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行業有多香,高材生擠破頭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作者 | 路鹿

三十年過去,周於英始終記得,因為交不起初二學費而被迫離開學校的那一天傍晚,她獨自在河邊長堤流著淚走了許久。

輟學一年半後,1995年,周於英找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幫隔壁鄰居家的阿姨照顧剛剛出生八個月的寶寶,每個月賺80元。

對16歲的女孩來說,這不是一份簡單的差事。周於英沒有生育經驗,也不知道該怎麽照顧新生兒。抱小孩、哄睡覺、換尿布、準備一日三餐,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是讓人無法鬆懈的考驗。

《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一個月後,鄰居委婉地辭退了她。這位新手保姆失去了工作。

找不到新工作、又需要補貼家用的周於英隻能再次來到親戚家裏,照顧癱瘓無法自理的長輩,以此換取每個月60元的勞務費用。

歲月如梭,少女時代的窘迫猶在心頭,但周於英已走到人生的另一片天地。

今年45歲的她在深圳經營一家家政公司,擁有麵積超過1800平的寫字樓門店,年營收近千萬元。貧困不再成為她的恐懼。

周於英

在周於英的公司,還有許多和她一樣的女性,在家政行業發揮自己的能力,綻放出明亮動人的光彩。透過她的講述,我們看見一位女性創業者的堅韌與勇氣,也看見時代的大門如何向更多的女性敞開,牽引她們走向更獨立、廣闊的生活。

01 謀生的另一種可能

輟學後的兩年,周於英偷偷哭過很多次。

這兩年的大部分時間,她都住在親戚家,照顧癱瘓的大爹(湖北方言,祖父的哥哥稱為大爹)。

照顧老人是一件無比繁瑣且費力的事。周於英每天需要提前起床,準備好早飯,喂老人一口一口吃下去,然後趁老人休息的時間,打掃衛生、洗衣服。常年臥床的老人脾氣不算太好,飯菜做得慢了、不合口味、有親戚上門探望時沒有提前打掃好衛生,都可能招來責罵。

周於英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姑娘。不擅長做飯,她就提前半個小時起床研究怎麽蒸好包子;衛生打掃得不夠仔細,她就再多拖一次地;每一次挨罵,她隻會在心裏默默告訴自己“下一次必須得學會”。

要把家打理得幹淨整齊,非常消耗精力

長時間進行繁重家務勞動給周於英的身體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損傷。不到17歲,免疫力較差的她已經患上類風濕關節炎。彎腰、下蹲等姿勢都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最嚴重的時候連下床都很困難。背後也長出一大片不明原因的疹子。

即便如此,她也依然忍著不適,一邊喝藥一邊完成每天的照料與家務。因為每個月拿到手的60元,對她拮據的小家庭來說是重要的收入來源。

那是九十年代末期,保姆對大多數的中國家庭來說依然是陌生和新鮮的存在。周於英自己也沒有聽說過這種職業,更沒有想過此後幾十年,自己的人生軌跡都將與之粘連。

直到老人過世,需要找到新去處的周於英才從其他親戚口中聽說,在大城市當保姆,照顧老人或者產婦是一種“正式的工作”,每個月到手的報酬也不低。

《不夠善良的我們》劇照

周於英明白,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能夠選擇的職業類型本就有限。而家政行業,恰巧可以發揮自己過去的經驗,又與自己安靜、細心的性格匹配,或許可以再試著往前走一走。

想到還在磚廠裏打工的父母和尚且年幼的弟弟,周於英決定南下,發揮自己兩年來積累的做家務、照顧人的能力。

一路從大巴車擠到綠皮火車,幾經輾轉,剛剛20歲的周於英來到了深圳。那時千禧年即將到來,整座城市日新月異,每一次出門,她都驚訝得發現:“正在蓋的樓房又高了幾層。”

周於英決心在這裏紮根。

深圳龍崗

初來乍到,她聽人談起香港和深圳的一些人家很需要找保姆,一個月可以給到1200元的薪酬。經親戚介紹,她找到了一份做月嫂的工作,照顧一對雙胞胎和剛剛做完月子的高齡產婦。帶小孩之餘,周於英也會翻看主人家訂閱的報紙和雜誌,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識。

在一份當地報紙的夾縫裏,周於英看見了一家家政培訓公司的招生廣告和聯係方式。周於英鼓起勇氣撥通了電話,也是那一天,她決定去接受培訓,成為一名真正專業的月嫂。

來到培訓班,周於英重新過上了學生時代的刻苦生活。白天上課、練習,晚上回到宿舍,拿著人偶娃娃反複模擬給新生兒洗澡、翻身等基礎動作,悄悄記誦輔助兒歌。有一次,來例行查宿的老師發現周於英熄燈後還在拿著娃娃練習,忍不住跟她說:“能順利通過考核就行啦,沒必要每門課都奔著100分去。自己的身體也重要。”

