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實地觀察美國經濟:內需強工作好找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本文是中央財經大學路乾教授在訪美期間的一些觀察,包括美國的就業現狀、創新、醫療、教育、地方自治等。

短期赴美訪問,一些鬆散觀察,算不上嚴謹,僅作參考。

2024年4月7日

1、美國內需強,工作好找

統計數據是不錯的:3月份非農就業總人數增加了30.3萬人,就業崗位連續39個月增長,失業率3.8%。讀數據沒有感覺,讀博士時的黑人室友倒是給了不少啟發。

黑人室友,7歲從埃塞俄比亞移民到美國。家庭困難,大學輟學。一開始在華盛頓DC的一家酒店做會議招待。2013年通過培訓學會了持槍,被公司外派給政府做保安,兩份工一年10萬美元收入。2018年又通過一次半年的培訓(周末,可以線上),獲得了網絡審查的文案工作。現在一周工作五天,打兩份工,一年30萬美元(稅前)。已經全款買了一套房,正在買第二套。

他說,他同事打兩份工的情況很普遍,還有的同事兼職打四份工。疫情後很多公司允許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很多人同時給兩個或更多的公司打工。

當然不排除,因為他是黑人,美國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優待。但是他說的,兼職多,收入不低,雇主不核查,反映了美國社會工作好找。

或許是因為工作好找,工作文化就比較簡單,公司內不講拉幫結派、搞關係。黑人室友說,大家不喜歡那種工作文化,也沒必要,換家企業就行了。企業文化太差的公司是留不住人的。

收入情況不差,從與UBER司機的聊天中可以略知。一位華盛頓DC的UBER司機說,之前在酒店工作,疫情期間酒店生意不好,失業了。現在白天主要給亞馬遜(Amazon)做配送,一次配送花2個小時,給4-5家人送快遞,加上小費,2小時至少可以賺70美元,經常能拿到100美元以上。一天大概配送3次,共6小時,也就是至少能賺到200多美元。他再利用其他時間開個UBER,賺點額外收入。

很多人不願意做體力活,以至於非法移民收入不低。舊金山附近的一座小鎮,非法移民可以拿到30-40美元/小時的工資。建築工地上的工作輕鬆、節奏慢,非法移民的工作條件不錯。

工資給到這樣高,依然找不到人幹體力活。一位在佛州生活的朋友說,有一次空調壞了,維修工一周後才上門,他們全家隻好住了一周酒店。

這也是加州歡迎非法移民的部分原因。一位加州人說,墨西哥及中美洲一些國家的人,一直以來有到加州打工的傳統,很多人是因為困難才來的,沒有理由拒絕他們。何況加州缺勞動力,也歡迎他們來工作。一些服務業招非法移民工作,給的錢比美國人少一點,要求多一點,因此也願意雇傭。

加州政府比較強勢,不配合聯邦政府抓非法移民。不僅如此,加州為非法移民辦駕照,提供免費醫療、食物及住房。所以加州吸引了許多homeless和非法移民,是有福利原因的。不過有些人不喜歡住政府提供的房子,不喜歡被政府的規定束縛,加上加州氣候好,喜歡在外麵搭帳篷住。

總之,上述現象或許可以說明,僅就我去的舊金山矽穀及華盛頓DC這兩個經濟較好的區域來說,經濟總體不錯,內需強,就業形勢好。這兩個區域或許代表不了美國鏽帶等貧困地區,至於對經濟走勢的預測,更是見仁見智。這也是市場應有之義,預測不同,才有市場交易。

關於留學生就業的困難:

也有朋友反饋,留學生在美國不好找工作。矽穀有不少IT大廠裁員。據說可能是因為之前招的太多,現在裁了一波。也有可能是因為想留下來工作的留學生更多了,就業競爭更激烈了。與前幾年相比,留學生就業是比以前困難了。

從一些人的職場經曆來看,如果留學生不要求畢業去大廠,而是先在小公司工作,再逐步過渡到大公司,也是很好的職業路徑。另外也有一些找工作的技巧,比如找公司內部員工推薦,或者向HR毛遂自薦等。這方麵的培訓應該有意義。

