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提出“大食物觀”何意?吃什麽不要太挑剔?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河北邯鄲市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台展示麥種。《人民日報》援引習近平的說法是,大食物觀,糧食是基礎,並拓展至食物安全; 路透社資料圖片

習近平自當政以來不斷推出新名詞,繼所謂發展"新質生產力"後,近日又強調"大食物觀"。那麽,到底什麽是"大食物觀"?習近平提出這一說法,是否暗示中國正麵臨糧食危機?

中國官媒《 人民日報 》日前以頭版報道,習近平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據報道,習近平今年四月在廣東考察時表示:“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上個月,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還強調:“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那麽,到底什麽是“大食物觀”?《人民日報》援引習近平的說法是,大食物觀,糧食是基礎,並拓展至食物安全;“大食物”的來源要多元化,既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對食品安全問題,要用所謂“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民眾“舌尖上的安全”。

習近平提"大食物觀"是擔憂糧食安全?

習近平執政後,一再強調糧食安全問題。他曾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等等。

旅美獨立經濟學者秦偉平告訴本台:“中共政府最在乎的其實是執政的安全,跟執政安全最密切相關的其實就是糧食安全。未來如果有可能爆發嚴重的糧食危機的話,可能會對他們的政權造成很大的一個衝擊。” 在他看來,習近平所謂“大食物觀”的提法,是重複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觀念,現在官媒反複強調,就是因為中國糧食安全出現了大問題。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四大主糧(玉米、小麥、大米、大豆)的總產量為5.6億噸,總需求為6.97億噸,總缺口為1.37億噸。其中,大豆、玉米主要依賴進口。



圖為江西省九江市的農地。(路透社資料圖片))

秦偉平認為,相關數據凸顯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嚴重性:“習近平這個提法,在我看來實際上是很隱晦的告訴大家,要注意這個糧食安全。或者說,就是饑不擇食,‘你們不要太挑剔了,什麽都可以吃,不要隻吃傳統的四大主糧。”

官方《 人民日報 》的報道似乎也力求消除公眾的擔憂。報道說,中國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安全保障處於曆史最好時期。

但秦偉平就此算了筆賬:“這個平均下來,按中國十四億人,每個人平均大概是1年928斤,然後最後加工出來的成品、可以食用的是500多斤;365天除下來,我算了一下,一天隻有1.52斤,而且這個是包含了所有的,比如說,人吃的、還有動物吃的,都算在裏麵了。”

秦偉平認為,即使按官方數據計算,中國的糧食安全都得不到基本保障,而且中國貧富不均嚴重,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回顧曆史,在中共建政後也曾出現過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即大饑荒。未來如果經濟持續下行,貧困人口的收入無法保障,餓死人的悲劇仍有可能重演。那時對當局而言,就將不僅是糧食安全的問題。

靠計劃經濟能解決食物供給和多元化問題嗎?

旅美時事評論人士橫河則認為,習近平提出的“大食物觀”無異於廢話,且無實際意義:“這個就是說,好像一定要他來指揮,來解決糧食安全和糧食多樣化,滿足人民生活需要。但是從中共建政以來到現在的曆史,之所以能夠滿足人民的生活其實是(市場)自由化的結果,所有的計劃(經濟)其實都是失敗的。”

橫河指出,中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實行公有製和計劃經濟,最後就導致了大饑荒。而文革結束後,當局實行的包產到戶則是允許農民自發進行半私有化,結果糧食供應和多元化的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因為隻要有糧食缺口,馬上就會由市場來填補。

“他想用計劃經濟的手段,來完成隻有市場經濟才能解決的問題”,橫河認為,習近平的所謂“大食物觀”難以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

如何解決中國糧食問題?

橫河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一是靠市場經濟,二是要實現土地私有化。但目前,中國的土地所有權依然屬於國家,民眾隻有使用權,私有化問題並未根本得到解決。近年來,各地方政府更依靠土地財政兼並大量土地來開發房地產,導致很多土地被拋荒。

“糧食安全問題肯定是有的,就是因為可耕地減少得非常快,原因是它的建設主要是在最發達地區。而最發達地區,農業也是最發達的,農用土地是最好的。但是它開發的話必須要靠近城市,到很邊遠的地方開發是沒有價值的,所有它占據的一定是最好的土地。” 橫河說,中國的城市化建設也是導致耕地減少的一個主因,從而威脅到糧食安全。



山東省青島市的政府官員在一家海產加工廠檢查產品。(路透社資料圖片)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無解?

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日趨突出。官方頒布的《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起就已生效,但到2011年,《中國食品衛生雜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每年仍有超過9400萬人因食用帶病菌的食物而患病,每年大約有8500人因此喪生。另外,近年有關消費者權益的央視“3.15”晚會上,多達20個話題是關注食品行業存在的問題,而其中的18個話題曝光內容均涉及食品安全。

橫河認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責任主要在政府:“第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沒有完成它的職責;第二個就是,因為政府對所有的法律都不遵守,所以食品(安全問題)再立法也沒有人遵守。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問題,它跟整個社會破壞法製是有關係的。”橫河說,由於中國的幾乎所有公權力機構都在尋租,監督食品安全的部門也會去尋租,“所以一個是立法的問題,一個是執法的問題,這在中國是解決不了的。”

秦偉平也認為,中國當局在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等問題上隻是喊口號,但卻沒有具體可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