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名車主真實調查:虛假宣傳等成焦點問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進入3月第二周,“315”成為各大行業最為關切的話題。近年來,在“315”期間,汽車行業的消費者權益問題亦成為公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

近日,《中國經營報》聯合騰訊汽車共同策劃推出“315”汽車消費調查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報告》”),圍繞消費者在智能化、電動化轉型時代遇到的消費痛點展開調研,以期共同促進消費者權益保護,推動汽車消費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截至3月14日,此次調查最終收回有效問卷共計752份。通過對752位車主的回饋統計,記者發現,無論在購車、用車,還是在維修保養環節,消費者依舊麵臨不少權益受到侵害或為之頭疼的問題。

譬如,動力電池續航虛標、OTA升級未兌現、隱私泄漏、發動機漏油、車機故障以及發動機缺缸等問題。而相對於往年,今年消費者反映最為集中的問題是車企降價增配的銷售行為,這一行為讓一些老客戶倍感“受傷”,在752位調查對象中有403位車主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吐槽。

“降價增配”行為被詬病

“買車時,銷售曾口頭承諾兩三年內不會降價,結果年前花16萬元買的車年後立馬降了2萬元。”一位來自廣州的車主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剛提車還沒做過第一次保養就遭遇降價,作為消費者他感到比較憋屈,感歎消費者處於弱勢地位,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上述車主表露的心聲並非單個車主的感受。上述《調查報告》顯示,消費者遭遇的TOP3問題依次是“降價問題”“虛假宣傳問題”“車身質量問題”,分別占比53.6%、34%、14.4%。其中,降價問題居於榜首。

降價問題之所以讓很多老車主感到不滿,是因為降價、增配這兩件本應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居然在他們的購車完成後同時發生。多位車主在調查問卷中表示,他們購買的車不僅在短時間內遭遇降價,而且是以更高的配置被推向市場。

“我購買的這款車在半年的時間裏有過兩次降價,降了2.2萬元,在這半年裏我的車貸才還了1萬多元。”一位車主在采訪中告訴記者,最讓他感到“意難平”的是,同樣一款車後買的人能同時享受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配置,感覺自己成為了“冤大頭”。

有多個車主在問卷調查中表示,某新能源汽車品牌旗下的一款車型的方向盤加熱和後排座椅加熱的功能原來需要花費2400元開通,但是現在該款車型已經全係標配上述功能。

記者注意到,自去年以來,價格戰在行業內呈現持續蔓延之勢。在不斷內卷的市場中,隻降價還不夠,降價的同時“增配”才能讓車企有更多的籌碼保持自身的競爭力。這也是不少車企紛紛采取“降價增配”舉措的原因所在。

車企降價增配銷售是否侵害了消費者(老車主)的合法權益?北京市華和律師事務所主任常建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車企短期內普遍頻繁降價的行為,顯然會給客戶造成很負麵的情緒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重視客戶感受的車企,應當有相應的對策或措施,應盡可能讓各個層麵的客戶滿意。

“如果在購車合同中,買賣雙方簽訂了相應的保價協議,這樣的保價承諾基本上是具備合同效力的。在司法實踐中,口頭承諾的效力,如果沒有相應舉證,被認可並支持的可能性極低,對此消費者還應有充分的風險意識。”常建業說。

值得關注的是,降價並不是一把無往不利的寶劍。谘詢公司研究報告顯示,消費者對“價格戰”的態度為64.1%保持中立,16.4%持消極態度。綜合來看,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價格戰”未對自己的購車決策帶來積極影響。

虛假宣傳、產品質量等問題仍然突出

營銷宣傳是汽車產品流通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但在這個環節消費者往往容易被誘導、“蠱惑”。

《調查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256位車主中,有44.9%的人稱經銷商在銷售車輛的過程中存在誇大宣傳產品性能這一問題,另外遭遇虛標產品續航裏程、虛報車型換代周期、新車減配問題的比例分別為24.2%、10.9%、8.2%。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次針對車主的問卷調查中,新能源車占比為89%,燃油車占比為11%。而關於新能源汽車,續航裏程是大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調查報告》顯示,車企虛標產品續航裏程是不少消費者在用車過程中都有過的感受。