一個問題是,一旦在大廠工作,按照H1B的要求,就不能兼職及創業。有的要等10年。這對人才是極大的浪費,畢竟矽穀的優勢是可以在大公司工作的同時,有更多自主時間參與創業。對此,有美國專家認為,應該控製非法移民,同時增加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具體做法是,減少公司sponsor這些人才的成本,增加每個公司sponsor的人數,從而縮短排隊時間等等。

2、創業創新活躍:穩定的資本市場是基礎

矽穀的創業創新非常活躍。尤其是與AI有關的,幾乎是所有人關注的熱點,在各個領域探索。人才、資金,大量向AI領域湧入。做其他產品的企業,感覺自己落伍了,招不到優秀人才了。AI在許多方麵已經展示了其應用的潛力。但是,或許是因為前期投入和關注的比較多,而效果還未完全展現,有的VC認為目前進入了一個投資迷茫期。

矽穀是本輪革命的發源地,OpenAI, 穀歌等AI頭部企業在矽穀,由此聚集了更多AI方麵的人才。VC、企業家群體在認識上更領先。美國的科技會議水平高,很多關鍵知識不是在讀論文中,而是在交流中獲得。加上沒有對網絡的限製,AI先行一步並不奇怪。

問題是,為什麽每次重大的IT技術變革,都發生在矽穀。

蘋果、穀歌、亞馬遜、甲骨文、Facebook,各有各的工作文化。但總體而言都有或多或少的大企業病。特斯拉和SpaceX相對好一些,有創業企業快速迭代的特點。在矽穀,大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幾乎是常識。大企業有能力支持更多前期投入和配套設施,而創新要靠小的創業企業快速突破。小企業更有可能在某個細分領域開發新產品,或在技術前沿實現突破。

與國內創業較大的區別是,美國的小型創業企業,退出的路徑比較多元。尤其是可以通過被收購把公司賣掉。投資人能較容易地變現,創始人也能早點實現財富自由。實現財富自由也重要,能給創業者繼續創業或當VC提供條件。馬斯克把Paypal賣了,實現財富自由了後,才開始做自己最感興趣的特斯拉和火箭。國內的問題是,投資人要與創業者簽訂回購條款,如果被投企業沒有在約定年限內IPO或者被並購,創始人和被投公司就必須拿出現金贖回股權。如果企業沒有這些資金,會給創始人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創業者被迫要與投資人簽訂無限連帶責任,風險太大,一旦失敗就很難翻身了。

創業企業可以被大企業收購,是美國創業土壤好的重要原因。見過一個在美國創業的印度CEO,已經連續八次把企業賣掉,正在進行第九次創業。創業成功的概率高,激發了企業創新創業的活動,也吸引了大企業中有才華的人加入小企業。有些有才華的人在大企業鍍過金後,願意去小企業試一把,成功後名利雙收。這些人才去小企業,讓小企業有科研和創新的優勢。

為什麽矽穀(或美國)創業企業被收購的可能性更高?據介紹,資本市場的規則是重要原因。一是華爾街不希望上市大企業投入過多研發,因為大企業效率低下,研發支出不透明,容易控製不了成本,且研發失敗對股價影響較大,所以市場投資人希望上市企業的研發成本不要太高。其次,華爾街支持上市企業收購有創新能力的小企業。

資本市場的規則,是否是關鍵因素,還有待考察,但符合邏輯。美國的人才成本高,資金相對便宜,與其內部開發,不如購買創業公司的技術、產品或者團隊。大企業的官僚主義強,效率低、成本高,而小企業靈活、快捷,是眾所周知了。盡管穀歌允許員工用20%的時間參與跨部門的創新項目,但工程師大部分是打工心態,實際這樣做的不多。對於大企業而言,與其自己做科研,不如去購買行動敏捷靈活、更容易實現創新突破的小企業。OpenAI超過穀歌,率先取得AI的突破,可能與這種創業公司的高度靈活有關,當然也可能與穀歌不願意放棄搜索引擎的商業模式,或者與公司文化或領導力有關。理論上講,資本市場支持大企業收購小企業,沒有跳出科斯《企業的性質》對“購買還是自己做”的解釋。

