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晚清貧窮落後,到底是什麽景象?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我們在中學曆史課程中,就被灌輸了晚清社會貧窮落後的認知。這種貧窮落後的麵貌到底什麽樣?當時我們都不甚了了。好在晚清已經有了照相技術,來華的西方攝影師記錄了一些生活場麵,我們從中選取10張,以直觀展現晚清真實的社會景象。雖然難免片麵之嫌,但也有知一斑而窺全豹之效。



  1890年,照相館內擺拍的官員審理案件場景。



  流落街頭的難民。

  清朝從“康乾盛世”走向貧窮落後的衰敗之路,根源在於那股“天朝上國”的謎之自信。這種心態讓清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由此導致與世界的聯絡中斷,對最新的科技、最新的地理發現茫然無知。



  1860年,天津北塘,英法聯軍摧毀清軍炮台。

  清朝臣民的“天朝上國”心態已到根深蒂固的程度。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夷”把清軍打了個落花流水,損失慘重。按說清廷應該痛定思痛,改弦更張,但實際上朝野上下都認為這次失敗是偶然事件,對此沒有任何反思,依然在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又一次慘敗,清廷才開始有所改變。



  1870年,獨輪車載婦女出行。

  晚清朝廷對世界的認識是緩慢的,對新事物的接受非常被動。舉例來說,當歐美國家大舉建設鐵路之際,清朝的臣民卻在爭論鐵路如何破壞風水。1876年,英國人在上海修築了長14.5公裏的吳淞鐵路。清朝官方得知後大為恐慌,於1877年以28.5萬兩白銀的巨資贖回,然後,毅然將鐵路拆除。經過20年的口舌之爭,清廷終於在1889年確定了建設鐵路的計劃。



  兩個年輕人正在比賽射箭。

  在熱兵器飛速發展的時代,清朝的武舉仍然以考察傳統的騎射為主,與世界嚴重脫節。1895年,榮祿上奏說:“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習非所用。”建議廢除武科舉。6年後的1901年,清廷才下旨廢除全部武舉考試。



  1858年-1859年,廣州小腳婦女合影。

  女人纏足,是清朝社會腐朽的表征之一。廣大女性因為纏足而被束縛於閨閣之中,且被“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禮教毒害,她們不能參與社會建設,不能為社會發展貢獻聰明才智,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1862年-1872年,一個家庭的生活場景。



  1871年,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與清軍兵丁。

  經曆過多次對外戰爭的失敗之後,清朝臣民對外國人是又恨又怕,常有百姓攻擊外國人的事件發生,進而造成難以處理的外交糾紛。為了避免外交上的麻煩,清朝官府常常派出兵丁,貼身保護那些來華旅行的外國人。



  1880年,剃頭匠正在為顧客采耳。他的辮子已散開,等著剃頭匠梳洗。



  吸食鴉片的場景。

  晚清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就是吸食鴉片,各個城鎮街頭遍布鴉片煙館,這不僅導致大量白銀外流,還降低了所有吸食者的身體素質,可謂禍國殃民。更可怕的是,1860年代之後,國產鴉片大幅增加,廣袤的良田種植著罌粟,加劇了不斷發生的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