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顆芯片1500美元,成本占GPU一半,英偉達搶瘋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作為一名“AI政治家”,山姆·奧特曼頻繁地出現在全球各大科技、經濟活動的演講台,言必稱“算力”。

我在《黃仁勳“人肉快遞”,掀起900億美元算力爭奪戰》中也提到,來源無非兩種路徑:買和自研。現在,矽穀巨頭們基本都是兩條腿走路,一邊買、一邊下場自研,連蘋果也被傳出和台積電搞了4年的推理芯片項目ACDC(Apple Chip in Data Center)。

主流GPU供應商包括英偉達、AMD、Intel這幾家,但每年數百萬顆GPU能夠生產出來的前提,是上遊的供應商能夠提供足夠的零部件,比如最為關鍵的HBM存儲芯片。

以H200為例,1顆邏輯芯片要搭配6顆HBM存儲芯片,到GB200,1顆邏輯芯片要搭配8顆HBM存儲芯片,整體需求會在現有的基礎上增長30%以上。TrendForce預計2025年GB200的出貨量將達到100萬顆,單單這一款產品,對HBM存儲的需求就將達到800萬顆。

01 AI帶火HBM

HBM(High Bandwidth Memory),中文翻譯過來即高帶寬內存,由於這幾年的GPU產品大量的采用而火起來(如下圖),但實際上它也不算特別新的概念,2013年就被固態技術協會定位行業標準。

主要GPU廠商的主流產品對應的HBM型號,來源:TrendForce

2015年,AMD Radeon R9 Fury X全行業首次應用HBM內存,但由於當時深度學習向量計算需求還沒有爆發,且HBM與GPU/CPU封裝在一起,相比DDR內存容量還小,作為早期技術成本太高而無法在消費級產品上大規模的應用。

高到什麽程度呢?AMD RX Vega當時搭載了2顆HBM2內存,BOM成本大概是160美元,單顆成本80美元,數倍於GDDR5 / GDDR5X,TrendForce預估HBM的單價是DDR的5倍,而且HBM的價格隨著算力需求的上升也在不斷上漲,這個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

貴,還不得不用,問題在於處理器和內存之間的數據交換存在瓶頸。

相比主流的存儲方案,HBM的高帶寬,在解決數據交換瓶頸上具有天然的優勢。根據Embedded整理的數據,16GB的HBM2e每個堆棧的帶寬達到460.8GB/s。

架構上,傳統方案一般為存算分離架構,處理器是處理器,內存是內存,存儲顆粒和邏輯芯片分開,而采用3D堆疊的HBM內存,則通過CoWoS與邏輯芯片封裝在一起。

1GB GDDR5和1GB HBM的die size對比,來源:網絡

從視覺上來看,CoWoS封裝的直接收益就是GPU的尺寸更小,當然HBM內存本身尺寸就很小,同樣是1GB存儲,GDDR5的尺寸大概在672mm²,而HBM隻有35mm²,差距接近20倍。

這種尺寸上的差距,在PCB板上表現的更為明顯,比如R9 290X,芯片+內存搭配的PCB板麵積達到9900mm²,而采用CoWos封裝方案,總麵積不到4900mm²,占PCB板的麵積少了近一半。

GDDR5與HBM存儲性能差異,來源:AMD

基於3D堆疊和CoWoS封裝,HBM的顯存帶寬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2015年,AMD官方提供了一張HBM和GDDR5對比的PPT(如上圖),AMD將HBM稱之為“一種不同於GDDR5的內存”,清楚的描述了基於矽通孔(TSV)技術的HBM內存,在位寬、帶寬以及工作電壓上二者的差異。

一句話簡要總結,HBM解決了大量數據計算麵臨的最核心的帶寬問題,同時在尺寸和功耗上比GDDR5也有明顯的優勢。

02 3000美元,HBM成本占一半

單純說HBM內存價格貴,你可能沒有概念,如果將其放在整個GPU的成本裏來看,就直觀了。

H100的BOM成本預計在3000美元左右,80GB的HBM存儲大致1500美元,即18.75美元/GB,核心的邏輯芯片大致300美元左右,SXM模組成本在300美元以下,封裝基板和CoWoS大約300美元。

也就是說,存儲的總成本占一顆GPU物料成本的一半。

目前,主流供應商都加快擴產節奏,SK海力士預計今年產能會翻一倍。三星則最為激進,今年CES上,三星預計全年HBM產能將提升2.4倍,到3月底的MEM大會上,又將這一預期拉高到了2023年的2.9倍,而2026年和2028年,分別將提升至2023年的13.8倍和23.1倍。

SK海力士、三星和美光們拉高HBM的產能應對GPU客戶的需求,但今年和明年的現有產能基本都被搶空。

去年12月份,韓國媒體披露稱英偉達向SK海力士和美光下了13億美元的訂單,而知名硬件網站tomshardware援引這則消息,推算稱這筆預算大致在10.8 億美元到 15.4 億美元之間,並且是為了保證H200這款產品的HBM供應安全。

按前麵的BOM成本,一顆GPU搭配的6顆HBM成本為1500美元,這筆預算也隻能滿足86.6萬顆H200的HBM內存需求。

2022-2024 HBM市場份額,來源:TrendForce

TrendForce去年8月份梳理過近三年HBM的市場份額情況(如上表),SK海力士和三星一直是市場上的主角,其中SK海力士是英偉達HBM3的主力供應商,三星則主要服務於其他雲廠,但也剛剛通過了英偉達的供應商認證,兩者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美光的整體市場份額大致在5%左右。