另一個創新活躍的因素,也與資本市場有關。這裏的資本市場是指包括房地產市場在內的,廣義的資產市場。在矽穀了解到,有些房產較多的人為VC投資提供資金。當然,前提是其房地產的資產價值穩定,如果房價大跌、資不抵債,就沒有那麽多精力支持創業了。

沒有細查,房地產資金在創業投資中占了多大比例。不過,老錢(old money)對於創新活動的支持,在國內外都是常見的。資本資金集中到一定程度,一批人先富起來,閑了,有情懷了,願意支持創業創新,符合常識。如果資金過於分散,每個人先要過好自己的日子,要支持創新就比較難了。

可見,資本市場的發展、穩定、效率、政策幹預少,能支持投資和創業者退出,對於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在矽穀見到了一些中國有名的投資基金,在矽穀找項目投資。如果矽穀的創業成功率更高,人才更多,認知更深,科技更前沿,就更有可能找到好的項目,投資退出的可能性也更高。一些國內的AI企業去矽穀發展,也有企業在矽穀成功融資。對於企業出海,值得鼓勵,先要跟上世界的前沿,爭取有所創新。至於中國市場,等經濟恢複了自然還有機會拓展的。

3、矽穀(美國)的創業創新文化

除了經濟條件外,矽穀的創業文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美國教育和社會文化鼓勵創新,從小就鼓勵孩子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不同於國內青少年大量時間用於考試、複習、做題、考學,美國教育鼓勵學生做公益活動、自主探索,培養領導力、團隊合作和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和教育製度是形成創新土壤的條件。所以,矽穀的創業者一般喜歡做N+1的創業,就是在前人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創新,而不是N-1的低質模仿,也不喜歡做單純靠擴大規模的平台類創業。

一位ABC說,他們同學中最優秀的,是畢業後去創業公司工作。因為在創業公司更可能實現夢想,有前沿的創新突破,更少的官僚主義,更強的對於工作自主權的掌控。這個觀念在美國比較普遍,很多人不喜歡在大公司或者政府工作,厭惡官僚主義。據說這與個人主義價值觀有關。

一個例子是,SpaceX招人,會故意把工資開到比市場價格低,以此來篩選有情懷的人加入。在創業初期 有潛力的創業公司傾向於開低於市場價的基本工資,同時給更多的股權激勵。SpaceX工資低一些,卻吸引了不少優秀的工程師加入。

最優秀的人去商業世界,尤其是創業公司,這是美國創新活力的來源。

這種工作文化不同於國內。國內最優秀的學生,往往是去大公司,或者去讀博士,或者去當公務員。學生和家長考慮的主要是就業穩定性以及社會體麵。尤其是家長,很多反對孩子畢業後去創業公司,覺得風險太大,小公司不穩定。其實我觀察,加入成長快的公司,運氣好的話,是實現財富階層躍升的最快路徑。這在中美都一樣。區別可能是,我國的創業窗口期比較短,國有部門太龐大、太安逸,且家長對於孩子觀念和選擇的影響太大。

矽穀草根創業成功的故事多,吸引全球具有冒險精神的人,來矽穀創業試一把。Zoom的創始人是中國人,口語一般,照樣創業成功了。

矽穀的工資高,吸引了全球及全美IT人才向矽穀聚集。這些人才來自全球各地,創業之初就要做全球化公司,畢竟全球市場的收入更高。創業公司也刻意地在團隊裏吸收不同國家背景的人才。

這些人才在大廠工作,一年有20萬美元以上的收入,平時工作不卷,沒有996。有的人一周才去兩三天。晚上和周末都有自由支配的時間。這種輕鬆的工作文化,鼓勵這些人在閑餘時間做兼職創業活動。一家人隻要一個有工作,就可以養活全家,支持另一個人創業。當然,矽穀的房子比較貴,要創業就要租房子,而不是積累資金買房子了。在創業公司的工作就沒那麽輕鬆了,據說馬斯克的要求比較高。

