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幾年,才能癲成台灣必勝客的樣子?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失業幾年,才能癲成台灣必勝客的樣子?

風味星球

2024-05-17 12:10發布於北京風味星球官方賬號

+關注

肯德基出涼茶氣泡美式,年輕人午休去公園抱樹10分鍾…..近兩年來大陸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已經癲出一種似曾相識的味道,但憑經驗判斷,遠還沒到極致。

就說剛過去的母親節,台灣必勝客就癲出了這麽一個廣告:

等待兒子回家的母親,接受采訪說一個人在家就吃剩菜剩飯,語言細膩真誠,畫麵孤獨昏暗。正當看客準備情感共鳴,媽媽竟開始擀麵皮,撒芝士碎,放上了:啃了兩口的煎魚、已經放到幹的鹵豬腳,碎散的剩飯米飯。廣告結束,一份跨越物質與精神的剩飯披薩料理,在一片昏暗之中端到你麵前。

更挑戰三觀的是,幾乎全島沒人覺得意外。必勝客在台灣省“亂搞”食物,幾乎已經是常規操作。從再也無法吸睛的爆量香菜披薩、珍珠奶茶披薩,到前陣子火了一把的幽靈腸粉鳳爪披薩、奧利奧鹽酥雞披薩,各種風馬牛不相及的食材齊聚一餅,“癲”似乎已經是台灣必勝客的品牌DNA。

瘋狂的還不隻有品牌。街邊小店整隻青蛙端上來的蛙呀蛙拉麵,蛙體甚至不去皮;麵包房夾皮蛋配卡仕達醬的秘製肉鬆泡芙,還有焦糖布丁共舞碗中的香辣泡麵……乍看是造梗,細看是發癲。

在癲這個賽道裏,過去六七年,台灣省跑得很前。

疑似開始於2019年必勝客的某次內部腦暴,催生出了引爆全台的榴蓮披薩,大獲成功。於是原本一次性的噱頭營銷,被內部團隊總結出商機:熟悉食材+陌生做法,感知與爭議並行,是吸引客人的王道。

從此,台灣必勝客開啟了瘋癲之路。最新成果是兩個月前的王八披薩,學名“芝心雙粿草仔龜披薩”,看上去就像把忍者神龜一巴掌拍死在餅上,甚至連廣告詞也用上了“卡瓦邦嘎”(忍者神龜裏的口號)。童年偶像被做成食物,時代在台灣落下一滴眼淚。

當然,也不能完全總結為亂搞。粿是閩南文化圈對糯米糕的統稱,草仔龜就是草仔粿的諧音,閩南版本的青團,客家人管它叫艾粄。草仔粿分甜鹹兩派,烏龜披薩的龜殼是“醬油鹹香爆炒菜脯鹹粿”,客家傳統口味;四肢是“紅豆沙甜粿”,閩南常見的餡料,所以這其實是一份橫貫中西風味,調和閩客族群,兼顧甜鹹兩黨,還能借用忍者神龜的IP搞回憶殺,甚至還是香菜友好(可以不加)。

表麵吊唁童年、實則是精心設計,跨越族群與記憶的舌尖大合唱,活脫脫的高級行為藝術,瘋癲程度堪稱世界領先。而且,它不難吃,根據在台灣省內我朋友的描述:它有將各自獨立的食材放在特製餅皮上烤製,不會相互搶味道還能賦予焦香,甚至芝心餅邊還能帶來額外的口感碰撞,屬於花了心思的物理縫合。

都說發癲與行為藝術,隻隔著一層看不見的膜。台灣省的年輕人身先士卒,提前實踐,也用經驗告訴我們:適度發癲有益身心,但過度也容易成為現世活梗,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

比如寶島連鎖日料壽司郎,曾在2021年搞了一場隻要名字自帶“鮭魚”兩字就能免費吃壽司的活動,還能帶上5位親友一起享用;如果與“鮭”、“魚”兩字同音則享受折扣優惠。最初店家的想法很簡單:這世上總不會有人叫“X鮭魚”吧,同音字打折就好啦~

隻可惜店家低估了當代台灣年輕人的瘋癲程度。短短2天的活動時間,全島共有300多人改名為“鮭魚”,陳鮭魚林鮭魚劉鮭魚等傾巢而出,畢竟戶政事務所改名免費、鮭魚也免費。

很快大家開始給新起的名字加戲:劉品漢帥鮭魚、郭鮭魚丼飯、曾極品鮭魚……以及炸裂的“陳政成有震天龍炮變身基隆最專情於二零二一三月十四日與孔安穩定交往中愛你愛一生一世此生想帶你一起吃鮭魚”,整整50個字,堪稱台灣最炸裂長名。

店家也慘,因為這些改名的人,2天虧損新台幣500萬。還有一位鮭魚兄,改名為“張鮭魚之夢”爽吃兩天之後,發現名字改不回去了——根據台灣相關法律,人一生可以改三次名字,他剛好用完了第三次。

那陣子,台灣幾乎所有節目都在聊“鮭魚之亂”,一來改名雖免費但後續涉及大量法律及認證,隨便改名無疑是在給社會添亂。二來華人傳統認為姓名是很嚴肅的,它是血統與文化傳承的一部分。

為何這一代台灣人,在吃這件事上表現得如此瘋癲?

“因為爽啊,我兩天賺到11萬(新台幣)耶!”