但100分,是周於英對自己的期待與要求。經過了半個月的封閉式培訓,在最終的資格考核中,周於英以所有科目滿分的成績順利拿到了家政服務上崗資格證。

“決心要做的事情,必須要做好。”這樣簡單的信念貫穿了此後她的每一戶上門服務。

02 借助東風,以種子的姿態生長

拿到從業證明後,周於英的職業道路順暢了許多。

第一戶上門服務的寶媽對她十分滿意,將原本一個月的服務期延長到三個月,道別之際又把周於英推薦給另一位剛剛生產的朋友。

耐心、細致、勤勞、平和,這些從小養成的品質被周於英帶到了每一戶服務的家庭中。照顧好孩子、也照顧好剛完成生育的媽媽,對每位月嫂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新生兒會麵臨的問題複雜多變,不同的媽媽也都有各自的要求和習慣,但努力讓每一位客戶都滿意,是周於英不變的堅持。

月嫂,是媽媽產後恢複和新生兒護理的超級好幫手

因為需要定時起來給嬰兒喂奶、端尿,周於英的睡眠總是被切碎的。哪怕是身邊的寶寶睡夢中的響動,她都會立刻蘇醒並起身查看。白天,在必要的家務之餘,她也會主動帶著孩子玩耍,換著花樣給產婦做月子餐。周末休息的時候,她會去圖書館,翻閱產後護理、新生兒養育等專業書籍,記下筆記,回去反複練習。遇上生產後情緒狀態不好的新手媽媽,她也總會陪對方聊天,以自己同為女性與媽媽的經驗和感悟,開導對方初為人母的不安與壓力。

好評不斷,主動邀請周於英上門服務的客戶也越來越多。

在遍地都是機會的新世紀初,許多人懷揣著蓬勃的希望,開始探索創業的道路。不少客戶也問過周於英:“你現在做得這麽好,怎麽沒想到自己創業呢?”

創業,成了一顆埋在心裏的種子,靜候發芽的時刻。

現在的東瑤家政辦公室環境

對出身農村、文化程度不高的女性來說,在深圳自己開公司,聽起來更像是幻夢一場。營業執照怎麽辦、怎麽選辦公地點、第一批員工怎麽招聘怎麽管理······每一個環節,周於英都擔心自己做不到、做不好。

此前積累的人脈在此時發揮了作用。一位同在深圳創業的老家姐姐對周於英的狀況十分了解,她十分細致得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曆,手把手教了她怎麽辦理執照、租賃辦公室,以及建立之初如何讓公司快速運轉。

在另一位女性的帶領和托舉下,周於英創立了自己的家政公司。招聘的員工也都是之前做月嫂時認識的姐妹們,她想,要靠自己和姐妹們的雙手,在深圳真正立足。

公司開業之初,幾乎所有的客戶都來自自己之前服務過的客戶的推薦。每一次開單,周於英都會親自帶著家政阿姨上門,路上她會仔細地跟阿姨分享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叮囑對方一定要讓客戶滿意。

《逃避可恥但有用》劇照

身份從服務者轉向管理者之後,周於英很快遇到了瓶頸。過去熟人推薦的客源十分有限,但新的客源從何而來,周於英沒有經驗,也找不到突圍的入口。她嚐試著谘詢了一些深圳本地的家政公司,尋求合作的機會,但都再無後文。

上遊的客源不夠穩定,下遊服務人員的水平也難以確保其穩定。周於英招聘的月嫂很多都是自己過去的同行,但對其具體的職業技能、服務道德缺乏全麵的考核,所以也會遇上雇主不滿意、中途要求更換人員的情況。

單打獨鬥終究無法長久。這也是許多初級創業者共同麵臨的困境,原有的資源往往過分依賴創業者自身的人際關係,且難以持久運轉,而開拓新的資源則需要麵臨來自市場的檢視與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大公司、大平台更有優勢。

這種優勢體現在能夠為員工提供規範的培訓,確保其輸出質量;同時大平台更具資源整合優勢,可以更好地匹配市場需求與供給。對周於英這樣的個體創業者來說,平台意味著橋梁,更意味著助推的東風。