另外,美國總體的特點,可能矽穀尤其明顯,是公司內部文化比較平等。沒有什麽關係和小圈子文化。就事論事,討論比較直接,也不需要在下班後維護與上級的關係。工程師下班後去陪家人,或者在家看電影,沒有什麽應酬。公司內部團隊成員間,有需要互相支持的時候,但是不需要私下維護關係,也不需要拉幫結派。這種寬鬆的氛圍,也讓工程技術人才感覺舒服自在。

矽穀對於創業失敗是非常包容的。企業願意招創業失敗的人,欣賞他們為了突破而做的嚐試,也認為他們的綜合素質更高。VC對於創業失敗也比較寬容。有一些VC隻看PPT,甚至聊一下願景、想法就願意投資。有些VC投資人並不懂技術,但是對於市場、技術和產品底層的趨勢有認識,這恰恰是技術人才缺乏的。VC不要求創業者做出產品來,不幹預創業者,也不要求必須實現承諾的目標。他們認為伴隨世界的變化,研發和產品的路線調整是很正常的。初始創業的成本並不高,兩三個人的小團隊,開發一年也花不了太多錢。如前所述,VC的包容,可能是與資本市場發達有關。

矽穀企業願意重新招聘離開本公司,投奔競爭對手的那些員工,認為這些員工對本企業的工作特點、業務更加熟悉。甚至加州的法律,也鼓勵人才在大企業間流動,不允許大企業間有不挖牆角的君子協議。據資料介紹,矽穀也有“競業禁止”,但是如果員工隻有一項技能,那麽跳槽後仍可以用這項技能謀生,所以跳槽在實質上沒有什麽障礙。

矽穀律師願意幫助創業企業。有的律師免費為小企業提供專利谘詢服務,在小企業申請專利後可以長期聘用律師做後續服務。

關於知識產權的另一個特點是,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案件,往往由聯邦法院管轄。美國是判例法,法官對判例的影響較大。有的法院及法官,對某類知識產權案子特別感興趣,想在法律史上留下點影響,在某領域的知識產權鑽研比較深,受理的案件比較多。很多官司會選擇在這個法院打。

美國法律總體上對公司管理層有利。有許多企業注冊在Delaware,其公司法對企業投資人和高管的隱私保護比較好,公司結構簡便靈活(如允許個人在公司兼任數職及股東),稅比較低(不用交所得稅),而且法院有擅長公司法的法官,法律判例的確定性較強。查資料,68%的財富500強企業以及93%的美國上市公司在 Delaware注冊。Delaware在美國企業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相關資料。

好奇問一下,矽穀一波波創新浪潮,哪個是與地方政府的產業政策有關?

從稅收上講,美國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於財產稅和銷售稅,而不是企業增值稅。一個猜想是,這種稅收結構可能會激勵政府服務本地居民,提高房產價值及商業收入。相反,對招商引資以及地方保護沒有太大興趣。

這麽好的創業環境,讓人感覺到,在矽穀,不創業好像辜負了點什麽。當然,創業者在總體人口中可能還是少數。

4、加州社會福利高

如前所述,加州的福利高的驚人,連非法移民都可以辦駕照、享受免費醫療。

但這不隻是加州的特點。一位馬裏蘭州的白人英語老師朋友,其女兒是單親媽媽,帶了四個孩子,吃低保。單親媽媽學藝術,或許是因為不好找工作,每周在一個社區學校教兩個小時的課賺點錢。得了乳腺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免費治療,幫她同medicaid打官司,爭取更多的藥品支持。政府給她發了一張卡,可以拿這個卡到Costco及其他超市免費買食物。孩子上學去公立學校,不用花錢。加上社會比較平等,沒有明顯的階層鄙視鏈。家長給孩子的壓力很小,尤其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孩子也沒提高家庭財富的上進心。盡管吃低保,他們比較喜歡逛Costco,家具家電以及日用品的豐富程度還是不錯的。

不過,這次去的舊金山和華盛頓是經濟比較好的區域。出國前也讀了《鄉下人的悲歌》、《美國底層》等描寫美國鏽帶等貧困地區悲慘狀況的書,這次沒機會考察,隻是聽說製造業有一些回流。

