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男童被狗咬傷離世,城市流浪狗管不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城市中的遛狗者,圖文無關。視覺中國

近日,河南南陽趙崗村發生一起惡犬傷人致死事件,引發外界的強烈關注。

2024年4月21日,一位3歲男童在南陽新野縣趙崗村附近的公路旁玩耍時,被一隻狗發起突然攻擊,並且咬成重傷。事發18天後,男童在經曆了發熱、恐風、狂躁、吞咽障礙等狂犬病症狀後,最終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據媒體報道,案發多日,始終沒能找到狗主人,從而被外界認定為無主狗或流浪狗。此種情況下,責任該如何界定?流浪狗管理為什麽會成為公共管理的死結?

“現在去辦狗證,是要求植入芯片的。”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會長杜帆解釋,在寵物出生時植入可以追蹤的芯片,是一個比較有效的管理辦法,但是在執行過程中,麵臨著很多現實難題。他說,對寵物的管理,歸根結底其實是對人的管理,背後考驗的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耐心和水平。

狗主人仍未找到

遇難的男童居住在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上崗鄉趙崗村。4月21日下午,男童和奶奶在趙崗村附近的公路旁玩耍。據家屬描述,那裏相當於一個便民廣場,有人在跳廣場舞,也有其他的小朋友在玩耍。

涉事犬隻先是緩緩向小朋友靠近,並沒有顯露出特別大的威脅,等到距離近了之後,突然朝孩子撲去,開始撕咬男童。事後警方通過監控證實,涉事犬隻是一隻哈士奇,它動作很快,等到大人們趕上前搭救的時候,男童已經被咬傷。

男童的麵部、頸部、腿部多處重傷,很快被送往醫院救治,病情一度出現好轉,但是後來再次惡化,並於18天後離世。

事發當天,男童家屬便向當地派出所報警,但是未能找到狗主人。“現在問誰都問不出來,出了這麽大的事兒,沒人敢承認,也沒人說。”男童的媽媽向媒體表示,派出所給出的結論是一隻哈士奇,但是從體形看,這隻狗比較瘦,他們分析,可能是長時間沒人管,饑餓所致。

“找不到狗主人的話,就比較麻煩。”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常莎曾代理過此類糾紛。她分析,民法對寵物的界定為物品,狗主人有進行妥善保管、管理的義務和責任,如果是因為保管、管理不善導致寵物出來傷人,需要承擔責任。“當然,也涉及有沒有拴繩,是不是門沒關好自己跑出來的,是不是人主動招惹的問題,承擔的責任也分不同程度。”

她解釋,狗主人所謂的承擔責任,主要是指賠償,一般不涉及刑事責任。“除非是故意的,危害到公共安全,才涉及刑事責任。”她說,如果找不到狗主人的話,那麽小區物業、居委會、街道辦等相關部門,需要承擔一定的管理責任,“有沒有定期巡查,去街上清理”。

流浪狗多為人為遺棄

《2021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中國城鎮家庭寵物犬數量達到5429萬隻。但另一方麵,隨著寵物飼養數量不斷增加,遭到遺棄的犬、貓數量也在逐年遞增。該白皮書透露,流浪犬數量高達4000萬隻。

2019年,國家衛健委在中國動物傷害救治論壇上指出,中國每年有4000萬人被貓犬咬傷。而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有研究表明,動物咬傷傷害中有76%—94%是犬造成的。

“現在的流浪狗越來越多了。”張勇在北方一座城市的綜合執法局工作,該局從2020年接手流浪狗捕捉工作。張勇介紹,僅在2023年,就接到1100多條群眾的舉報信息,捕捉流浪狗三百多隻。這些舉報大多為犬吠擾民,群眾要求進行處理。

不過,張勇特別強調,他們並不是“打狗”,在捕捉過程中,盡量不要傷害到狗。根據工作流程,流浪狗被捕後將送往公安部門管理的留檢所收養,留檢所在對狗進行檢查後,交給城管隊員回執單,上麵會清楚寫明接收數量和狀況。不過,張勇強調,捉狗的單位和收養狗的單位,不是一個部門。

在張勇的印象中,近些年,流浪狗的數量與日俱增。“主要是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養狗的多了,棄養的也就多了。”他說,隨著生活條件的提升,很多年輕人把養寵物當成一種生活情趣,同時一些老年人也需要陪伴,養寵物的需求量便會增加。

在接到群眾舉報後,他們通常會抵達指定區域捉狗,需要被捉的狗,通常沒有拴繩索,或者旁邊無人看管。不過,僅僅通過外觀,無法精確識別這隻狗是流浪狗,還是跑出來的有主狗。所以,偶爾會有群眾電話谘詢,尋找遺失的愛犬。這種情況,他們會建議對方去留檢所尋找,“不過也基本能判斷出,這個人沒有辦狗證”。

“直接遺棄,是最被唾棄的。”杜帆說,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屬於公益性質,主要救助一些被車撞傷或者身患疾病的寵物。據他分析,寵物被棄養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於飼養成本過高、醫療費過高,甚至是嫌麻煩等等,“有的是覺得小時候很萌,長大了不萌了,就不養了”。

他說,即便是家裏有特殊情況,不適宜養寵物,妥善的處理方式是交由親朋好友飼養,或者送到救助站,而不是直接棄養。“直接丟到街上,對寵物很不公平,對公眾的危害也大。”

辦狗證的難題

張勇介紹,一些名貴犬種,十分重視血統的純正,為此,在狗出生之時,便會在體內植入芯片,詳細記錄狗的出生年月、狗主人、品種等等信息。“就像狗的身份證,就算換了主人,狗走丟了,信息也都還在。”

他認為,這一方法沒有物理傷害,技術層麵已經實現,而且成本也不高,是一個值得推廣的管理犬類的好辦法。

“辦法是好,但是在執行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實際問題。”杜帆說,貓狗的繁殖能力較強,而且繁殖過程較為簡單,所以,無法在源頭上控製這個過程,“在鄉下搭個窩,就能生崽,一生好幾個,你說怎麽管?”

他解釋,實際上,在很多地方的治安管理條例當中,都有養狗需要辦狗證的規定,而在辦理狗證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會強製給狗“上戶口”,也就是在脖子上進行皮下植入芯片,被植入芯片後,如果出現意外,或者將來被遺棄,都能溯源到狗主人的身份。“基本上,辦過狗證的狗,都會植入芯片,其實規定得很詳細了。”

難點在於,很多人不願意辦理狗證。“很多人會想,我花錢辦了證,享受不到什麽權益,跟不辦證差不多,那為什麽要辦?”他說,在辦證的時候,會告知哪些狗能養,哪些狗不能養,哪些狗可以在公共場合遛,可以遛狗的時間、地點、範圍等,規定非常細致,但是並沒有很好執行。

如果嚴格執行,沒有辦理狗證的狗,將會受到處罰。但是,沒有辦證的群體,也有特殊情況。“有些老年人沒什麽錢,給不給辦?現在是鼓勵領養代替購買,領養的話,辦證是不是可以不給錢,或者給少一點?”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並沒有區分這些特殊情況。

“管理狗的背後,實際上管理的是人。”他說,比較合理的做法是,應該對有證狗和無證狗進行區分對待,但是,不能運動式管理,而是留足時間和緩衝,進行宣傳,讓狗主人積極去辦理證件。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孤寡老人等特殊情況進行“優惠”處理。等到這兩項舉措都做到位之後,如果還沒有辦理狗證,有關部門則可以采取強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