是對宋代曆史的再一次認識,重新認識。以在曆史中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達到以史為鑒,麵向未來。那麽,宋史究竟是怎樣的原貌,為何需要再認識呢?這是一個非常廣的話題,也是一個很深刻的課題,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國曆史發展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唐到宋經曆著一個重要的社會變遷過程。如果予以比較簡潔、明確的概括,或許可以歸納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主講人簡介:鄧小南,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宋史、中國古代官僚製度史、唐宋婦女史。主講的“中國古代的政治與文化”評為國家級精品課。代表作有《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
  • 李新宇,山東青州人。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同時涉及20世紀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
  • 在現代政治之中,究竟誰能代表公意?是議會民主製之下通過投票選出的代議士,還是行政威權之下代表民族整體意誌的主權者,還是在民粹革命之中通過直接民主,由人民直接在場,呈現公意?在20世紀的世界政治格局之中,這是英美、德國和蘇俄三種不同道路的區別。而在1912年~1927年短短的15年間,民國的政治便濃縮走過了從英美的議會民主製到德國式的行政威權製再到仿效蘇俄的黨國體製道路。其間製度轉換之快、動蕩之激烈,世所罕見。而製度表層的劇烈變革的背後,正是公意的實現與代表性危機所致。
  • 今日中國之下的大學教育,為什麽出不了真正的學者,原因出在哪裏?民國是為什麽能成為中國是新春秋,湧現出那麽多大師?賀衛方教授為大家帶來自己的觀點。
  • 總結兩波轉型的經驗教訓,就是不能使國家的危機到了天下大亂才追求轉型,像一次大戰前後的轉型之所以不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亂中轉型之難所致。而要在大亂之前轉型,人們就要在日常狀態下從各個方向增加推動轉型的壓力。
  • 商昌寶,男,1973年6月29日出生,博士,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8年6月畢業於南開大學,師從李新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20世紀中國文學、現代中國文學思潮與文化、轉型期中國作家思想研究、思想史與知識分子研究。《作家檢討與文學轉型》等著作,將“檢討”作為書作為一種特殊文體解讀,探討了包括特殊時代的文化現象、在檢討中退場、轉化、在適應與不適應中檢討等內容。
  • 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於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後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於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其後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譯本出版。五十多年來,該書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論者認為,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範。本書對於今日中國的讀者,不失為一本教興豐厚的議論經典。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該書沒有中文本。直到20世紀80年代,該書才由馮友蘭先生的學生第一次根據英文本譯成中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1985年出版。中文本首版印刷十萬冊,很快售罄,成為當時學術界的暢銷書。
  • 課程匯集建築學院建築史研究領域最強的教師陣容,由王貴祥教授、呂舟教授、賈珺教授、劉暢副教授和賀從容副教授領銜主講。體味中國古建築之美,理解中國建築的重要內涵。數千年的中國曆史上,曾出現了很多偉大的城市,漢長安、北魏洛陽、隋唐長安和洛陽、北宋開封、元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這些城市雖已星光黯淡,卻留下了一座座優美壯麗的建築傑作,令人歎為觀止。中國的宮殿、宗教建築、佛塔、陵寢和園林等建築類型,無論建造技術還是美學追求,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國古代的建築有著自成體係的一套營造方法,以木結構為主,也有不少磚石結構的佛塔和陵寢。曆史上建造了大量宮殿建築,北京故宮是現存世界上最大宮殿建築群。
  •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是中國史學家錢穆所撰寫的一本中國政治製度史著作,初稿成於1952年,改於1955年。錢穆認為,辛亥革命前後,由於革命宣傳之需要,一些人士把秦代以降的政治傳統用專製黑暗一筆抹殺,對中國傳統文化之誤解甚深;政治製度自根自生,須與人、事相配合;中國曆代政治既不封建,亦不專製,更不黑暗。
  •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南懷瑾先生(1918.3.18-2012.9.29)出生於浙江一個書香門第,經曆戰火,拜師袁煥仙老居士,輾轉流離,一直在踐行著最初的誓言,複興傳統文化和普及經典;先生是中華傳統文化堅定的踐行者和代言人,他學貫中西,即是儒釋道的大家,又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一個民族若是失去特色的傳統文化,就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若是失去本國的文化支撐,也難以得到其他國家的敬重。國學已滲入我們的方方麵麵,先生在很早就認識到國學的重要性,用畢生精力傳播發揚傳統文化。
