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電台
  • 文學怎麽反映現實?為什麽我們麵對那麽“精彩”的現實,反映起來卻是那麽無力?反映現實一定非要現實主義嗎?文學作品在反映公共現實的時候,如何像裝置藝術家一樣,用現實的材料去完成一個非現實的東西?
  • 是什麽在引導著我們的步伐,又是什麽在頑強地支持和維係著中華這古老的文明?文明有意誌,決定了未來全球的天下大勢與何去何從,以及誰將是“帶頭大哥”。中國人到了最關鍵的時刻,看清世界格局,找到中華的位置。《易中天中華史:文明的意誌與中華的位置》易中天最具影響力和價值的作品,讓你更透徹理解《易中天中華史》,是打開我們的命運和選擇之門最好的鑰匙。
  • 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格非於2016年1月10日晚在“人文清華”講壇上所作的演講,格非在演講中分享了他近年來對於文學時空觀的思考。
  • 雷頤——晚清的改良與辛亥革命:國進民退是推向辛亥革命的一個重要因素;清末立憲的真假是個假問題,公信力才是真問題。當立憲派都不認為立憲為真時,就算是“真立憲”也已是枉然;改革之門越寬,革命之門越窄;反之亦然;政治問題的道德化是阻礙晚清改革的重要因素;晚清的改革總是滯後於時局的需求。
  • 李煒光,1954年生,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曾提出中國的稅率是死亡稅率。
  • 李煒光,男,1954年生,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研究生導師,《現代財經》雜誌主編。主要研究方向:財政經濟史、財政學、財政政策、技術經濟。已出版個人專著3部、合作專著2部、主編或參編全國統編教材3部、參編辭書3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項目4項,承擔國家財政部重點項目、天津市社科基金項目和天津市教委項目各一項,“十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項目兩項。2009年5月,他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正說包公》係列。
  • 1956年6月生於安徽省安慶市。1979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曆史係,1982年於南開大學曆史係碩士研究生畢業,1988年獲南開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4年、1996年至1998年留學歐洲,並在德國特裏爾大學執教。1998年9月起任南開大學曆史係主任。2004年調入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2022年1月,入選清華大學第二批文科資深教授。
  • 尹鴻,1961年生於重慶合川,文學博士,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澳門科技大學電影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在四川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獲得文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任教。加拿大約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理論評論委員會會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網絡文藝研究委員會主任,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和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中國電視劇導演委員會和編劇委員會指導委員。教研領域為影視產業、影視文化。
  • 維特根斯坦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素養,對人類生存本質有著深刻的感知。早年維特根斯坦家族有著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長期的藝術捐助商,勃拉姆斯、馬勒等是這個被音樂充滿的家庭裏的常客。維特根斯坦家族成員中音樂天賦不算突出的路德維希其單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詣,同樣,被認為是有書麵表達障礙的維特根斯坦的文筆卻也十分精湛。
  • ● 她是中國電影研究的拓荒者與先行者。 ● 在北大,她被學生尊稱為“戴爺”,她的課座無虛席,學生們願意排隊兩小時但求一座。 ● 在電影圈,她敢說敢為、仗義執言。曾任華語電影金馬獎評委的她,是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權威的電影評論者。 戴錦華,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專著十餘部,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日、韓文出版。代表作《霧中風景》《電影批評》《隱形書寫》《昨日之島》。戴錦華老師擅講理論,但理論沒有把感受格式化,保持著一種敏感乃至於熱情。而她的視野與深度,又能使這種感受不流於一聲歎息,能走向深入與清晰。
  • “鐵肩擔道義”:對社會、曆史、民族的承擔。“生死護中華”,說的就是他在民族危亡中對民族文化的承擔。“把心思用在自己怎麽看待自己”:對自我生命的承擔。“舍我其誰”:對學術的承擔。把“承擔,獨立,自由,創造”的精神化為日常生活倫理。
  • 楊慧林教授,生於1954年北京,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專家評審組成員等,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宗教學領域的研究,多部學術著作被收入《中國學術年鑒》、《中國宗教研究年鑒》等,國外學術刊物也有專文介紹其學術研究。其主講的課程“西方文藝理論史”曾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國家級精品課程(2009)、國家級教學團隊(2009),2006年還曾獲得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被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等聘為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被美國舊金山大學聘為Distinguished Fellow of EDS-Stewart Chair,被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聘為學術委員會委員。