總之,就我所觀察到的兩個經濟較好的民主黨區域,經濟狀況與社會福利是比較好了。對於高福利,有不同看法。有人覺得養了懶人,不利於激勵人努力工作。如果有人每周工作十幾個小時,其收入高於貧困線但拿不到全部福利,這個人往往就選擇不工作,以便拿到全部福利。上述白人家庭,是沒有前述黑人小哥那樣勤奮了。美國經濟好,工作不難找,加上福利政策,大部分人沒必要那麽勤奮、那麽卷。我倒是覺得,應該增加移民來緩解勞動力不足及老齡化的壓力。

移民是美國的優勢,美國既需要專業人才,也需要體力勞動者。但是兩黨對移民政策有分歧,目前還沒有形成更有效的移民政策。特別是在選舉年,雙方都在拿移民問題攻擊對方。美國疫情後經濟複蘇的原因之一是勞動力的供給相對充裕,而外國人占其中很大一部分。

我國的收入條件與美國差別較大,這種福利製度我們沒條件,也學不了。不過,到了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基礎設施已經比較完善,減少投向基礎設施和產業方麵的無效投資,向非戶籍人口開放更多教育醫療資源,對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長期發展還是有利的。

5、沒有明顯的城鄉差距

從美國的城鄉之間往返,是看不到明顯的城鄉貧富差距的。

可能是因為,與中國相反,美國的城市住窮人,郊區住富人。

美國土地私有,有錢人住郊區。比如舊金山的律師和醫生住在北灣的一些城鎮。那裏有私人牧場、葡萄酒莊園。路過舊金山和華盛頓的郊區農村時,看到的是一片片環境較好的生態樹林或牧場,牧場裏養了幾頭牛在裏麵懶散的呆著。城市周邊既沒有耕地、也沒有都市農業,更沒有高標準基本農田。

城市裏麵沒有城中村。土地是私有的,城市和農村沒有集體經濟組織。城鎮有公共議事機構,但與我國集體經濟基礎上的村委會不同,沒有用土地產權把人與資產綁在一個區域及組織裏。城市裏麵有一些老舊城區,通過房地產開發商的城市更新改善。低收入者在城市居住,享受免費食品等社會救助。沒聽說過驅趕“低端人口”這回事。

朋友介紹說,雖然沒有明顯的城鄉差別,但是美國邊遠地區與繁華地區還是有差別的。邊遠地區的醫療和生活設施的密度比繁華地區少很多,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而有些人由於家庭或個人願意,會主動選擇住在邊遠地區。與我國一樣,美國也有區域差距。朋友接著說,年輕人喜歡住在繁華的大城市,有了小孩後,一般願意搬到郊區住,因為那裏的公校水準一般會比城裏高。這點與國內城市不同,國內城市中心的公立學校水平,一般比郊區要好。

6、醫療:醫生集團鼓勵多點執業;商業保險作用大

美國私立醫院的醫生屬於醫生集團。醫生集團為了節約人力成本,接許多私立醫院,讓旗下醫生到處跑。據說美國醫生也不輕鬆,甚至有法律限製醫生超時工作。一些醫院是醫療商業地產開發商開發的,租給醫生集團。公立醫院(州立醫院)的醫生則相對固定。

大部分情況下,醫藥是分家的,醫生隻開處方,病人要去獨立的藥房拿藥。這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醫生吃回扣,也減少了醫院的人流。病人的常服藥,醫生可以開一年的有效處方,病人沒必要經常到醫院去拿藥。

美國的醫生保險涵蓋麵及賠付機製完善,私立醫院的醫生責任險由醫生集團購買,公立醫院(州立醫院)的醫生責任險由醫院購買。

美國的許多醫院規模不大,與社區結合緊密,沒有明顯的空間上的規劃隔閡。

美國的醫療保險主要是商業保險。有工作的,公司可以給全家購買保險。個人也購買自行買保險,六七十歲的老兩口一年得花2萬美元。保險公司承擔了大部分醫療費,有保險的居民,付的醫療費並不多。查資料,公司付費支持的保險,員工每年為個人平均支付1401美元保費,如果為家庭買保險,平均支付6575美元。當然,保費高低與年齡、區域等有關。Deductible與Copay,依據付的保費,購買的不同保險而不同。如果不用保險,自己掏錢看病,一般醫院會減免醫療費的30-50%。