拆分到具體產品上,TrendForce認為,今年HMB3仍然是市場主流,市占率將在60%以上,8層和12層HBM3e的累計份額大概在25%左右。

此前SK海力士對外公布,今年Q2開始少量出貨12層堆疊的HBM3e,美光確認3月份開始交樣,三星則將於9月份開始向英偉達供貨(GTC上黃仁勳還給三星的12層堆疊HBM3e簽名:Jensen huang認證)。

這意味著,三家供應商將於三季度打響HBM3e市場爭奪戰,大規模供貨相關產品。

需求量大,價格也隨之跟著起飛。

TrendForce的分析師Avril Wu援引產業鏈的消息稱,2025年的HBM定價談判已經在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受限於DRAM產能的不足,主要供應商已經確定漲價,漲幅預計在5%-10%之間。而漲價的理由可以歸結為三個:客戶的需求旺盛、HBM3e的良率偏低成本高以及供應商的產能和可靠性差別。

不過,基於DRAM的HBM大幅擴產,也會間接地壓縮其它產品的產能,這也意味著消費級市場也可能會麵臨衝擊,TrendForce預測最高漲幅可能達到20%,所以接下來AI PC如果漲價,意味著你也在為AI產業的發展埋單。

03 國產HBM最快明年問世

HBM又是擴產,又是漲價,國產現狀如何,這應該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

這個問題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麵來看,首先,是國產GPU是否能夠采購到HBM內存;其次,是國產HBM進展怎麽樣?

根據公開資料,已經有國產GPU在使用HBM內存,不過先進產品產能有限,國產采購的主要還是前兩代產品為主,比如HBM2e。另外,受製於BIS的限製,相關產品無法直接通過SK海力士、三星和美光直接供貨,但可以通過一些特殊手段從上述供應商在全球的代理商的渠道采購,然後搭配控製器、邏輯芯片,利用CoWoS完成GPU的封裝。

CoWoS封裝橫截麵,其中藍色為3D堆疊的HBM內存,綠色為主控芯片,粉色為邏輯芯片,橙色為矽中介層,灰色為封裝基板,來源:Rambus

除了特殊手段采購HBM內存,也可以直接采購DRAM顆粒,但這需要原廠預留TSV孔,以便於利用國產線進行堆疊封裝HBM,當然也可以直接采購裸晶封裝成DRAM顆粒,然後利用TSV矽通孔技術,堆疊封裝成為HBM內存,再利用國產CoWoS產能,完成GPU封裝。

和台積電等少數廠商的全鏈條CoWoS封裝能力不同,大陸的封裝分為CoW和WoS兩個部分,由不同廠商完成。不過,在產能不足的情況下,台積電的部分CoWoS也會拆成這種形式,比如台積電完成CoW部分,然後由日月光,Amkor等廠商完成WoS的部分。

根據此前產業鏈消息,Amkor已經進入到英偉達的供應商體係當中,拿到L40S的封裝訂單,也在布局CoWoS封裝,如果未來英偉達的訂單在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生產,又由於台積電在美國還沒有先進封裝產線,這部分訂單很有可能被Amkor拿到。

回歸正題,將CoWoS拆成CoW和WoS兩部分,核心在於工藝的成熟度,其次是兩部分的良率的同步,這可能是目前的挑戰之一,需要長時間的Know how以及協作,來提升良率、降本。

關於國產HBM進展如何的問題,本質上是回答國產HBM DRAM顆粒純自研的進展,目前合肥、武漢、泉州和深圳都有相關企業在布局,前三地的廠商很多人應該熟悉,深圳昇維旭屬於新晉入局者。

2022年3月份,深圳昇維旭成立,聚焦通用型DRAM芯片的研發生產,同年6月官宣日本半導體教父、爾必達社長阪本幸雄出任首席戰略官,遺憾的是阪本幸雄已於今年2月14日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76歲。

據芯事重重專欄作者Morris Zhang透露,昇維旭預計最快明年可以拿出相關產品化SKU,初代產品可能會在較高的節點堆疊,顆粒密度小一些,頻率/位寬/帶寬規格小一些。

與此同時,一些國產廠商也在進行更先進的晶體管結構研究,比如在去年底69屆IEEE國際電子元件年會上,長鑫發布了一篇概述環繞式閘極結構GAA(三星3nm節點導入的架構)技術的論文,被解讀為突破3nm工藝。

客觀地說,論文本質上隻是一種技術展示,與技術突破不能畫等號,且長鑫也發表聲明,稱論文描述了與DRAM結構和4F²存儲單元結構設計可行性相關的基礎研究(相比當前6F²結構,利用4F²結構,在不改變工藝節點的情況下,可以實現芯片尺寸微縮30%),與當前的生產工藝無關。

長鑫的回應符合國產芯片現狀的客觀邏輯,現在就追平SK海力士、三星這些存儲巨頭幾乎不可能,但其反映出來的趨勢很關鍵——國產廠商在麵對諸多挑戰的情況下,仍然在持續投入先進存儲技術的研發,這可能是真正應該感到高興的點,畢竟這才是國產存儲,乃至國產芯片產業的火苗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