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習近平準備如何支持普京的戰爭?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習近平和普京已在北京會麵。

北京迎來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國事訪問前,普京稱讚中俄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他在兩年多前發動對烏克蘭的入侵行動以來,中國已成為其重要盟友。北京拒絕譴責這場戰爭,並繼續與受到嚴厲製裁的俄羅斯進行貿易,這引起了美國和歐盟的憤怒。

然而,普京似乎想獲得更多。但中國願意為此付出代價嗎?

平衡之舉

普京選擇中國作為他上周宣誓開始第五個總統任期後的首訪目的地,或許並不令人意外。他對中國官方媒體說,這次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正值兩國關係達到“曆史最高水平”之際。他談到了自己對中國武術和哲學的興趣,並表示他的一些家人正在學習漢語普通話。

“麵對困難的國際形勢,我們的關係仍在加強。”他說。

不過,在普京誇耀兩國友誼的同時,習近平可能有所顧忌。

美國剛剛宣布對與莫斯科合作的北京和香港的銀行及公司實施一係列新製裁,它們被指幫助俄羅斯規避現有限製。

雖然中國沒有向俄羅斯出售武器,但華盛頓和布魯塞爾認為中國正在出口戰爭所需要的技術和部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最近的北京之行中對BBC表示,中國正在“助長”冷戰以來對歐洲安全的“最大威脅”。

對他們來說,這已成為一條紅線。但中國堅稱,它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是中立的,而且這些出口品被用於戰爭之外的商業用途,並未違反規則。

盡管如此,習近平上周訪問法國時還是被這些指控纏身,這分散了本應是一場魅力攻勢的注意力。

對華懷疑論者和鷹派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他們敦促習近平對俄羅斯總統施加更大的壓力,而歐盟也在醞釀征收對華關稅。

事實上,中國疲軟的經濟難以承受來自貿易夥伴的壓力。國內需求低迷意味著中國需要國外市場。

所有這一切都讓習近平處境尷尬。

尋找“上限”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幾天前,中俄領導人宣布建立“無上限”的夥伴關係,以深化兩國合作。這對於在意識形態上與西方鬥爭的兩位戰友來說在情理之中。

北京仍然將莫斯科視為重塑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關鍵。兩國之間的貿易正在蓬勃發展。廉價的俄羅斯能源,包括通過“西伯利亞力量”(Power of Siberia)管道穩定輸送的天然氣,都讓中國受益匪淺。

然而,隨著戰爭的持續,這對盟友的關係似乎並不那麽“無上限”。BBC的一項分析發現,首先,這個詞幾乎從官方媒體中消失了。

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高級研究員趙通說,中國政府正在淡化其與莫斯科戰略夥伴關係的無限性。

“雖然中國支持削弱西方影響力的目標,但並不讚同俄羅斯的某些策略,包括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清楚地意識到無條件支持俄羅斯的聲譽代價,並在不斷完善自己的戰略,以增強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合法性。”

習近平最近訪問歐洲時說,中國“既不是危機的製造者,又不是危機的當事方”。這也是中國不斷告訴自己國民的話。

“烏克蘭人仍在戰壕中流血”

盡管公開標榜中立,並這不意味著在經過高度審查的中國媒體上,可以輕易看到對烏克蘭的同情聲。

中國官方媒體仍在為俄羅斯的入侵辯護,稱這是莫斯科對美國支持的北約(NATO)東擴的即時報複。

2022年,當中國藝術家徐唯辛在電視上看到烏克蘭首都基輔發生第一聲雷鳴般的爆炸時,他覺得自己必須記錄下來。

“我沒有武器,但我有畫筆。”身處美國的他對BBC說。他的第一幅作品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肖像,這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轟動。

“自戰爭開始以來,我每天都在畫畫。一天也沒有停過。即使我感染新冠或出國旅行,我仍然每天都畫。”

雖然他的藝術作品在中國沒有受到審查,但引起的反響卻讓他大吃一驚。

“這與我以前的經曆完全不同。”他說,“當我畫煤礦工人時,我得到的所有評論都是正麵的。甚至我關於文革的畫也得到讚揚。幾乎沒有任何批評。”

自2022年初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徐唯辛一直在描繪烏克蘭戰爭的場景。

但這一次,他看到了反對聲。“沒關係,我隻是屏蔽了他們。”他說,“我被一些朋友刪了好友,因為他們觀點不同。但我能做什麽呢?我相信我在做正確的事。我想成為我女兒的榜樣。”

對於像維塔·戈洛德(Vita Golod)這樣希望影響中國輿論的烏克蘭人來說,這是一個希望的信號。戈洛德在戰爭爆發時正身處基輔,於是決定用流利的中文將烏克蘭新聞翻譯成中文,發布在“烏克蘭在線”網站上。

“我們想讓人們了解這場戰爭的真相,因為我們知道當時在中國沒有烏克蘭媒體機構。”她在訪問北京時對BBC說。她現任烏克蘭漢學家協會主席。

“說實話,這在情感上很艱難,而且花費了很多時間。”她補充說。有大約100人的團隊翻譯了官方新聞、澤連斯基總統的講話以及身處戰區的普通烏克蘭人的故事。

她說,她希望能安排中國學者訪問烏克蘭,讓他們親眼目睹烏克蘭遭受的破壞,並最終幫助向俄羅斯施加壓力。她意識到這是一個過於有雄心的目標,但還是想嚐試一下。她的哥哥正在前線,父母仍住在布查(Bucha)附近的家鄉。

維塔·戈洛德希望通過報道烏克蘭戰爭的新聞和故事影響中國的輿論。

“烏克蘭人民仍在受苦,他們仍躲在避難所裏,仍在戰壕裏流血。烏克蘭需要的是對俄羅斯的製裁,而不是漂亮的說辭。”

到目前為止,她的工作尚未受到審查,這意味著中國政府一定程度上的寬容。

習近平,和平維護者

來自北京的其他一些聲音表明,至少部分中國公眾對這種“無上限”關係的支持可能正在出現分歧。

複旦大學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馮玉軍最近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上撰文稱,俄羅斯在烏克蘭必然失敗。

在中國,這是一個大膽的觀點。

不過,習近平也曾表示,他可以成為和平的維護者。

去年3月,就在他對莫斯科進行國事訪問的幾天後,他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了話,強調中國“始終站在和平一邊”。中國還公布了12點和平計劃,包括反對使用核武器。

不過,當普京和習近平本周會晤時,雙方都不太可能發出任何轉變重大政策的信號。

但是,隨著西方國家對中俄同盟越來越不耐煩,而習近平扮演和平維護者的希望至今仍然落空,他必將衡量繼續與一個曾被他稱為同誌和“親愛的朋友”的國際棄兒“肩並肩”站在一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