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裏發現梅毒,三甲醫院報告罕見病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作為一種常見的性傳播疾病,梅毒的危害人盡皆知,但你聽說過“胃梅毒”嗎?

據長海醫院官微消息,3月2日,長海醫院皮膚科文章“Gastric Syphilis”(即胃梅毒)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臨床醫學影像》欄目正式發表。文章介紹了一例胃梅毒患者的就診經過,並詳細還原了臨床對胃梅毒的治療過程。

目前,梅毒仍屬於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它是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早期主要侵犯皮膚和外生殖器,也可以引起全身其他組織器官發生損害。而發生於胃部的梅毒,正是由於梅毒螺旋體侵犯胃壁所致,是一種罕見的胃疾病。

早在1834年,Andral首次報道了2例胃梅毒,此後,關於胃梅毒的病例報告散落在全球各地,總體仍較為罕見。長海醫院最新報告的這名胃梅毒患者32歲,最初是因上腹痛、惡心、食欲減退和體重減輕2周至內科門診就診。

到院後,體格檢查發現患者上腹壓痛;腹部CT顯示胃竇壁增厚;內鏡檢查:胃竇可見一4.0cmx5.0cm潰瘍(下圖A),胃大彎可見一1.2cmx1.2cm潰瘍(下圖B),提示胃癌;潰瘍活檢標本顯示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未見腫瘤細胞。

通過進一步追問病史,患者自述就診前1個月曾罹患生殖器潰瘍,隨後進行的血清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呈陽性,梅毒快速血清反應素試驗(RPR)滴度為1:128陽性;潰瘍活檢標本的梅毒螺旋體免疫組化染色呈陽性(下圖C);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測呈陰性。



圖片來源:長海醫院

最終,這名患者被診斷為胃梅毒。實際上,胃梅毒的臨床症狀多樣,缺乏特異性,且發病率<1%,有相當一部分患者被誤診、誤治了。

“醫學界”梳理發現,2011年,遼寧省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在《胃腸病學》上報告了一例胃梅毒病例,文章介紹,先天梅毒和後天梅毒均可累及胃部,通常認為胃部病變是由二、三期梅毒所致,“胃梅毒在臨床上非常罕見”。

“由於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且內鏡和影像學表現常與進展期胃癌或胃惡性淋巴瘤相似,胃梅毒的診斷有一定難度,臨床上極易誤診,需行梅毒血清學試驗和組織學檢查進行鑒別”。論文還提到,此類患者常隱瞞不潔性生活史,亦給臨床診斷增加了難度。

2015年,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在《中國麻風皮膚病雜誌》上同樣報告了一例胃梅毒。論文介紹,胃梅毒是一種少見的病例,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反酸、惡心、胃部燒灼感、納差、體重減輕、黑便等症狀。

文章強調,胃梅毒患者胃鏡檢查無特異性,內鏡下很難與胃癌鑒別。值得注意的是,揚州市報道的這例胃梅毒患者曾被誤診為急性胃炎,當地疾控中心分析誤診原因時認為有以下3個方麵:

“胃梅毒少見,患者臨床表現無特異性;非性病醫生對梅毒的認識不夠:病人除胃部症狀外,無梅毒的其他表現,如下疳、梅毒疹”。

關於胃梅毒誤診,期刊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曾於2010年刊發論文《胃梅毒:過去50年已發表病例的係統評價》,論文指出,由於胃梅毒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常被誤診為其他胃部疾病,17%的患者由於並發症和疑似腫瘤接受了手術治療。

究其原因,揚州市邗江區疾控中心解釋稱,梅毒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病程長,症狀複雜,與很多疾病的表現很相似。因此,臨床醫師、內鏡醫師和病理學家必須熟悉這一疾病,尤其是在臨床各科的診斷中,都要想到梅毒的可能並予以排除。

“為了減少梅毒的誤診漏診,要做到深入細致的詢問病史,尤其是有無不潔性交史,配偶健康狀況及性病病史;全麵的體格檢查,及時與皮膚、性病科醫生會診;梅毒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如RPR或USR實驗初篩,同時做梅毒螺旋體抗原試驗進一步確診”。

不僅是胃部,“醫學界”梳理發現,近年來,隨著梅毒發病率的上升,發生於眼、口咽、喉部、心髒的梅毒也常見諸報道。比如《中國介入心髒病學雜誌》2020年刊登了一則關於“梅毒性心血管病”的病例,這名患者最終被確診為梅毒性主動脈炎。

除了診斷,長海醫院還介紹了臨床對這名胃梅毒患者的治療過程:接受苄星青黴素240萬單位肌肉注射治療,每周1次,共3周。在治療開始2周後,患者的症狀明顯緩解。治療結束4個月後複查RPR滴度降至1:4,複查內鏡顯示潰瘍已愈合(上圖D)。

多個已報道過胃梅毒病例的醫療機構亦指出,胃梅毒是可以治療的疾病,早期、正規、有效、足量、足療程的長效苄星青黴素聯合其他輔助治療,可使患者獲得滿意的療效和預後。此外,病變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