美國聯邦政府提供了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納稅人一開始工作,就要為Medicare交費,從65歲起可以領取Medicare的保障。個人基本上不用為Medicare負擔很多。

沒保險的老百姓,去急診看病,醫院必須治療,治完了寄個賬單,不交費醫院也沒辦法,但是會影響患者的信用。患者可以與醫生、醫院討價還價,來要求降低醫療費用。

美國約束醫療開支的機製,是由商業保險公司製衡醫院和醫生。商業保險公司與許多醫院合作,相互比較,看醫療花費是否有異常,如果某醫院或醫生的花費不正常地變高,就取消合作。

據說美國醫療係統浪費很多,但是難以進行徹底的改革。

美國的集采主要是醫院和醫療集團與藥企的談判,不是區域性或全國性的大規模集采。醫藥公司有一定的談判權,如果藥企認為集采價格太低,可以選擇不供應這些醫院。拜登政府在推Medicare集采,首批有10種藥。藥企打官司反對。有的美國專家反對,認為這是在抑製創新,是犧牲未來的患者利益,來滿足當下患者的需要。

法律對於藥企與醫院、醫生的私下關係限製的非常嚴格。據說資助醫生開會、跟台手術也是不可以的。我國以公立醫院為主,缺少醫生集團,醫生很難脫離公立醫院平台去多點執業。

7、教育:沒有統一的教育體係

美國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主要是地方自治。家長通過財產稅,支持公立學校的品質。不同城鎮之間的房屋價格不同,造成政府間的財產稅收入不同,會影響公立學校的師資和設施不同。好學區的房價越來越高,政府財產稅收入也就越來越高,形成了所謂的良性循環。差區的教育與財政則進入惡行循環。

一個縣的居民,通過投票選舉選出教育委員會,教育委員會聘用學監。學監對教育委員會負責,運營並管理該地區的公立學校。學監會將教材、課程體係提交給教育委員會審核。教育委員會有權調整教學體係。比如華人更重視數理方麵的課程,華人教委代表可以要求增加相關課程,減少其他方麵的課程。沒有全國統一的教材,會有幾個版本的標準教材用的比較多。

學校一般是選課製。跟大學一樣,孩子從初中開始,通過選課來規劃自己的學習方案。

地方教育自治,最大的好處,是根據當地家庭和學生情況,選擇家長認為重要的課程體係,以及平衡不同族群團體的利益。家長可以決策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教育體係。不是所有人都對人文感興趣,也不是所有人都對數理感興趣。

近年來,出於對公立學校的不滿,為了打破公立學校的壟斷,美國掀起了“學校選擇”(School Choice)運動。學校選擇(School Choice)允許學術及家長選擇公立學校之外的特許學校等其他教育形式。最常見的形式是稅收抵免獎學金項目(tax credit scholarship programs),就是如果個人或企業向非盈利組織捐款,而這些組織為私立學校提供獎學金,那麽這些捐款的個人和企業提供可以享受稅收抵免。另一種形式是教育券補貼。例如,喬治亞州為支付私立學校學費的家長,以及在家自學者(homeschooling)提供6500元教育補助券資金,用於支付私立學校的學費,購買在家自學的用品、輔導,支付大學先修班學費。其他形式的學校選擇包括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磁校(magnet schools)、教育儲蓄賬戶(education savings accounts)等。

截至2024年1月,美國13個州建立了教育儲蓄賬戶,允許部分的州教育資金提供給學生選擇非公立教育。有22個州建立了稅收抵免獎學金項目(tax credit scholarship programs)。有10個州為支付私立學校學費的家庭提供稅收抵免。在14個州及華盛頓D.C.和波多黎各實行了教育券。

有意思的是home school風潮。一些有信仰的家長對於公立學校教授LGBTQ不滿,選擇在家自己教孩子。他們使用自己選擇的教材,每周也會安排孩子之間進行社交。據說參加標準化考試的成績不錯。不過,可能要讓一個家長在家教孩子,要看每個家庭的經濟情況及家長的意願。