  • 徐英瑾,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工智能哲學,知識論,認知科學哲學等。
  • 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的綱領性巨著。黑格爾哲學的“聖經”,打開其哲學體係大門的鑰匙。深刻影響馬克思、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哲學經典。對勘上卷1962年初版與1979年再版所作修訂,以存譯文曆史原貌,便利研究之用。《精神現象學》為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闡述其哲學觀點和方法論原則的第一部綱領性巨著。黑格爾自認此書為其哲學體係的導言。馬克思譽《精神現象學》為“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和“黑格爾哲學的聖經”。黑格爾通過此書提出,精神現象學是關於意識到達“絕對知識”或“科學”(即哲學)的道路的科學,它為個體提供了一把攀登絕對知識的“梯子”。
  • 現象學首先不是一些原理和體係,而是觀察人生和世界的獨特方式,也就是在體驗對象時一同體驗到這體驗過程的在場意識方式,而且,關心這種意識方式的前提。它最終要超出將存在當做主體和客體來打量的傳統哲學方法,而進入到更原本活潑的反思乃至前反思的思想維度。本書通過解讀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和德裏達的著作,開顯現象學的問題來源、觀察問題的視角、現象學方法的特征和深化過程,以及現象學思考在不同現象學家那裏的質的豐富性和內在呼應性,由此而引導讀者進入思想的新天地,培養讀者的現象學觀察能力。
  • 李鴻章政治生涯中重要的奏折和信函作為線索串聯起曆史脈絡,以富有新意的體裁從"為官""外交"和"洋務"等緯度梳理了他的從政之路,展現了其政治見解與個人利益,恩怨的複雜糾葛。
  • 【陳丹青:從《局部》談開去】被陳丹青的自嘲為“念稿子”的文化類脫口秀節目《局部》,上線10小時,點擊量超過100萬次。有人說,《局部》是陳丹青做出的一道私房菜,為普通人接觸藝術殿堂所開的一扇小小的窗。陳丹青做客“青睞”講座現場,從《局部》談開去。
  • 孫鬱,1957年生,本名孫毅,遼寧大連人。1988年畢業於沈陽師範學院(現沈陽師範大學)中文係,文學碩士。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做過知青、文化館館員、記者。2002年到魯迅博物館主持工作並擔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2009年起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20世紀7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80年代起轉入文學批評和研究,長期從事魯迅和現當代文學研究。《魯迅研究月刊》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主編。主要著作有《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魯迅憂思錄》、《魯迅與周作人》等。
  • 王德峰(1956年10月—),中國哲學家,擁有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複旦學院副院長、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外界稱其為“複旦哲學王子”。王德峰在上課時會當著學生的麵抽煙。
  • 汪申申,武漢音樂學院教授,長江大學、湖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 沈誌華,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冷戰的起源和發生,特別是蘇聯在其中的作用,這是學界一直在討論的問題。如果我們從經濟這個新視角,特別是蘇聯的經濟觀念、經濟政策以及美蘇之間的經濟關係來研究,就會發現不同的邏輯鏈條,產生不同的曆史敘事,從而對戰後美蘇關係變化、冷戰格局形成和展開提供一種新的解釋框架。曆史研究的責任在於說明冷戰研究究竟是怎樣發生的,美蘇雙方的動機是什麽,為什麽會造成如此的結果。事實上,通往冷戰的每一步都有回轉的機會和可能,但美蘇走到最後一步還是掉入了冷戰的深淵。
  • 龔鵬程(1956年3月15日—),台灣教育家、作家,出生於台灣台北市,籍貫江西省吉安市,曾任《國文天地》總編輯、台灣學生書局總編輯,是台灣佛光大學與南華大學的創校校長、中華武俠文學學會會長,現任盧森堡歐亞大學馬來西亞校區校長,遊曆中國大陸,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南京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四川大學講座教授,作育英才無數,著作七十餘種。少年時代鍾情中國武術,並由習武而博考文獻,獲得許多文獻學的知識與方法。
  •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教育、工業、交通等方麵實行了一係列重大舉措。張之洞在方方麵麵與近代中國緊密相連,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主講人:雷頤,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著名曆史學者。研究方向: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與當代中國史。著有《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走向革命:細說晚清七十年》、《曆史:何以至此》、《被延誤的現代化》、《曆史的裂縫》、《曆史的進退》等。
  • 白先勇台灣大學《紅樓夢》導讀通識課課堂講義。《紅樓夢》是一本天書,有解說不盡的玄機、探索不完的秘密,但*重要的,它終究是一部偉大的小說。白先勇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小說藝術的“現代性”:神話構架、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征隱喻、平行對比、千裏伏筆,檢視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並遠遠超*它的時代,甚至比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更早、更前衛。
