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蘭,她學習成為一名不卷女兒的媽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橘子長期置頂的微博有兩個。一個是她開車去取快遞的路上,看到的芬蘭冬景。沿著那條雪花飛舞的小徑穿行,一路上全是銀裝素裹的雲杉,就像被遺落在人世間的“聖誕森林”,有一種樸素的夢幻感。

▲橘子置頂微博視頻截圖

而另一個,就是她對自己的“洗腦帖”——嚴防對孩子進行負激勵。這是她和丈夫帶著兩個女兒到芬蘭後,從當地學校學到的“正向思維”:在任何事情上,孩子做得好,就進行獎勵;做得不好,就沒有獎勵,而不是扣分或懲罰。

比如,孩子晚上磨磨蹭蹭不睡覺,她不說“再不快點去洗漱,今天晚上的故事就要取消了哦”,而是說:“快點去洗漱,早點躺到床上,我就講3本故事哦!”

▲橘子和女兒,受訪者供圖

這或許是橘子全家移居芬蘭後,最重要的兩件事:擁抱並讚美日常生活,以及讓自己和女兒都成為更好的人。

橘子自稱是一個“鈍感人”。賣車賣房、離開北京到芬蘭留學,都隻是她“一拍桌”的瞬間決定,別人眼中那些“孤注一擲的勇氣”,她其實懵然不知。

但是,橘子身上那些自我的鋒芒,像刀尖一樣銳利。她清楚地知道,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孩子”,舉家移居芬蘭更多是基於自己。她形容自己是一個“懶”人,是一個“不願在孩子的學習上花太多精力”的人。

這樣的“母親”放在傳統語境裏,可能會被質疑,但橘子對此十分坦率:“選擇芬蘭,隻是選擇一個適合我生活的環境而已。我不覺得芬蘭比中國好,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優勢,‘不對比’是我在芬蘭學會的很重要的一課。”

把孩子交給一個自己喜歡的教育體係,然後更好地做自己,這跟愛女兒並不衝突。就這樣,這位母親在2020年12月,和孩子一起踏上了陌生的國土。

前往芬蘭,一位母親的決定

在前往芬蘭之前,橘子曾度過一段兵荒馬亂的日子。

那時候,她剛滿30歲,和丈夫在北京經營著一家小型公司,大女兒也才一歲。可正當她手忙腳亂地投入新手媽媽生活時,卻意外發現自己又懷孕了。

剛得知時,橘子整個人都崩潰了,經常在深夜痛哭,心裏盤算的全是經濟賬:兩個孩子上幼兒園得多少錢,換房子得多少錢……算來算去,橘子覺得自己在北京絕對養不起第二個孩子。但二女兒就這麽來了,讓這個家更加人仰馬翻。

因為生育,橘子停工了近三年,公司經營也陷入停滯。正當他們猶豫著是重新創業還是去當打工人時,橘子偶然看到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被芬蘭的教育氛圍深深吸引,當即拍板決定:前往芬蘭,大人留學,小孩上學!

因為極強的執行力,在2020年聖誕節前,橘子一家真的移居芬蘭。當時,她的大女兒4歲,二女兒3歲。盡管來之前,橘子已經對這個國度有所了解,但她沒想到真正融入後,當地的育兒理念還是屢次讓她感到意外,並讓她不斷反思母女關係。

▲橘子的兩個女兒,受訪者供圖

比如芬蘭的孩子們很喜歡“交互住宿”,就是互相到同學家吃飯和過夜。有一天,二女兒的好朋友Sarah要來,橘子就提前問對方媽媽:“Sarah對什麽食物過敏嗎?她喜歡吃什麽,不喜歡吃什麽?”