有啟發的是,在美國,沒有統一的教育體係,孩子不用參加高考也能上大學,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對於教育的影響有限,為民間自發的、不同類型的教育實驗提供了條件。

另外,很多美國人沒有上名校(如常春藤)的企圖心。但也有人說,比較強的家庭出來的小孩,也是被卷的。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非常卷。一些精英美國人與華人和印度人一樣重視名校。與國內的區別是,因材施教,卷自己有興趣的方向,而不必是卷純粹的學術研究。

研究型大學(國內仰望的名校)往往重視研究,對於教學質量重視不足。有的名校開不出本科課程來。一些富人子弟,更願意去上一些重視教學的college。那裏教學質量高,小班製,老師回應更及時。學生少,比較容易有身份認同。還有很多孩子選擇去學費較低的州立大學。

8、地方自治程度高

美國治理的特點是地方自治程度強。除了聯邦法律外,各州有自己的法律。例如,自從最高法允許各州有自己的墮胎法後,個州之間允許墮胎的時限有非常大的不同。

不同地區的政府,結構與職能都不同。據一位華人介紹,他所在的城市,地方政府職能包括(1)城市區劃(zoning)、(2)道路維護、鏟雪等基本服務、(3)公立學校、(4)警察治安、(5)法院法官及檢察官。總體而言,美國地方自治中,議會(council)的權力較大。議會和市長是選舉出來的,對選民負責。另外教育委員會、規劃委員會、法官等等,也是選舉出來的。

對於選舉腐敗有非常嚴重的懲罰。有些企業支持候選人或政策,可以通過投放廣告來增加其影響,但是對於選民而言,是否支持這個候選人或政策,根本上還是要看對於自己的利益是否有好處,畢竟決策公共事務的權利在自己手中。從這個角度講,選民是理性的(關於選民理性的不同認識,學術界有研究)。

普通的地方政府沒有做產業規劃的部門。有的州政府會對某些產業入住園區提供一些配資,但總規模不大。拜登吸引富士康、台積電的產業政策,某些經濟學家反對,認為是失敗的。

據統計,2012年,美國有8.9萬個地方政府(包括special districts),其中約有4.2萬個(也有說5萬個)政府發債,約有4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相較之下,corporate and foreign bond markets約有15萬億美元)。2021年中國263.3萬個村。如果加上區縣、鎮街、社區、開發區、村委會,以及村、組集體等,地方行政組織數量更多。許多組織有借款但沒有發債,債券市場的潛力還很大。

美國地方政府經營不善,可以走法律途徑申請破產保護,進行債務重組,緩解債務利息壓力。用稅收來償還債務,縮減公務員以及不重要公共支出。

城市開發主要通過經濟手段,美國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有eminent domain的權力,但法律對征地的公益性有要求。2005年最高法判決的Kelo v. New London City一案,導致聯邦政府及一些州政府進一步限製了征地權的使用,限製征地用於增加私人利益(包括增加政府收入)。一般而言,不能用征地來開發房地產,開發商隻好用經濟手段,例如用在郊區建設住房及提供公共福利,引導人口遷徙。

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主要通過稅收或資助等經濟杠杆的方式來影響地方。州政府通過撥款的方式,比如要求城鎮政府增加LGBTQ的教育投入,就通過資助項目的方式來施加影響。各級政府獨立,沒有直接的人事任免關係,是其主要特點。

另一個特點是對於商業和市場競爭的重視。如前所述,最優秀的人才不是進政府,而是進商界,保持了社會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鼓勵競爭,對於聯邦政策也如是。上世紀90年代國會通過法案,把用於政策研究的資金向市場投放,鼓勵了許多民間智庫興起。不同政策方案的競爭也是市場化的。

(注:本文隻是短期訪問的部分觀察筆記,沒有進行文獻整理,也沒有經過仔細的核查。關於國內經常報道的槍擊案、犯罪、歧視等問題,因觀察時間較短,還無法全麵深入的了解。美國社會多樣,有些情況與上述內容有出入,歡迎觀察者和研究者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