這個改名為“林高價鮭魚”,網名“低能林”的台灣大學生說。免費鮭魚廣告襲來,他立刻算了一筆賬:隻要自己改名為X鮭魚,利用免費規則每餐帶滿5人去吃壽司,男生收350、女生收300,等於別人折價、自己生賺,簡直是天降財路。

於是兩天下來,他一共帶了40多人入場,直接賺到新台幣約13000元(約人民幣3000)。他的鮭魚霸王餐小分隊,每次能吃掉售價約7000塊新台幣的壽司,兩天12頓總計約95000新台幣,按低能林自己的算法,這屬於間接賺到錢,四舍五入等於大賺11萬。

兩天賺13000元新台幣對現在台灣年輕人而言,意味著什麽?

根據台灣省方麵數據,2023年台北市人均月消費支出,換算成人民幣為7592.95元,但最低生活費標準為人民幣4280元。這麽一比較,13000新台幣所等值的3000多塊人民幣確實算巨款。同時,2023年台灣勞動人口817萬,月薪中位數為人民幣9679元,也就是有約400萬人拿不到這個數字。他們占全台灣人口的17%,其中以35歲以下的年輕人居多。

缺錢,台灣年輕人的普遍寫照。

2008年亞洲金融海嘯,導致台灣年輕人失業率暴增,官方第二年推出法案規定畢業生的月薪不得低於22K(人民幣5000元出頭)。本是好意,結果一執行,變成了高校畢業生起薪一律22K,管你是哪一間大學。

那一刻起,台灣年輕人的薪水基本“凍漲”,許多原本可以錢途無量的高材生,生生撞上了雞毛令箭的天花板。這一規定也間接造成台灣的學曆貶值:2023年,台灣大學錄取率達96.14%。遍地大學生+工資22k的魔咒,讓薪水與學曆完全不匹配。

我的一個朋友老黃,33歲計算機碩士,原本在企業裏當碼農,受不了每日工作超10小時還不漲薪,毅然辭職去當甜品學徒。與許多小確幸一代類似,他有著海風吹拂的甜點夢,在咖啡香氣中製造甜蜜。

然而當夢想照進現實,總會有點不一樣。花了3年當學徒後,他頂著30歲高齡進入烘焙圈,才發現台灣點心市場早已過度飽和。老黃到處碰壁,最後不得不選擇一家急需用人的連鎖麵包店,成為流水線上的員工。

兜兜轉轉,他如今依然每日工作10小時,月薪勉強達到人民幣不到8000塊,在台北生活捉襟見肘。他時不時跟我吐槽,自己天天被錢追著跑,在出租屋累得做不動白日夢。他家樓下就是房產中介,所有價格都貼在玻璃牆上,台北郊區房價也是天文數字。“一坪(3.3平米)30萬起,你不如去睡覺,在夢裏數數看有沒有錢。”

老黃這樣年紀在20-35歲的年輕人,占了台灣勞動人口的36%,他們生於信息時代,擁有最好的教育資源,享受最安定的社會氛圍,卻在經濟條件與未來感缺失的雙重壓力下身心俱疲。所以他們也被媒體稱為“厭世代”,用假樂觀對抗世界。

原本應該發光發熱的年輕人,因為低薪失去夢想,對未來充滿不確定的彷徨,不滿無處發泄隻能想辦法發癲。

當環境壓力非常大,流行的東西就會擁有一些奇怪的屬性。

比如沉迷於想象出來的世界,希望與它在現實中產生聯係,就有了王八披薩;無法排解內心的焦慮,希望尋找廉價刺激,就有了爆辣珍珠奶茶。其實台灣可圈可點的飲食創意已經沒有什麽了,絕大多數都是舊味道的癲狂組合:台式豬血糕配壽司飯,全世界漁民都不屑於吃的大王具足蟲。

好在作為移民社會,台灣擁有天生的飲食混搭聖體。台版北平填鴨,用的是廣式吊燒技法,吃法參考手撕雞,可選南京鴨醬與蔥花香菜,還送你蒸熟的餃子皮。台版蒙古烤肉,本體是老北京炙子烤肉,卻用了東南亞的甜辣醬,以及日式鐵板燒烹飪法。所以台灣可以在飲食上率先發癲,沒有太多的原罪,借助台灣網友的一條評論:無所謂正宗啦,隻要能活下去就可以了。

論其根本,還是這座島太小,容不下更多的可能性,光去年一場雞蛋荒,就搞廢了無數飲食業者。

借用“厭世代”這個詞的發明者、台灣資深記者吳承紘的話:“愛拚才會贏”的時代已經過去,當夢想成為真正的奢侈品,唯有麻痹自己才能一路走下去。台灣人在飲食上的發癲,曾經是一種權宜,現在更多是一種不得已的習慣,允許生活裏借助一些看似違背常規的東西,讓自己的精神狀態得以發散,不失為一種低成本心理治療。

生活在大陸這些年,我感覺台灣的癲,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大陸探索一條避免出錯的方向:如今我們也有了皮蛋蛋撻、王老吉氣泡咖啡、乳山生蠔冰淇淋佐香辣蒜汁……年輕人的壓力也達到了曆史新高。但不一樣的是,大陸夠大,裝得下無比多的新鮮事物,容得下跨越年齡與階層的機會。

喜茶與Fendi,茅台與醬香拿鐵,從最初的全民驚訝,到高端品牌重新思考宣傳策略,不僅原本高高在上的奢侈品拓寬了潛在消費群體,平平無奇的奶茶也有了現象級的話題。而且味道是真的不差,跟台灣必勝客的為了發泄情緒而一時興起的純物理拚配相比,大陸的癲還是多出一些巧思和精心設計的飲食智慧。

這世界大概是不能不癲了,但沒有土地和想象力局限,是不是能真正做到讓世界癲成自己想要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