沒想到,對方媽媽回複說:“不用擔心她吃飯的問題,大部分時間裏她什麽也不吃。”

橘子感到很疑惑。結果到了飯點,她發現Sarah真的很抗拒吃正餐,站在餐桌旁愁眉苦臉,久久不願意坐下。但一離開餐桌,這孩子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瞬間活蹦亂跳,甚至還能表演一個單手側空翻。

後來橘子發現,Sarah也不是什麽都不吃,她喜歡吃一些零食和水果,更把牛奶當水一樣喝。但她沒有因此不健康,身高比二女兒還要高半個頭,運動神經發達,性格也特別開朗。

▲橘子的兩個女兒和Sarah,來源@是橘子呀ooooo。

這在一個中式家庭裏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孩子不吃正餐隻吃零食,媽媽們往往會特別焦慮,擔心孩子會餓著,擔心孩子的牙,擔心孩子的身高……但在芬蘭家庭中,媽媽會更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孩子不想吃,那證明他暫時不需要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母性是一種天性,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的構造之一。在和芬蘭家庭的來往中,橘子逐漸發現,當母親也可以不為孩子吃喝拉撒的問題牽腸掛肚,母女關係也可以更鬆弛。

當女兒無縫接入“快樂教育”

芬蘭的社會文化也在把橘子的認知一點點拓寬,比如她這些年在努力修正一件事:改掉中式家庭十分擅長的“打壓式教育”,還有幾乎與生俱來的競爭觀。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有一段時間,大女兒在學習滑冰,每天回家都會高興地報告進度:“媽媽,我可以在冰上站起來了!”“我今天在冰上轉圈了!”“老師誇我了,所有同學都為我鼓掌,都覺得我是滑冰界‘大明星’!”

後來在某一個周末,橘子決定和女兒一起去滑冰,想欣賞一下傳說中的“大明星”。結果一到滑冰場,橘子就傻眼了:天啊,這個小孩根本不會滑冰。

在橘子眼中,女兒隻是穿著冰鞋在冰上“噔噔噔”地快速行走,絲毫沒有“滑”的動作。一瞬間,橘子的中式教育“基因”被喚醒了,她急了起來,對著女兒猛一頓輸出:“女兒你這樣不對,你得站好了,身體半蹲,用另一隻腳蹬著,然後滑出去……”

橘子忍不住一直糾正女兒的動作,直到後麵才發現,女兒從最初想展示滑冰的興奮,變成了不耐煩,再到最後脫下冰鞋說“我再也不想滑冰了”。橘子的腦子裏突然“嗡”地一下:我在做什麽?為什麽我要一直糾她的錯?為什麽我潛意識裏一直要求女兒“學會”?

也是那一刹那,橘子仿佛看見了芬蘭“快樂教育”的具象化。在北歐人眼中,運動並不是為了迅速精通或去參加比賽、獲得名次,僅僅是為了快樂,所以學校老師並沒有急於灌輸技巧,而是和大家一起鼓勵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內驅力。

▲橘子和兩個女兒,受訪者供圖

這幾乎是一次“大腦爆炸”的體驗,橘子當即跟女兒道歉。她慢慢理解,在芬蘭的教育中,人與人之間沒有“競爭”,隻有“不同”。假如一個孩子學“1+1=2”三年都學不會,芬蘭的老師和家長不會給他貼上“笨蛋”的標簽,而是會想:“這個孩子不知道‘1+1=2’,但他知道別的嗎?”

這也讓橘子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兩個女兒。大女兒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人,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如果她要到同學家玩,致電家裏隻是“通知”,沒等父母同意就掛了。

但二女兒不同,她是一個“把自己放得很靠後”的人,更會關照他人。她有一種能把身邊人都逗得很開心的治愈力,全班同學都很喜歡她。橘子每天早上送她去學校,都會驚奇地發現同學們在門口排著隊、張開雙臂前來擁抱她,無論男女。

兩個女兒性格差異巨大,但橘子覺得都很好,不以此來分高下,還常常會在中間做“和事佬”。

▲橘子的兩個女兒,受訪者供圖。

有一回,姐姐想要獨自去玩,嚴詞拒絕妹妹做“跟屁蟲”,妹妹苦苦哀求,但姐姐也無動於衷。

橘子很羨慕大女兒這種堅決,覺得她很酷,但同時也很共情二女兒——她常常從二女兒身上看到自己,因為她也是家裏的“老二”,小時候也是這樣巴巴地求她的哥哥。

一開始,橘子會嚐試拿糖和玩具“誘惑”姐姐,希望姐姐能帶著妹妹。當她的“熱臉”同樣被“貼冷屁股”後,她隻能選擇尊重姐姐,把快要落淚的妹妹牽走,邊走邊對她說:“妹妹,我非常理解你,我的哥哥跟你的姐姐是一樣的。你知道我的哥哥有多狠心嗎?你知道他是怎麽對我的嗎?”

