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學生,為何幼稚得像個孩子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如果“大學高中化”這個趨勢不能夠扭轉的話,那麽在不久的將來,大學輔導員們趕赴衡水中學學習取經不是沒有可能。若如此,將是中國大陸當代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幸。

倒退一二十年,你一定會對如下場景目瞪口呆:

在一個招聘會現場,一位頭發花白的父親正忙著填表,20來歲的兒子一言不發站在旁邊看著。過了一會兒,男孩後麵冒出兩個女人,是他的媽媽和姐姐。媽媽拿著簡曆,姐姐背著書包、拿著水杯。父親東張西望,問工作人員,兒子還有多長時間輪到?

這不是假想,而是《這屆大學畢業生的社會化越來越難》這篇采訪文章描寫的最新場景。

如果留心一下,會發現近期圍繞“大學高中化”這個熱門話題的分話題,除了“社會化越來越難”,還包括:有的大學成立家委會、組建大學生家長群、大學生考試成績通報家長,等等。

通過羅列這一係列現象,為我們刻畫出的,是幼稚、懦弱、社恐、無擔當、無責任感的新一代大學生群像。

如果這一群像有較高逼真度,那麽,於學生而言,上這樣的大學,與這樣的大學生為伍,意義何在?對教授們來說,教出這樣的學生,意義何在?

我當然希望這不是真切的群像,但這很可能是我一廂情願的臆想。

01

“大學高中化”趨勢從何而來

所謂“大學高中化”,是指中國大陸高校在教學和管理上,仍然延續中國大陸高中時候的主要做法:

其學習的目的,與高中刻苦學習的唯一目的是高考取得好成績一樣,大學努力學習,就是為了研究生考試一舉通過。考研就是第二次高考,也是一次“改命”的機會。與考研無直接或間接關係的課程或興趣愛好,一概棄之不顧,考上再說。

為了取得保送上研究生的名額,學生進大學伊始,就異常注重每門課程的考試成績,為了獲取高分而熟讀教材,分毫必爭,大學知識教育應有的寬度和廣度被有意放棄。

像高中時候一樣,家長深度插手學校管理。他們對遠在遠方求學且已屆成年的子女並不放心,擔心他們貪玩好耍荒廢學業,擔心他們的安全,擔心他們是否吃飽穿暖,他們仍將成年子女當成高中生,他們開始通過即時通訊軟件,成立家委會、家長群,互通各種信息,隨時出麵,為子女排憂解難。

學校為減少麻煩,減少與家長方麵的衝突,不得不做出讓步,也逐漸像管理未成年人一樣,介入本該由學生自治的領域,如早晚自習、寢室衛生、出行安全等。

如果“大學高中化”這個趨勢不能夠扭轉的話,那麽在不久的將來,輔導員們趕赴衡水中學學習取經不是沒有可能。若如此,將是中國大陸當代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幸。

02

學曆崇拜需要祛魅

2023年,全國報名參加研究生考試的人數達474萬,而2007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隻有459萬。

這就好比2007年的大學畢業生,全參加2023年研究生考試都還不夠,仍差了15萬人。同時也說明,經過15年時光,研究生學曆大幅貶值。

是不是當年隻需要本科學曆的工作,如今必須要研究生水平才能勝任?又或者,產業升級翻天覆地,經濟社會發展所提供的工作崗位,已經到了大多數本科生無從著手?

非也。任何人都能看出:大規模擴招,使擁有大學學曆的人越來越多,而工作崗位並未相應增加甚至在減少,為了脫穎而出,學生競相取得更高學曆,於是相同的工作崗位,對學曆的要求水漲船高。

大學招生是選拔性的,需要人才;工作單位的HR招人也是選拔性的,也需要人才。

在過去,可以說是大學在幫助工作單位的HR做人才把關工作,工作單位的HR隻需要根據大學的標簽安排人就行了。當然,工作若幹年後具體表現另說,到那時候已經是領導裁定的事了。

而現在,隨著大規模擴招,標簽發放越來越多,大學已經承擔不起為用人單位貼人才標簽的功能。

但用人單位的HR麵對一群毫無工作經驗的職場新人,他們除了自己組織筆試麵試,無奈之下還是得把大學貼的標簽作為一項客觀標準,視為選人的重要參考。即便HR錯招了不合格的人,他們也可以把責任推到大學身上:“他是985的,不過如此。”言下之意,錯在學校,與我無關。

對非科研類工作而言,如今學曆重要,但學曆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這點從近年來研究生就業率就能看出端倪。

既然如此,大學也應從社會氛圍的學曆崇拜中適當抽身,名正言順回歸本分。

03

多數人讀研是巨大浪費

中國大陸的產業結構,決定了中國大陸的職場並不需要那麽多“研究生”,大量就業機會還是在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基礎部門。

然而,大量將來隻能在基礎部門工作的大學生,正拚盡全力擠入“研究生”賽道。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取得研究生學位證書之日,就是告別“研究”之時。

這是個莫大的諷刺,也是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

在今天,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大企業科技研發費用逐年走高,眾多科技型初創企業的技術來源,正是大學科研院所。

我認為,大部分的研究生,應該從這層關係中產生。而要把握這層關係,就需要那些準備進行“研究”的大學生對產業狀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事實是,非但大學生不清楚產業狀況,很多大學教師對相關產業的了解程度也是隔膜的,有限的。

產業狀況不是開幾個座談會就可以弄清楚,也不是一個在校大學生通過短暫的實習可以弄明白,他們必須在相關行業有一定工作經驗,是帶著真問題來學習怎樣進行研究,以及準備研究什麽的。

按照這個要求,很多專業並不適合招收興趣不明、稟賦不明,隻有考試成績清楚的應屆生;很多專業所招收的研究生,應該是有工作經驗,有行業和產業認知的大學生。

壓縮應屆大學生在研究生招考中的比例,對報考者提出1年到3年相關工作經驗的要求,應該是今後研究生招考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而那些與產業化相距甚遠的基礎研究,比如傳統的數理化醫文史哲藝術等學科,還是可以由本科畢業直接讀上去研究高深學問。

一切一刀切的辦法,總是會把好事辦成壞事。

04

讓有工作經驗者才能考研

讓有工作經驗者才能報考研究生,現實中還是不能排除有少數人仍然把考研當成唯一“改命”的機會,但至少在招生單位和研究生導師看來,可以一眼望穿該生的潛力如何,到底是否值得培養。

不僅如此,它還是有一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第一,可以讓一些高校放棄做“考研基地”的不良嗜好,認認真真做好本科教學,把培養對社會有用之才而不是考試之才作為第一要務。如此,為它們逐漸轉型做職業教育提供動力。

第二,釜底抽薪地打掉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學曆內卷,解除大學生的考研緊箍咒,讓他們在更自由的大學校園中充分發揚個性,挖掘和發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更多的時間走出校園,走進用人單位,感受社會,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從而逐漸克服“社恐”,培養與人交往的自信與技巧。

第三,可以讓大部分大學生放棄唯分數論,不再斤斤計較於分數多少,更加多元發展,也可以借此把家長方麵勢力清除出學校的教學與管理。

眾所周知,現在的高校把考上研究生也算成是本科就業率。這樣做,隻是把問題和矛盾往後拖而已,最終吃大虧的是學校的聲譽和學生的時間精力。

考慮到從某一屆起開始施行“有工作經驗者才能考研”,各高校的本科生都不能考,也就意味著大家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又有何損失呢?

眼下麵臨的困難,讓我們幾乎退無可退,或許正是倒逼改革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