  • 易中天,著名作家、學者,曆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其主講的“漢代人物風雲”、“易中天品三國”係列首播即獲熱評。
  •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易中天講座《先秦的士》。主辦方是國際關係學院,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士人文化是中國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大課題。易先生把一個老生常談的題目談出了精彩,別開生麵,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對很多細節的挖掘特別出彩。
  • 雷頤,著名曆史學家,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本講座是2020年6月11日雷頤老師在共識國際講座群裏的講座整理稿。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11年清王朝滅亡,總共約70年時間,而其間從華夷秩序或者宗藩體係向現代國際體係轉軌,這一步走了整整六十年。我們以鴉片戰爭開始,算到1901年外務部成立,這60年就走了這一步,這是非常艱難的。其間每一小步都非常被動,甚至說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這個天朝上國觀、華夏中心論,對清王朝各方麵的現代化轉軌起到了巨大的阻礙作用。在現代化轉型中,我們如何麵對世界,這是近代以來我們所不能不麵對的一個問題,不能不思考的一個問題。
  • 2016年12月20日,著名學者、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暉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演講,提出人類發展進入全新階段,作為對人的研究,當代人文學科麵臨重大挑戰。會上,汪暉回顧了促使現代人文學科誕生和發展的四個維度,並闡述了人文學科在當代麵臨的挑戰。汪暉認為,目前人類的發展已經處於一個嶄新階段,基因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人文學科形成曆史過程中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如今的知識分類需要重新思考現代的學科製度跟中國知識傳統、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 3月30日,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榮譽副會長兼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柳冠中在“西安設計大講堂”活動上發表了如是觀點。當日,由絲綢之路創新設計產業聯盟、西安市碑林環大學創新產業帶管委會、西安設計聯合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十二期“西安設計大講堂”在西安創新設計中心舉行,柳冠中分享了《設計改變未來》的主題演講,吸引了近500名西安“政產學研”力量的參與與互動。
  • 科學的理論等於正確的理論嗎?什麽是科學?科學精神的本質是什麽?功利主義的科學觀有哪些局限?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係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的主題演講,從科學史的角度,幫助觀眾澄清許多誤解,通過追溯科學的起源追問科學的本質,思考中國科學的發展方向,並提出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要讓科學精神紮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要改良我們的文化土壤;要在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同時,多弘揚自由科學的精神。
  •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做客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電影,配得上這個時代嗎?》主題演講,與觀眾一起回望40年來的經典影像。尹鴻帶領觀眾通過電影聚焦中國記憶,叩問中國電影所折射的時代精神。千餘名觀眾到場聆聽演講,同時眾多網友在場外觀看了在線直播。尹鴻開場即點明了電影對紀錄時代的意義:“電影是關於大時代人的一麵鏡子。所以,我認為電影跟一般的曆史不一樣,如果說時代無情的話,電影是有情的……”
  • 眾所周知,馬克思強調階級鬥爭,在當時歐洲各國尚未完成民主化、無產階級沒有 民主權利的情況下也主張以暴力革命對抗統治者的鎮壓,但是所謂他倡導“無產階 級專政”的說法是怎麽回事,卻值得研究。
  • 絲綢之路是令人神往的一條文明間傳遞友誼與文化的紐帶。提起它,我們耳邊仿佛會想起梵音駝鈴,眼前會浮現千裏蒼茫,大漠戈壁的遼闊風光。這條路上,也曾簇擁著一個個綠洲,有一個個令人激動的名字,樓蘭、高昌、敦煌、長安……
  • 曾國藩雖然是所謂“同治中興”的頭號功臣,但是在剿滅太平軍的大功告成之後,他對清王朝的命運仍然是頗為悲觀的。
  • 《唐宋詞》係列講座是葉嘉瑩先生講課時的錄音。葉嘉瑩一直從事中華古典文化研究,創辦基金和獎學金用以吸引和培養國內外優秀人才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出生於1924,八十多歲的老人居然上課不用資料,也不愛用資料,尚能信手拈來在唐詩宋詞間呼風喚雨。這都出於其對古典文學的酷愛之情。誠如她所言:餘雖不敏,然餘誠矣。
  • 根據葛劍雄教授2018年11月17日,於江西南昌青苑書店所作講座《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曆史》錄音整理。在講座中,葛教授回顧了中國古史的起源與特點,認為中國古史雖有直筆的傳統,但其最主要的作用仍在為政權合法性提供辯護。而至於1840年以來的國史研究,某種程度來講,並不可歸類於學術研究。
[<<] [上一頁] [6] [7] [8] [下一頁]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