不一會兒,二女兒就完全沉浸在媽媽的年少故事中,傷心也被轉移了,兩個“老二”開始“互相取暖”。

在學習上,兩個女兒同樣呈現巨大差別——姐姐是偏創造型的,妹妹是偏學習型的。有一回,妹妹過來說:“媽媽,我覺得姐姐特別會畫畫,我沒有姐姐畫得那麽好。”

橘子就安慰她:“你也畫得很好啊。不要和姐姐比較,你們都有各自擅長的部分。你看你每天都能讓身邊人變得開心,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能力,你知道嗎?”自那以後,妹妹很少再拿自己和姐姐比較,還常常回家匯報自己在學校如何很“聰明”地把同學們逗得哈哈大笑。

▲橘子和兩個女兒,受訪者供圖

因此,橘子覺得很多所謂的“競爭”,可能隻是一個被設定的圈套,或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環境。當大人把小孩硬生生“套”進去,這個圈套便永遠存在;相反,如果不預設這一切,這些問題壓根就不存在。

她首先是人,而不是誰的女兒或母親

和女兒們共處的這些年,橘子覺得最舒服的母女距離,就是人和人的距離。“把她們當作獨立的個體來看,而不是‘我的女兒’。”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這也是她到芬蘭之後意識到的一點。在這裏,孩子們在學校不會叫“××老師”,而是直呼其名。即便遇到同學的爺爺奶奶也一樣,不需要顧忌對方是長輩。

這和很多亞洲家庭形成強烈反差。剛留學時,橘子的老師解釋芬蘭語中的關係詞,讓大家寫下家族成員的名字。橘子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爺爺奶奶叫什麽。但她不是最誇張的,班上還有一個泰國同學,她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爸爸媽媽叫什麽。

橘子深刻感受到這當中的文化差異和權力關係。在中國社會,人們習慣通過家庭關係來連接彼此,但在芬蘭,從稱呼上就強調了人首先是“自己”,而不是“誰的誰”。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這也逐漸改變了橘子對自己媽媽的認知。從小到大,她的媽媽都是個忙碌的生意人,是一個為了事業可以“六親不認”的工作狂。

小時候,她總覺得自己被忽視,但如今,她開始理解媽媽的“非傳統性”:媽媽在那樣一個不太開放的環境中,拚盡全力做自己的事業,個人意誌如此強悍,沒有被社會文化裹挾和吞噬,也沒有變成社會構造的母親的樣子。

自那以後,每當媽媽帶著歉意說自己“是一個失職的媽媽”時,橘子都會對她說:“你不需要成為一個最好的媽媽,你隻需要成為最好的自己。”

成為母親後,橘子也重新理解了“女兒”這個身份。很多時候,她覺得自己非常像媽媽,“野蠻”生長,也不戀家。自2020年出國後,橘子三年多沒有回家了,隻是偶爾會和媽媽打視頻電話。

▲橘子和兩個女兒,受訪者供圖

她也覺得自己和大女兒的關係,很像自己和媽媽的關係——當初她告訴媽媽自己要移居芬蘭,就是一種“告知”,而非商量。

媽媽沒有表示支持或反對,隻是詢問了具體計劃,也沒有當麵表示擔憂。直到橘子移居芬蘭的第一年,某天晚上,媽媽在電話裏聊著聊著就哭了,因為她和一個客戶聊天得知,客戶的女兒在美國十年沒回家。於是她問橘子:“我以後還能見到你嗎?”

在橘子的記憶中,媽媽少有這樣真情流露的時刻。每次回望童年,橘子都覺得和媽媽相處的時間太少了,彼此之間很少開口表達愛。有了孩子後,橘子在盡力彌補這種缺憾,每晚睡覺前,一家四口都會緊緊擁抱在一起,使勁地感受對方,哪怕隻是簡單說一句——

“你知道你現在有多可愛嗎?我真的太愛你了。”

▲橘子一家四口,來源@是橘子呀ooo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