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質疑後,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院士電子百科全書”再度消失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含金量在中國遭到質疑後,5月11日,澎湃新聞注意到,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上的“院士電子百科全書”欄再度消失。

近日,有關“花40萬可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某某成為世界唯一一位90後院士”“‘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成員名錄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國人”的信息在網上傳播,引發了輿論對歐洲自然科學院相關話題的關注。

澎湃新聞5月9日曾在《“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井噴背後,“外國院士”為何有市場?》中報道,記者查詢發現,“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上此前被指“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國人”的“院士電子百科全書”頁麵,5月7-8日一度消失不見;5月9日,“院士電子百科全書”再次出現在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官網上,但記者對比發現,名單中有部分疑似中國人的人名不見了。

5月11日,澎湃新聞查看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發現,該官網上的“院士電子百科全書”欄再度消失不見。



5月9日,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院士電子百科全書”相關信息及鏈接(圖中中文係網頁翻譯後呈現)。



5月11日,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院士電子百科全書”相關信息再度消失(圖中中文係網頁翻譯後呈現)。

此外,澎湃新聞5月9日的報道中提到,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誌文指出,“歐洲自然科學院”這類的組織機構確實真實存在,隻是不是我們理解的官方主辦或批準的,從法律方麵很難說這些院士是假的,但其學術地位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完全不是一回事,此院士非彼院士。

陳誌文直言不諱地指出,恰恰是一部分中國人或華裔,巧妙地利用了中外文化、製度和信息差,把院士做成了一門生意,於是類似的科學院與院士就如雨後春筍般泛濫。很多類似的國外的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申報評選活動中都有中國人或者華人的身影,“屬於中國人專騙中國人”,而且這類機構多數都選擇和權威機構接近的名字,很容易混淆。

在陳誌文看來,類似的問題短期內難以杜絕,但隨著這類現象的不斷被曝光和關注,社會大眾、相關部門都會逐漸認識、了解這種中文文化、製度等方麵差異。可利用的信息差小了,這類的“院士”頭銜可能會慢慢失去市場。相關權威部門也有必要及時發聲,科普這類差別。但遺憾的是,包括大量的官方機構和負責人也普遍缺乏這方麵的認知,屢屢被愚弄,尤其在落後地區更為明顯。

報道還指出,此前多個官方機構平台曾就“歐洲自然科學院新晉院士頒證授勳儀式在京舉行”“XXX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院士”“歐洲自然科學院某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等進行過宣傳介紹。

5月10日,澎湃新聞查詢時注意到,多篇“歐洲自然科學院新晉院士頒證授勳儀式在京舉行”“XXX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院士”“歐洲自然科學院某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的消息已從相關機構微信公眾號、官網刪除撤下。

針對井噴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現象,中國科協曾於5月8日發聲呼籲,各部門機構不應為“投機者”捧場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