03 “清華們”湧進家政行業

2010年,大學畢業的兒子決定辭職來到周於英的家政公司工作,原因也很簡單,“不想看我媽一個人那麽辛苦,給她當助手。”兒子的到來,給了這家小公司新的動力。

在兒子的記憶中,從童年起,媽媽就是遠在電話另一端的聲音。直到來到深圳,來到媽媽身邊,兒子才對媽媽的辛苦有了切身的感知。每天周於英都是早出晚歸,在辦公室的時候也幾乎沒有空閑,她需要了解每一位阿姨和雇主的習慣偏好,不停地接打電話、對接客戶等。

周於英很少和孩子抱怨創業的辛苦,隻是從她時不時的腰酸背痛、身體不適中,兒子明白了媽媽身上的壓力。

周於英的兒子王冬

為了讓媽媽輕鬆一點,從商業合同的擬定模版,再到上下遊渠道的對接,兒子每天跟著周於英學習,了解家政行業如何運轉,也在這個過程中,兒子也意識到更好的發展前景隻能在更大的平台中謀取。

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對平台資源的利用和新分發平台的探索有更多的興趣與認知。在兒子的鼓勵下,2021年,周於英正式加盟58同城。

與58到家合作後,公司運營層麵的改善顯而易見。過去,周於英公司的客戶來源主要是熟客轉介紹以及掃樓、發傳單等效率較低的方式。接入58到家後,無論是獲客還是品牌介紹,都以數字化形式在平台上實現,整個流程更加簡潔與高效。

東瑤家政接入58到家,公司運營大幅改善

另一個顯著的改善來源於勞動者的招募與改善。如何確保阿姨的質量過關、確保雇主滿意,是周於英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而接入58到家後,所有入職的勞動者都需要一係列基礎的背景調查與職業培訓, 確保其勞動質量後才能進入接單服務階段。

供給端更可靠,需求端更開闊,這兩大關鍵問題解決後,其服務流程的每一環節都被納入更規範、科學的管理體係中。

周於英的公司裏,引進了一種新的職業角色——家政服務經紀人。簡單來講,家政服務經紀人所承擔的職業功能,是成為雇主與服務者之間的橋梁,提高服務匹配的精準度與滿意度。

王冬正在指導家政服務經紀人們工作

據家務經紀人林家燕分享,在每一次的家政服務中,經紀人需要的做的就是在前期充分了解雇主的需求與偏好、並選擇與之匹配程度較高的阿姨候選人,其次安排麵試,確保阿姨的服務素質。在家政服務過程中,她也需要定期回訪;服務接受後,她會和雇主以及阿姨一起,共同複盤本次合作,並找到需要注意和可以提升的部分。

無論是家政服務經紀人,還是所有在職的阿姨,都會被納入58到家定期的培訓考核機製,確保其服務的專業與科學。

在數字化平台的助力之下,家政行業的麵貌正在改變。

一大變化是家政行業正在經曆從粗放到細分的行業變遷。以58到家平台所整合的行業資源為例,除了傳統的住家保姆、月嫂等分類,還有許多新興的精細分支,提供諸如養老照料、科學育兒、兒童成長陪伴、家庭早教、健康管理等服務。

東瑤家政公司內的品牌宣傳欄

另一大變化是年輕人越來越多,尤其是許多高學曆的年輕人也願意了解、走進家政行業。在周於英的家政服務公司,有不少95後甚至是00後的服務者。在培訓主管林小華的記憶裏,她印象最深刻的年輕人是一位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女孩,對方表示看好家政行業在未來的發展前景,所以想要在這一行業深入發展。

正如周於英的兒子所說,過去這些年,他最大的感悟就是看見了“家政行業的另一種可能性”。家政行業,不再隻是收容中年女性的勞動力市場,而是麵向全社會不同家庭、人群提供對應服務的現代產業。

在這裏,照顧他人不再隻是女性的家庭義務,而是成為切實的勞動換取報酬與尊嚴的途徑。周於英公司裏的金牌月嫂說,“我本來就是個特別喜歡小朋友的人。每次看著小寶寶一天天長大,看著寶寶對你笑、跟你玩,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刻。而且在做月嫂的這幾年,我也確實賺到了錢,所以我很知足。”

周於英在指導月嫂們培訓

決定讓公司轉型的時候,周於英說她的一大動力是不想讓兒子覺得這是一個隻有文化水平低的、中年阿姨的行業,她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很自信、很有底氣得告訴別人,我不僅是在幫媽媽做事,更是在探索和發展一個自己認可的事業。

如今三年過去,周於英的東瑤家政公司又開了一家新的門店,經手的客戶與阿姨也都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趨於年輕化,看著辦公室裏忙碌的上百人,她想,無論是作為一名家政阿姨、作為母親,還是作為一家創業公司的負責人,自己都走在了正確且光明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