“某新勢力車企稱,它推出的100度電池包可使其旗下的一款車型續航超過600公裏,實際上隻能達到340公裏左右。”一位車主對記者表示,該品牌推出的100度電池包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隻有82度電。

常建業稱,《廣告法》第四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廣告主應當對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當事人如果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可以通過合法途徑維權。

低價引流也是一些4S店或者汽車銷售人員采取的常規操作,是當下擾亂行業秩序的亂象之一。

“我在網絡上看到,我想購買的某豪華品牌的一款車型在多款汽車APP上的標價為19.89萬元。然而,當我根據網頁上提供的信息到線下4S店去谘詢時,銷售人員才告訴我隻有選擇分期5年購買才能享受這個價格。如果是全款的話,則需要在此基礎上加價2萬~3萬元。”一位受訪車主告訴記者,對這一款車他谘詢過多地多家4S店,但幾乎都是同樣的套路。

無論宣傳吹得多天花亂墜,產品質量的優劣才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記者關注到,《調查報告》顯示,在車身質量問題方麵,發動機問題、車機問題、電池問題、變速箱問題以及刹車問題較為突出,遇到這些問題的消費者占比分別為26.9%、20.4%、18.5%、11.1%和11.1%。

值得關注的是,在當前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車市淘汰賽加速,一些曾經處在聚光燈下的新勢力車企被擠下了牌桌。在此情況下,這些品牌的車主就麵臨售後服務權益的保障問題。

“車買了不到1年車企就破產了,雖然車輛還在保修期,但是出現了問題現在得自己掏錢來修,而且有時候會麵臨維修時沒有合適的配件的情況。”近日,一位購買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車主對記者表示。

常建業告訴記者,這種情況的確給售後服務帶來較大不確定性。車主可以根據與車企所簽訂的協議,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資質、信譽較好的第三方售後服務商,或依法通過屬地相關維權部門尋求幫助。

他指出,《汽車銷售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供應商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停產或者停止銷售的車型,並保證其後至少10年的配件供應以及相應的售後服務。”根據該規定,供應商有義務保證停產停售的車型相應年限的配件供應及售後服務。

《調查報告》顯示,在購車和使用環節,消費者麵臨的常見問題還包括,購車過程中被強製搭售保險或裝潢、修車技術不達標、修車使用非原產件等,遇到這些問題的消費者占比分別為26.8%、17.1%、9.8%。一直以來,汽車售後領域都是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在消費者的反饋中,在售後服務環節遇到收費不透明、無病亂修等問題亦較為普遍,遭遇這些問題的比列分別為35%、20%。

另外一個讓消費者苦惱的問題是個人信息泄露問題。《調查報告》顯示,有66.7%的人有過在購車或辦理汽車金融業務後收到關聯推銷信息、電話的經曆;有50%的人遭遇過被導購平台或網站泄露個人信息的煩惱;另外,有16.7%的人“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被進行人臉識別,個人信息被錄入4S店或直營店係統”。

當下,汽車“新四化”已行至下半場,智能化儼然已經成為車企競逐焦點。然而,不少消費者在問卷調查中表示智能汽車在線升級問題正在成為用車的痛點之一。其中,有46%的人稱他們遭遇過廠家承諾的車輛OTA升級功能無法兌現的經曆;有22%的人稱智能駕駛開城進度仍然較慢;8%的人稱他們有過一些廠家倒閉後智能功能失效、車輛“變磚”的經曆。

記住注意到,3月12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於2023年全國汽車和消費品召回情況的通告》顯示,在汽車召回方麵,2023年,我國共實施新能源汽車召回72次,涉及車輛160.3 萬輛。其中,實施遠程升級(OTA)召回6次,涉及車輛117.3 萬輛,同比增長32.2%,OTA逐漸成為汽車召回實施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