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會成為解決氣候變化的救世主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

乍看上去,習近平似乎已經茫然失措。

這位中國國家主席看起來正在扼殺使中國擺脫貧困,成為世界工廠的企業活力。他摒棄了鄧小平“致富光榮”的格言,轉而支持中央計劃和聽起來很共產黨的口號,比如“生態文明”和“新質生產力”,這讓人預測中國經濟奇跡將會終結。

但事實上,習近平是在下一個長達數十年的賭注——中國能夠主導全球向綠色能源的轉型,他的一黨製國家將以自由市場無法或不願的方式發揮推動作用。他的最終目標不僅是解決人類最緊迫的問題之一——氣候變化,還要在這個進程中讓中國成為全球救世主。

進程已經開始了。近年來,從化石燃料轉型已成為習近平的口頭禪,也成了中國產業政策反複提到的主題。它正在取得成果:中國現在是世界領先的氣候友好型技術製造國,生產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電池和電動汽車。去年,能源轉型成為中國整體投資和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使中國成為第一個實現這一目標的大型經濟體。

這給美國和全人類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習近平是正確的嗎?是由中國這樣的國家主導的體製能更好地解決像氣候變化這樣的代際危機,抑或分散化的市場方式——即美國的方式——才是答案?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直接關係到美國國力與影響力的走向。

看看20世紀初發生的事情,當時法西斯主義構成了全球威脅。美國加入那場鬥爭的時間較晚,但憑借其工業實力——民主的軍工廠——占據了上風。誰打開這扇大門,誰就能繼承這個王國,美國開始著手建立一個新的貿易和國際關係架構。美國統治的時代開始了。

同樣,氣候變化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威脅著我們的物種和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巴西、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和其他已經在努力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大型發展中國家到哪裏找解決方案?答案是能夠提供經濟實惠的脫碳之路的技術,到目前為止,中國提供了大部分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等。中國的出口日益以綠色技術為主導,正在蓬勃發展,其中大部分增長涉及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

從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由國家主導的這種推動似乎是不正當的,甚至是不公平的。這種想法認為,政府憑借補貼和政治指令,做出了更適合由市場來做的決定。

但中國領導人有自己的考量,他們更看重幾十年後的穩定,而不是今天的股東回報。中國曆史上因饑荒、洪水或未能適應新現實而覆滅的王朝比比皆是。中國共產黨的中央計劃體製重視為自身利益而不斷鬥爭,而今天的鬥爭是針對氣候變化的。中國在2022年收到了一個可怕的提醒——一場創紀錄的熱浪持續數周,使河流幹涸、莊稼枯萎,並導致數人中暑死亡。

中國政府知道,出於理性的自利,它必需進行綠色轉型,否則就有可能和蘇聯一樣,進入曆史的垃圾堆,如今,它正在積極地做準備。越來越多具有科學、技術和環境問題背景的人士開始領導中國政府。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金融和工業的前沿,目前它由環境係統專家、前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領導。全國各地都在投入資金,開發可充電電池等新技術,並將其推向市場,同時也在打造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軍企業。

需要明確的是,對於習近平來說,這個綠色議程不純粹是一項環保工作,也有助於他加強對權力的控製。例如,2015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成立,調查省級領導甚至中央政府機構是否遵守了他的綠色推動計劃,這給了他另一個工具,來行使他已經相當大的權力和權威。

與此同時,對習近平來說,鎖定可再生能源也是一個國家安全問題;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幾乎所有的石油都依靠進口,一旦發生戰爭,美國海軍可能會在馬六甲海峽等咽喉要道切斷中國的石油供應。

習近平的計劃——可以稱之為他的綠色大躍進——有著嚴重的缺陷。中國還在繼續建設燃煤電廠,其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仍然遠遠高於美國,盡管美國的人均排放量更高。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是建立在補貼基礎上的,而且中國可能正在使用強迫勞工來生產太陽能電池板。這些都是嚴重的問題,但當巴基斯坦發生洪水,巴西想要建造電動汽車工廠,或者南非迫切需要太陽能電池板來支撐搖搖欲墜的電網時,這些問題就會被淡忘。

美國的政治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幫助中國蠶食可再生能源產品的全球市場份額。當美國——無論是出於國家安全原因還是保護主義原因——將華為這樣的中國公司擋在美國市場之外,或者不再歡迎比亞迪這樣的電動汽車製造商,以及涉及人工智能或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時,這些企業隻能把目光投向別處。

拜登總統提出的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使美國走上了邁向碳中和的堅實道路。但美國的權力下放和對私人創新的重視,意味著政府政策無法產生與中國相當的影響。

因此,美國人必須認識到,總的來說,中國提供低成本綠色技術的能力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也許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全人類都需要大規模、快速地轉向可再生能源。美國在創新方麵仍處於領先地位,而中國則擅長將前沿科學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應用到現實世界中。如果美國的政界人士、投資者和企業認識到,氣候變化是人類最大的威脅,這將為同中國的外交、合作和建設性競爭開辟道路,使我們所有人受益。

中國和美國可以合作使世界實現脫碳。但如果美國人不認真對待這件事,中國人就會自己動手。

如果美國試圖通過企業黑名單、貿易或技術禁令或外交壓力來阻撓中國,那麽它最終將會被視為氣候問題的一部分。本月早些時候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訪問中國期間敦促中國官員控製綠色技術出口,美國稱這些技術正在損害美國公司的利益。

中國用帶來汙染的製造業換取出口,這個經濟模式一直運行良好,習近平不會徹底放棄。他似乎也不準備停止燃煤電廠的建設。在綠色轉型完成之前,兩者都被認為是經濟和能源安全所必需的。但它們現在隻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似乎是實現碳中和,同時主導使之成為可能的產業。

就像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姍姍來遲一樣,中國的清潔技術公司也是後來者,它們借用了其他地方開發的技術。但曆史獎勵的不一定是先到者,而是最後到來者——也就是當問題得到解決時到來的人。習近平似乎覺察到了迫在眉睫的氣候混亂。在解決這個問題的競賽中獲勝,就意味著贏得下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