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好”正成為繼熬夜、加班之後,職場人麵對的下一道送命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一到飯點兒,辦公室裏就開始愁雲密布:

食堂?難以下咽!

外賣?油大又貴。

自己做?早上起得來那還是我嗎?

出去吃?作為窮鬼,那是過節才有的待遇!

推特的首席執行官Jack Dorsey近日發推說,最近正在挑戰禁食,除了晚餐之外,連續22小時不吃飯。並且自己最近剛剛禁食三日,僅僅依靠喝水維生。



光看就覺得胃隱隱作疼……

Dorsey很聰明地絕口不提斷食帶來的危害和疾病,隻是表示日子因為不吃飯而變得很長。

在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矽穀,大佬的這些時間是都拿來996了嗎?

而在大洋這一端,雖然節食還隻是想瘦的小姐姐們之間心照不宣的秘密,但“吃不好”正成為繼熬夜、加班之後,職場人麵對的下一道送命題。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郭錯錯。

職場沒有“外賣自由”

有多少高喊著“公司不值得”的職場人士,(貧窮如我)為了食堂一忍再忍的呢?

食堂,這個來自央企和矽穀的傳說,想象中是這樣的:



但現實中,卻是這樣的……



而且人家矽穀和“豬場”等大廠的食堂免費,我們寫字樓下麵的食堂呢,免費就別想了,隨著物價上漲,不僅貴得嚇人,質量也嚴重縮水。

一餐平均30-40塊不等,直逼外賣的價格(何況還沒有紅包補貼!),更不要提晚去一分鍾就隻剩殘羹冷炙的現象和燉肉裏麵大量偽裝成肉的薑塊了。

但現實是,吃外賣也便宜不到哪兒去。

《2017年工作午餐狀態調查》報告顯示:

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超過40%的職場人午餐開銷在21到30元。絕大部份的主管經理們的午餐30元及以上。

對於在城市商業中心(CBD)上班,月薪在4001到6000元的年輕人而言,即使雇主提供午餐補貼,午餐支出占月可支配收入比例近10%。

最近我算了一筆賬,按照每天30塊錢的午餐預算,一個月光吃飯要花去600塊。

更殘忍的是,在北京,一個眉州東坡的素食套餐打折後都要35塊,還沒加配送費……



據我們實習生說,革命友誼都是在拚外賣的時候建立起來的。



而隨著滿減優惠減少,配送費用上漲,平台傭金提高,午餐成本上漲已是不爭的事實。

為了避免深夜玩遊戲的時候沒有外賣可吃,張旭豪開創了“餓了麽”外賣平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但是張旭豪恐怕沒有料到,深夜吃飯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吃不吃得起”變成了新問題。

繼“車厘子自由”和“香椿自由”後,下一個要失去的恐怕就是“外賣自由”。

我吃的不是午飯,是社交

外賣貴這件事,恐怕還隻是讓人頭禿的問題之一。

午餐在哪裏吃?和誰吃?更讓人頭大。

《2017年職場午餐狀態調查》顯示:

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把職場午餐作為“融入同事社交圈的方式”;

超過四分之一則把職場午餐視作“快速了解職場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和“加深上下屬關係的機會”。

以往有“我吃的不是飯是寂寞”的宣言,現在有“我吃的不是飯是社交”的需求。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道,東京年輕上班族正流行一種“社交午餐”(Social Lunch)。

登錄服務網站後,輸入可能用餐地區與目標企業,網站負責配對並發送通知。若彼此都同意,就可以一起吃午餐,用餐人數以4人為主,餐費則各自買單。

透過吃飯衍生出的社交網絡與機會,正是這項服務一推出就大受歡迎的理由。



不僅日本,各個國家的職場中都流行著多多少少相似的“午餐幫”(Lunch group)文化。

對我來說,短暫的一小時午餐時間絕對是枯燥的八小時工作製下的一味精神調和劑。

午餐幫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也驗證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梅奧等人在霍桑實驗中所提出的核心理論,即:

企業文化以及非正式群體對個人的工作效率影響巨大。

一個小小的午餐幫就是一個非正式群體,大家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好好吃飯而聚集在一起。

在這個非正式群體裏麵,人們相互之間建立了信任和默契,並且無私地分享信息。

雖然我所在的午餐幫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解散了,但是不得不說,大家一起吃飯的美好時光陪我度過了入職初期的迷茫時期。

健康午餐,人人有責

即便工資上漲的幅度趕不上物價上漲的幅度,即便公司的午餐補助根本無法與物價俱進,工作日午餐的重要程度依舊不言而喻。

離開了“外賣自由”的職場人士們,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帶自製便當,或者退而求此次尋找營養午餐外賣。

知乎上麵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提問有關職場飲食健康的問題。

不過我們以為的健康、有營養,有時候也隻是一種錯覺。

紐約時報幾年前做了個“營養學家認為是健康的食物 vs 普通美國人認為是健康的食物”,發現公眾受廣告影響,反而吃了很多“看起來營養但實際上沒啥營養”的食物。

圖上的縱坐標是營養學家認同率,橫坐標是普通美國人認同率。



在角平分線之上的,是營養學家比公眾更認同的食物。在角平分線下的,是公眾比營養學家更認同的食物。

營養學家認為營養一般,但受到公眾認同的前三名食品分別是:堅果燕麥棒、椰子油和酸奶冰淇淋。

而公眾認為一般,但營養學家覺得很不錯的前三名食品是:藜麥、豆腐和壽司。

不健康飲食的後果無需贅言。除了對皮膚、體型、內分泌等可能造成的一係列影響,還有可能引發老年癡呆。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列舉了一些預防認知衰退和癡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鍛煉很重要:強烈推薦認知正常的成年人進行鍛煉;推薦已經存在輕度認知障礙的成年人進行鍛煉;



強烈推薦戒煙;

推薦盡量少喝酒;

推薦在中年即開始控製體重;

鼓勵健康飲食;地中海飲食或能降低風險;

強烈不推薦服用維生素B、維生素E、多不飽和脂肪酸和複合維生素來降低癡呆風險;

雖然目前還沒有足夠證據支持“社交活動能降低癡呆風險”,出於多方麵考慮,仍然強烈推薦增加社交和社會融入……

上述7條建議,有4條與飲食直接或間接相關,可見飲食對腦健康的重要性。

所以,有時候腦子不好使,很可能是因為沒吃好……

雖然職場午餐的困境一時半會兒無法破解,但好好吃飯依然重要,不妨試著從吃一頓營養的午餐開始吧。

隨便在知乎上搜了幾個自製便當,大家感受一下,勤奮是如何改變生活的。

@夏夏大小姐



@Yoyo



@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