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找到挽救結婚率新法子:有愛無性的友情婚!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在咱們互聯網上,日本一直有“東亞測試服”的綽號,而最近幾年,這個測試服,又更新了一項看起來非常奇怪的新內容,那就是“友情婚”。

結婚雙方並不是出於愛情和衝動,而是出於誌趣和理性而結合,夫妻之間不發生關係,就是想要孩子了也會采用試管嬰兒等醫療輔助手段。

按照日本最大友情婚網站的介紹,10年來經過這裏介紹登記的成婚者有五百多人,成功率高達45.1%,這個數據可比一般的婚介平台要高得多了。

在傳統觀念裏,一對“沒有夫妻之實的夫妻”,背後往往是一段充滿狗血劇情的離奇故事,但是在今天的日本,友情婚似乎真的成為了未來人生安排的一個可選項。

那麽,為什麽會有人選擇這麽一種非主流的婚姻方式?關注冷叔,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日本友情婚,以及它作為測試服內容,有沒有可能在咱們這裏也實裝呢?

其實想要理解友情婚姻,我們可以先對日本一般的婚姻狀況做個梳理。

2022年,日本新婚夫婦為50.5萬對,結婚率僅為千分之4.1,而到去年,結婚對數更是曆史性地跌破了50萬,初步統計僅為48.9萬,已經比1933年還要低。

而那時候日本總人口才6700萬,不過是目前的一半多。

跟結婚人數屢創新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是“生涯未婚率”,也就是50歲還從未結婚的比率,不斷攀升,2020年,男性已經達到了28%,而女性達到了18%。

一般來說,如果50歲還從未結婚,那未來再步入婚姻殿堂的可能性也不大了,所以”生涯未婚”基本等同於“終身不婚”。

一個國家兩成左右的人都不結婚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比例,更可怕的是,這種不婚主義的蔓延速度的迅速。

從圖表上我們也能看出來,一直到1990年代,日本的不婚率雖然也在增長,但漲幅度有限。可最近30年,卻是一條直線向上。

從結果上來看,日本實際結婚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少。

但有意思的是,跟不婚率同樣很高的西方國家相比,日本對結婚持肯定看法的人其實要多得多。

日本內閣府在2015年的調查顯示,認為“結婚是必需品”和“結婚比較好”的日本人占到6成以上,法國和瑞典卻隻有3成多,英國稍微高一點,也不過4成。

實際上,這種言行的不一致,反映的正是日本的東西方混合特點。

從外表上來看,日本是一個高度西方化的社會,但在這層現代化外衣裏頭,其實藏著的是一個高濃度的保守傳統內核。

在文化氛圍上,日本社會依然會強調婚姻、家庭的重要性,對不婚者則表現為各種偏見和壓力。

這種壓力不隻是來源於父母長輩,在公司內部也會經常出現,常見的形式已婚上司以一副過來人的口氣教育下屬,“早點結婚比較好”“眼光不要太高”“有了家庭,才有努力的動力”。

甚至在職務晉升上,未婚者也總被貼上“有問題”的標簽,而受到歧視。

最典型的一個案例發生在東京都議會上,當時35歲的女議員鹽村文夏發言,提出要提高高齡產婦和非婚孕婦的福利,沒想到卻被台下男議員譏諷:“你趕快結婚不就行了嘛?”

而且發起嘲諷的不止一個,整個會場嘲笑奚落聲此起彼伏,導致鹽村後續發言中幾度哽咽,近乎落淚。

最後因為輿論發酵,帶頭起哄的議員被迫道歉下台,但不過一年就又成功複出。

東京都議會可不是什麽黑作坊小酒館,但一群議員依然敢這麽堂而皇之地發表歧視言論,那可見得,一般普通不婚族平時麵臨的壓力有多大。

所以,逃避社會輿論的壓力,給父母一個交代,實際成為了日本人結婚的重要外部推力。

在這個背景下,最大限度地確保了個人自由,同時又能提供已婚人士身份的友情婚,也就應運而生。

在友情婚姻中,夫妻雙方不發生關係,想要孩子就通過試管嬰兒等輔助手段。

雙方通過事前協商甚至可以不住在一起,有夫妻就表示,隻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聚在一起跟雙方父母吃一頓飯,基本就是應付交差。

友情婚的夫妻在生活上相互幫助,但在經濟上又高度獨立,對第三者也持開放的態度。

這種相處方式完全打破了傳統婚姻的規範,給了雙方不遜色於單身時期的自由,同時作為法律意義上的夫婦,又能獲得情感上的支撐。

應該說,對一個不想結婚但又苦惱於外界壓力的人來說,友情婚看起來真是相當不錯。

然而,一切真的就會如此美好嗎?

恐怕並非如此。

通過許多案例和婚介的官網介紹,我們可以發現,結婚之前,男女雙方需要就多項問題達成共識。

可問題是,婚姻是一個長期生活的過程,根本不可能通過事前的約定,把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劃分得一清二楚,時間一長,必然有矛盾和摩擦,而在缺乏愛情基礎的背景,如果處理分歧也是一個大難題。

疫情期間就有這麽個例子,一對友情婚夫婦平時會錯開作息時間很少見麵。但是疫情期間他們不得不居家辦公,結果不到一個星期他們就感到難以忍受,而選擇了離婚。

再比如,在養育後代上,夫妻更會發現,從女方懷孕的那一刻開始,原來的自由自在和相互獨立都將大打折扣。

另外,盡管雙方沒有發生實際關係,在相處的過程中,心態上還是會發生變化,不可避免地對對方投入一定感情,不管這個感情是什麽形式。

在NHK的訪談節目中,有一位同性戀丈夫就承認,自己雖然對妻子沒有“浪漫”的衝動,但是依然希望自己能在對方心裏是重要的。

在這種微妙的情感影響下,友情婚真的能夠形成一種穩定的結構嗎?從各個角度來看,恐怕都不大現實。

最後從日本的例子回到咱們中國,應該講,兩國的年輕人麵臨的婚姻問題大同小異,外部的壓力不斷地將我們推向婚姻,而個人對自由的偏好,則提供了一個反作用力。

在這樣的內外撕扯中,中國的年輕人也是感到十分的糾結,友情婚,就是在這樣矛盾的境界裏,提供了一個妥協的辦法。

但是,如果說善變的愛情並不能保證夫妻的長長久久,那完全剝離掉激情的婚姻,也沒有理由被認為是牢不可破。

友情婚雖然拋棄了山盟海誓,海枯石爛的浪漫情愫,但總是拋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

因為婚姻不管以什麽形式存在,它背後總是包含著一段責任與義務,奉獻與付出的內核。

能不能坦然接受,並積極承擔,或許才是走向婚姻的真正關鍵。

你對友情婚是怎麽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裏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