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美建交40年美國是否失策 誰是最大的贏家?

中美建交40年美國是否失策 誰是最大的贏家?

文章來源: BBC 於 2019-01-11 12:09:5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孔傑榮(Jerome A. Cohen)美國紐約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喜氣洋洋的2019年剛開始,台灣總統蔡英文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講話中,提醒世界在中美關係正常化40年後,當年影響正常化的台灣問題,至今仍然是未解決的潛在爆發問題。蔡英文總統堅決斷言,台灣要保持自由民主體製,以對等方式與中國交涉,習近平主席則堅決斷言,維護國家主權決心不變,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中美建交40年,到底帶來了什麽後果?

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後,北京和華盛頓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令兩個“輸家”出現。最為明顯的是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政府,國民黨政府在國共內戰從大陸逃到台灣,即使蔣介石在1975年離世,台灣仍然實行獨裁統治。第二個最大輸家是蘇聯,當時蘇聯憂慮中美和解會對其不利,改變西方國家對抗莫斯科的勢力平衡,最終也真的有所改變。

許多在台灣的人,當時十分擔心中美關係正常化,會令他們被中共吞並,當中很多人正是為了逃避中共政府而到台灣。但後來,台灣成為了明顯的贏家。他們起初在國民黨治下被打壓,蔣介石實行列寧主義式獨裁,嚴苛地壓在民眾身上,但如今,他們有全球最有活力、最成功的民主選出的政府,除了擁有法治、愈來愈保障人權,也促進了其經濟及社會發展。當然,他們仍在麵對中國的威脅和壓力,中國在鄧小平40年前才剛開始恢複國力下,現在已是一大國。在台灣的努力、美國的《台灣關係法》以及其他國家非正式支持下,台灣的人現在過得比1979年時更好,否則,他們可能仍然被蔣家國民黨所統治,而非在1980年代末開始發生連串事件,令政黨現在需要在更趨民主的社會中競爭。

中美關係正常化,中共無疑是最大的贏家,最快見效的好處,是北京在與蘇聯產生憂慮的爭端中得到更大的支持。而更為重要的是,從長線來看,是支持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這些政策開展的時機,正是中美關係正常化前一段不久的時間。雖然日本、其他歐洲大國、聯合國或一些國際組織,在沒有美國支持下,也可能推進中國現代化,但程度不一樣,中美關係正常化真的開啟了北京與世界合作的洪閘,刺激中國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其政治、外交和軍事實力也有很大的增長。

我們應該怎樣去評估美國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上的得失?這如今成為美國,以至其他地方的一個新興爭議話題。許多精明的評論者譴責美國過去40年與中國互動,形容是災難性錯誤,有人認為“中國是美國外交政策最大的失敗”,美國協助了中國成為自己的對手,讓其挑戰自己在二戰後建立的霸權地位。一些人聲稱,雖然在1970年代關係正常化看似是合理的一步,但其結果卻造成了一個對美國利益而充滿危險的當代威脅,要維持世界和平,便要有新政策,專門用作壓製中國實力擴張。正如一位備受尊敬而清醒的前加拿大駐華大使最近所言,“中國是愈來愈不負責任的強權和夥伴,隻有方便時才會假裝跟從國際規範”。

要重申當年關係正常化的智慧——我必須指出,我是美國在1966至1978年間致力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其中一分子,在建立外交關係後首兩年半,我住在中國,帶領美國學術及專業人士一同協助建立可信的法律係統,以解決文化大革命後的混亂。

要評估關係正常化的成功與後果——我們要視乎當時有沒有其他存在的方案。1971年,美國終於不能夠阻止中共加入聯合國,長達逾20年的政策失敗了。到1970年代末,鄧小平要開放自己國家的合作和改革,成為國際政治中一股強大的洪流,對鄧的決定有正麵評價,如果我們當時選擇抗拒這股洪流,同樣可能會失敗。鄧小平的新政策適合當年中國發展,亦有利於世界和平,有無美國的參與,也有很大機會能夠成功。如果美國選擇不參與中國的新政策,但中國又成功了,美國在亞洲便會被孤立,或會失去一些機會和責任,最終在中國崛起下,還是要決定放棄已沒甚作用的對抗政策。

如果美國拒絕參與,而鄧小平失敗了,那麽這場失敗也會成為持續中國對美國懷抱敵意重要的一部分,結果可能令長期受苦的中國人民再次陷入混亂之中;另一方麵,中國再次對世界及美國實行強硬的對抗政策。美國前總統卡特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正常化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有得來不易但相對穩定的和平,否則我們可能麵對比今天更嚴峻的危機。

當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過程,由時任總統尼克鬆啟動,但沒有完成;後由裏根和卡特接任,卡特在關係正常化完成過程中,未被認為有很大的功勞。他近期的文章強調,中美關係正常化後,兩國經濟融合,令兩國成為“世界繁榮的發動機”。而包括我在內,很多1972年便認識中國的人,或是現在熟悉中國的人也會認為,關係正常化為中國人民帶來經濟及社會福利上有巨大改善的機會。盡管,他們仍然在極為獨裁的體製下生活,無論在中國內外的人均想看到,中國除了在經濟和社會現代化方麵外,也有政治上的改善,但事實仍然打擊了他們的希望。

