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媛的所有優雅瞬間皆被俄國粉碎 中國被綁上鋼索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湯名暉 2024年05月18日



為確保進入戰爭體製的國家能夠維持有序運轉,綑綁中國的地緣政治利益便成為普京在大戰略上的必然之舉。(美聯社)

中國領導人一行訪歐行程尚未結束,旋即遭遇普京以“無上限夥伴關係”帶來的考驗,基於中俄建交75周年背景,中國上半年度最重要的大國課題莫過於俄國,卻始終缺乏主動性。以這次訪歐為例,中國安排彭麗媛隨行訪問施展魅力攻勢,卻因為俄國對法國的“核訛詐”(Nuclear blackmai)效應大打折扣,父權政治的暴力陰霾竟然強加於全麵“新時代全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恐怕也是中國相關部門所始料未及。

  普京訪中之前已在歐洲設局

暌違五年多的中國領導人訪歐行程,對於增進中歐實質關係的效度有限,在中俄關係麵前更矮了一層,此行也僅訪問一個歐盟主要國家。中國主要的資源投入於既有關係良好的東南歐國家,也未能在此行中以俄烏戰爭創收議題或效應,整體而言是重申立場重於化解矛盾。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在政治意識形態以及反西方的立場與中國素來一致,並且是生物科技、新能源與科技產業的“去風險化”橋頭堡。加強兩國的關係固然有戰略意義,但是這兩國也同樣是俄國在歐洲的橋頭堡,中國等於是幫俄國照顧在歐洲的花園,這兩塊戰略飛地的發展最先受益的還是俄國。

在中國領導人最重要的訪法的行程期間,中法雙方刻意在庇裏牛斯山營造的母性氛圍,為近年極少訪外的彭麗媛營造國母時尚,各種透露出女性特色的葡萄酒單與料理,宛如重現18世紀精緻的外交宴會。中國精心佈置華麗的饗宴,卻遭受普京釋放戰術核武軍演的訊息,成為外交盛宴的毀滅性武器,所有的優雅瞬間被俄國粉碎,尷尬則留給習近平。普京之舉看似警告法國不可妄然出兵參戰,實則警告中方不得在俄烏戰爭的立場有所退讓,中國必需優先考量普京的五連威望,並且堅定“無上限”的中俄關係。

  俄國如何將中國綁上鋼索

俄國為使中國成為戰爭機器所需的長期飯票,除了以豐沛的天然氣資源滿足中國的缺口,同時也綑綁中國在非洲的地緣政治利益。法國在俄烏戰爭與非洲薩赫勒(Sahel)地區與俄國有競爭關係,絕不容許中國選擇性的琵琶別抱,或是在俄國與歐盟之間作為兩麵人,而且中國也確實在法俄之間取得利益。2023年7月,中國核工業集團恢複在尼日北方的鈾礦開採;2023年8月,中國企業贛鋒鋰業擴大馬利的鋰礦持有,進一步充實能源的關鍵來源。近年中國企業在當地成功的背後,不乏有著俄國支持政變的因素,自然不允許中國兩麵通吃。

為確保進入戰爭體製的國家能夠維持有序運轉,綑綁中國的地緣政治利益成為普京在大戰略上的必然之舉,從民生必需物資到獲取資金,俄國可以讓出遠東作為中俄合作的基地,同時也讓俄國成為中國麵臨貿易戰的另一個疏散市場。2023 年中國出口汽車至俄國較前年增加將近7倍,出口額增加將近100 億美元,其中包括軍民兩用的車輛;中國在過去兩年大舉買進俄國原油,更成為俄國政府運作的重要現金來源。2023年兩國貿易額高達2401億美元比前一年成長26.3%,連續兩年打破過往曆史紀錄。

  “核訛詐”讓中國難以表態說不

俄國不容許中國與西方更為親善,不時採取“核訛詐”作為超軍事手段影響中國形象,極力破壞中國任何採取兩麵策略的可能性,中國至今未能改變俄國的核武策略,成為與西方國家之間難解的結。中國原先有信心將“無上限”作為修辭工具,而今卻逐漸在俄國的牽引下縮小轉圜空間,美國與歐洲也紛紛挖掘更多的中國軍民兩用產品,布林肯在今年4月訪中之行結束更直言:“中國不作為美國將出手”。

然而,隨著戰場的天秤逐漸傾斜,俄國本身在漫長的衝突中徐徐推進,藉由自身的軍事成績說服中國加碼,並且逐漸在中國的外交圈發酵,前任外交官和大使已保留評論空間,“無上限”的討論空間逐漸消失。俄烏戰爭邁向“超常態持久戰”的戰爭型態,甚至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利,2023年中國股市中跌性較強的就是軍工概念股,68間主要企業的營利衰退僅約3%,相較於中國各個產業受到恆大事件的劇烈衝擊,汽車和航空產業卻在俄國找到燭光。



中國安排彭麗媛隨行訪問施展魅力攻勢,卻因為俄國對法國的“核訛詐”效應大打折扣。(美聯社)

  哈爾科夫戰役考驗中國出手時機

俄國自5月10 日起進攻烏克蘭東北部的哈爾科夫(Kharkiv Oblast),近日戰事逐漸明朗之際,成為普京要求中國持續加碼的重要事件,這也是今年2月份的阿夫迪伊夫卡戰役(Battle of Avdiyivka)以來接連的重大進展。相較於西方國家對於烏克蘭的援助節奏逐漸緩慢,中國與俄國的各項經貿活動卻持續成長,目前對中國來說利益最大化未必是盡早結束戰爭,但是與俄國保持距離,塑造中國外交斡旋形象,才能為中國爭取戰後重塑秩序的位置,目前中國在俄烏戰爭的影響力或許還不如土耳其。

北京方麵若要實現“多極世界秩序”,以及推動“全球安全倡議”,需要的應是更多有效的魅力攻勢,而非是受到俄國所左右。雖然中俄兩國相互背倚的地理現實不能改變,但是僅考量俄國的軍事成績做為決策依據,中國更難走出對俄國的路徑依賴,那麽更將坐實美國為主的西方觀點:中俄伊朝作為當代的地緣軸心聯盟,持續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穩定。

中國若持續與西方國家加深矛盾,眼下即將受到影響的電動車產業比半導體創造更多民間就業部門,日韓和台灣也將趁機得利。前有印太地區逐漸成形的多邊安全機製,內有嚴峻的經濟與產業結構問題,普京此行將使中國領導人們思考未來的定性問題。原先未定的二十大三中全會即將在7月舉行,安全部門再次高喊“總體安全觀”的氛圍之下,普京行程結束後的聯合聲明,或將見到中共政局轉變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