  • 延安整風運動是深刻影響二十世紀中國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去年年底與世長辭的中國當代著名的中共黨史、 毛澤東研究專家高華曆時十餘年,在考證大量曆史資料的基礎上,詳細剖析了延安整風的前因後果及運動所涉及的各個方麵,力圖再現當年那場運動的曆史真貌,該書被學術界認為是目前海內外唯一一本全麵研究延安整風運動的曆史著作。高華教授的好友、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係教授張鳴在給《禁書選讀》特作序言中評價此書說:《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雖然沒能在國內出版,但很多人都看過。香港自由行開通以來,這本書一直暢銷不衰。至於國內的盜版以及複印件,則更是多到不可升計的地步。高華本人送我的這部書,被無數的學生拿去複印,以至於最後原書都沒有了蹤影。同時,這本也是國內史學界現代史著述中,最有國際影響的幾本書之一。
  • 周思源教授以三國人物為品讀對象,劉關張,諸葛亮,曹操,孫權等,三國時期主要人物基本囊括。其最大特點有三:一是有意選擇一般讀者感興趣的大眾話題,比如:馬超的排名怎麽在趙雲之前,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聰明等,有些話題原是讀者來信中提到的;二是將《三國演義》和《三國誌》作比照閱讀;三是作者利用自己本身為作家,有豐富的創作經驗的優勢,從創作的角度分析《三國演義》的布局謀篇、對《三國誌》的移植改造,評品優劣,分析原因。
  • 《通往奴役之路》一書在哈耶克的學術生涯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這本書為他贏得廣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聲譽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這本書中論證道,當時正在計劃中的福利國家不是為個人自由的戰鬥在和平時期的繼續,倒是朝著專製的方向邁出了一步。因此,他認為追求計劃經濟,其無意識後果必然是極權主義。為了反對這種計劃經濟,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貫堅持的古典自由主義觀點,同時,也允許適度的政府活動,但這僅限於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動形式。應該強調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義包括對許多有用的社會製度的讚賞,但這些製度隻能是人的自發行動的後果,而不能是人設計的結果。這一論點是從休漠、亞當・斯密和蘇格蘭曆史學派那裏繼承過來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據了重要位置。由此出發,哈耶克認為,良好的社會不是簡單地依賴於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內追求私利,相反,它應依賴於一套複雜的法律、道義傳統和行為規則的框架,這套框架的特點應該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所理解和認同。
  • 這是著名曆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為數不多的文史普及著作之一。二十篇短文,列舉了大量《三國誌》、《三國誌注》等文獻中的文字證據,分析人物性情、政治背景、地理環境、軍事實力對比等,如何成為每一個曆史事件的動因,並將史書記載與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故事進行對比,“或者糾正從前的謬誤,或者陳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支撐觀點的證據個個都似行首拈來,行文平易近人,卻頗有啟發性,令人信服。
  • 《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是楊繼繩著文化大革命通史著作,2016年在香港初版。作為文革的親曆者和體製中人,楊繼繩比其他作者和文革的研究者,更能近距離接觸到那段曆史,體製中良心的持守者,其反思也更為徹底。”“楊繼繩從2007年開始,在大量史料和先行者關於文革作品基礎上,十年磨一劍的力作,參考的資料既有宏大敘事的文革通史,也有親曆的回顧,還有地方的文革史以及理論研究等。
  • 張千帆:“大不列顛”是如何形成的(共識沙龍微信公益講座)
  • 莫礪鋒教授“經典視野中的唐詩宋詞”講座。莫礪鋒,1949年生,江蘇無錫人。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1984年獲文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詩歌唐朝》《白居易》等專題。著有學術專著十餘部,專題論文百餘篇。
  • ★一部氣勢恢宏、雅俗共賞的大曆史,一本剖析西方文明的大師之作★《大國霸業的興廢》之後,“許倬雲說曆史”係列第二部★主宰人類生活三百年的主流文明是如何興起的?★全球化之下的人類又將走向何方?許倬雲先生以宏闊的視野與通俗的語言,高屋建瓴地描繪出一幅現代文明的全景圖:從宗教革命到民族國家的興起,從啟蒙運動到工業革命到近代資本主義大發展,提綱挈領,要言不煩,勾勒出現代社會的形成及發展,反思了文明進步的得與失,展望了人類的前景。
  • 李新宇:《封神演義》是中國古代首部“革命小說”。麵對曆史的大變局,小說持守的是這樣一種觀念:以有道討伐無道,是天經地義的,也是必將勝利的;暴政被仁政所取代,無道被有道所摧毀,是百姓所期盼的,也是上天和仙界所支持的。這部小說雖然常被稱作“神魔小說”,但事實上承載的卻是儒家的革命觀。小說反複寫到“天意”,但在事實上,所謂“天意”實是“民心”。
  • 許紀霖提出新天下主義,試圖為中國影響世界創造一套“文明崛起”的價值體係。許紀霖的“新天下主義”大概可歸結為幾句話:“核心地區:一個製度,不同模式;邊疆地區:一個國家,不同文化;港台地區:一個文明,不同製度;國際社會:一個人類,不同文明。”許紀霖提出,二零零八年的中國崛起隻是“一半的中國夢”,隻是富強的崛起、財富的發展,及後則是“另一半的中國夢”——“文明崛起”。而“新天下主義”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中華內部各民族、東亞社會各國家的並存共贏局麵,並且為未來的國際秩序創造一種新的普遍性”,也就是說“新天下主義”是一種新的“普世價值”。許紀霖認為“中國時刻”就是“以中國的智慧重新定義世界曆史,改變世界秩序的時刻”。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失去了“文明”,現在到了“文明崛起”的時候了。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