要評估40年前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性,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如其他政策一樣,不能夠預期它能確保未來的結果。未來一直在變,有不同的可能性。

中國現在果敢的外交政策,及針對其國內令人沮喪的打壓,未必是正常化下的必然結果。如果曆史把事件推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在1980年代,中共領導人傾向自由派及進步力量的胡耀邦和趙紫陽,能夠與其他領袖保持關係,可能可以更有技巧地應付支持民主的示威者;又如果,鄧小平在1989年6月4日,決定不用武力鎮壓大型示威;又如果,總理朱鎔基成功帶領中國加入世貿後,又成為一個在黨內擁有全權的開明領袖?

人民對習近平極度的權力壟斷愈來愈不滿,既傷害了中國,也對外國造成影響,或許如此,中國可能因此走向更自由化及多元化的方向。我在1968年撰寫了有關中國刑事司法的書籍,當時正是文革的高峰,我當時提出,毛澤東在他國家引發持續的悲劇,最終會啟發起一些回應,促進中國人民及世界有更好的日子,結果也是這樣。無論有沒有任期限製,習近平也不會永久執政,雖然世事無絕對,但中國國內及國際政治,包括中美關係,好可能會有很大的改善。

當習近平政權正向自由派國際秩序構成重大戰略挑戰,作為過渡期,美國對其他民主國家必須調整政策,但同時不能過度反應,造成不明智的風險,威脅到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成果和40年的進展,以及其國際關係。我們不應該“把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意旨不分良莠,好壞一起丟)。

查看評論(24)

24小時熱點排行

川普大讚愛妻"1句話"點醒他,讓他看清普丁真麵目
比起三個美國籍孩子,宗家100多億境外資產更值得關注
全球首例,深圳機器人搭地鐵為商家送貨
德州暴洪"神秘營"27女童遭衝走亡!恐怖事發全程曝光
紐約時報:“中國衝擊2.0”比上一次嚴重得多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領館:所有在美中國公民盡快完成"海外公民登記"
大連工大,你應該保護受害女生,而不是開除
川普突然變強硬真正原因,覺得自己被普京羞辱了
紐約時報:中國第二季度經濟保持穩健增長
川普穩賺不賠的戰爭生意 拜登就想不出這樣的辦法
特朗普承諾軍援,象征烏克蘭戰事的重要突破
歐巴馬籲民主黨"硬起來",勿因川普重返白宮而沉默
“同誌”的年頭要回歸了?“共產”還遠嗎?
烏克蘭喜收愛國者飛彈,俄議員酸"川普威脅"沒人怕
關稅沒引起物價上漲?白宮愛國說法遭打臉 3大原因曝
美最高法院推翻禁令,讓特朗普解散教育部
中國父子德國風景區湖中溺亡 失蹤一周後找到遺體
美眾議員:習近平在川普任內不會侵台 著眼50年…
陳立人殺妻案,前女友提交重要證物並要求不公開!
袁紅冰爆中國機要官員帶文件叛逃 曝2套俄垮台後方案
宗馥莉香港買豪宅 曾先用美國護照 後用中國護照…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美建交40年美國是否失策 誰是最大的贏家?

BBC 2019-01-11 12:09:56

孔傑榮(Jerome A. Cohen)美國紐約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喜氣洋洋的2019年剛開始,台灣總統蔡英文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講話中,提醒世界在中美關係正常化40年後,當年影響正常化的台灣問題,至今仍然是未解決的潛在爆發問題。蔡英文總統堅決斷言,台灣要保持自由民主體製,以對等方式與中國交涉,習近平主席則堅決斷言,維護國家主權決心不變,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中美建交40年,到底帶來了什麽後果?

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後,北京和華盛頓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令兩個“輸家”出現。最為明顯的是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政府,國民黨政府在國共內戰從大陸逃到台灣,即使蔣介石在1975年離世,台灣仍然實行獨裁統治。第二個最大輸家是蘇聯,當時蘇聯憂慮中美和解會對其不利,改變西方國家對抗莫斯科的勢力平衡,最終也真的有所改變。

許多在台灣的人,當時十分擔心中美關係正常化,會令他們被中共吞並,當中很多人正是為了逃避中共政府而到台灣。但後來,台灣成為了明顯的贏家。他們起初在國民黨治下被打壓,蔣介石實行列寧主義式獨裁,嚴苛地壓在民眾身上,但如今,他們有全球最有活力、最成功的民主選出的政府,除了擁有法治、愈來愈保障人權,也促進了其經濟及社會發展。當然,他們仍在麵對中國的威脅和壓力,中國在鄧小平40年前才剛開始恢複國力下,現在已是一大國。在台灣的努力、美國的《台灣關係法》以及其他國家非正式支持下,台灣的人現在過得比1979年時更好,否則,他們可能仍然被蔣家國民黨所統治,而非在1980年代末開始發生連串事件,令政黨現在需要在更趨民主的社會中競爭。

中美關係正常化,中共無疑是最大的贏家,最快見效的好處,是北京在與蘇聯產生憂慮的爭端中得到更大的支持。而更為重要的是,從長線來看,是支持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這些政策開展的時機,正是中美關係正常化前一段不久的時間。雖然日本、其他歐洲大國、聯合國或一些國際組織,在沒有美國支持下,也可能推進中國現代化,但程度不一樣,中美關係正常化真的開啟了北京與世界合作的洪閘,刺激中國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其政治、外交和軍事實力也有很大的增長。

我們應該怎樣去評估美國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上的得失?這如今成為美國,以至其他地方的一個新興爭議話題。許多精明的評論者譴責美國過去40年與中國互動,形容是災難性錯誤,有人認為“中國是美國外交政策最大的失敗”,美國協助了中國成為自己的對手,讓其挑戰自己在二戰後建立的霸權地位。一些人聲稱,雖然在1970年代關係正常化看似是合理的一步,但其結果卻造成了一個對美國利益而充滿危險的當代威脅,要維持世界和平,便要有新政策,專門用作壓製中國實力擴張。正如一位備受尊敬而清醒的前加拿大駐華大使最近所言,“中國是愈來愈不負責任的強權和夥伴,隻有方便時才會假裝跟從國際規範”。

要重申當年關係正常化的智慧——我必須指出,我是美國在1966至1978年間致力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其中一分子,在建立外交關係後首兩年半,我住在中國,帶領美國學術及專業人士一同協助建立可信的法律係統,以解決文化大革命後的混亂。

要評估關係正常化的成功與後果——我們要視乎當時有沒有其他存在的方案。1971年,美國終於不能夠阻止中共加入聯合國,長達逾20年的政策失敗了。到1970年代末,鄧小平要開放自己國家的合作和改革,成為國際政治中一股強大的洪流,對鄧的決定有正麵評價,如果我們當時選擇抗拒這股洪流,同樣可能會失敗。鄧小平的新政策適合當年中國發展,亦有利於世界和平,有無美國的參與,也有很大機會能夠成功。如果美國選擇不參與中國的新政策,但中國又成功了,美國在亞洲便會被孤立,或會失去一些機會和責任,最終在中國崛起下,還是要決定放棄已沒甚作用的對抗政策。

如果美國拒絕參與,而鄧小平失敗了,那麽這場失敗也會成為持續中國對美國懷抱敵意重要的一部分,結果可能令長期受苦的中國人民再次陷入混亂之中;另一方麵,中國再次對世界及美國實行強硬的對抗政策。美國前總統卡特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正常化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有得來不易但相對穩定的和平,否則我們可能麵對比今天更嚴峻的危機。

當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過程,由時任總統尼克鬆啟動,但沒有完成;後由裏根和卡特接任,卡特在關係正常化完成過程中,未被認為有很大的功勞。他近期的文章強調,中美關係正常化後,兩國經濟融合,令兩國成為“世界繁榮的發動機”。而包括我在內,很多1972年便認識中國的人,或是現在熟悉中國的人也會認為,關係正常化為中國人民帶來經濟及社會福利上有巨大改善的機會。盡管,他們仍然在極為獨裁的體製下生活,無論在中國內外的人均想看到,中國除了在經濟和社會現代化方麵外,也有政治上的改善,但事實仍然打擊了他們的希望。

要評估40年前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性,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如其他政策一樣,不能夠預期它能確保未來的結果。未來一直在變,有不同的可能性。

中國現在果敢的外交政策,及針對其國內令人沮喪的打壓,未必是正常化下的必然結果。如果曆史把事件推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在1980年代,中共領導人傾向自由派及進步力量的胡耀邦和趙紫陽,能夠與其他領袖保持關係,可能可以更有技巧地應付支持民主的示威者;又如果,鄧小平在1989年6月4日,決定不用武力鎮壓大型示威;又如果,總理朱鎔基成功帶領中國加入世貿後,又成為一個在黨內擁有全權的開明領袖?

人民對習近平極度的權力壟斷愈來愈不滿,既傷害了中國,也對外國造成影響,或許如此,中國可能因此走向更自由化及多元化的方向。我在1968年撰寫了有關中國刑事司法的書籍,當時正是文革的高峰,我當時提出,毛澤東在他國家引發持續的悲劇,最終會啟發起一些回應,促進中國人民及世界有更好的日子,結果也是這樣。無論有沒有任期限製,習近平也不會永久執政,雖然世事無絕對,但中國國內及國際政治,包括中美關係,好可能會有很大的改善。

當習近平政權正向自由派國際秩序構成重大戰略挑戰,作為過渡期,美國對其他民主國家必須調整政策,但同時不能過度反應,造成不明智的風險,威脅到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成果和40年的進展,以及其國際關係。我們不應該“把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意旨不分良莠,好壞一起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