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親述決策史:鄧小平說了這樣一番話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上世紀80年代,全國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廣東深圳,都在開發開放的前沿。上海作為老工業基地,是國有經濟比較重的一個地方,同時也是國家的財政口袋,整個中央財政的1/4是由上海財政貢獻的,相當於改革開放的一個後衛。也因為此,整個80年代,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比較慢。

鄧小平在1990年這個關鍵的時候,推動了上海的浦東開發。老人家說過,深圳的開放是麵對著香港的,珠海的開放是麵對著澳門的,廈門的開放是麵對著台灣的,而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是麵對世界的。在老人家的心目中,浦東的開發開放,是一盤大棋中重要的一步棋。他甚至講過,浦東的開發開放晚了5年,如果要早一點起步更好。


1992年2月7日,鄧小平(前中)、楊尚昆(前右)考察上海楊浦大橋浦東工地。(新華社)

【上任的第一個任務:製定落實浦東開發十大政策的文件】

我於1986年至1990年在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當主任,對全國改革開放、上海經濟發展十分關注,有不少思考。1990年4月23日,我去參加了時任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黃菊召開的浦東開發領導小組會議。會上,我接受了上任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負責把中央關於浦東開發開放的十條政策形成具體的落實文件。

十條政策的全部內容十分簡單,就兩頁紙。另外一條,文件上沒寫,但中央內部口徑允許上海浦東新區搞證券交易所,進行資本市場的探索。

這十條政策,直白說就是:

一是15%企業所得稅、10年期兩免三減半;二是區內自用物資免進口關稅、增值稅;三是區內企業內銷替代進口,可補稅後銷售;四是外資搞基礎設施,所得稅五免五減半;五是外資可辦三產,對現行規定不許可的,經批準可辦商業、金融;六是外資可辦銀行及分行、財務公司;七是可辦保稅區,可從事轉口貿易、出口業務;八是區內中資企業也可減免所得稅;九是區內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50年至70年;十是新增財稅留給浦東新區。

這些,再加上允許辦證券交易所的政策,集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十條政策、五大特區的九條政策和特區都沒實施的五大政策(外資可以辦百貨超市,辦銀行、保險、財務公司,辦保稅區,辦證券交易所和擴大浦東新區五個審批權)於一體。

正是由於這些政策特點,當時有一天,朱鎔基同誌對我和同事們說了浦東新區命名的內涵:“新區新區,不叫特區,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區還特。”


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上海市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正式成立。(新華社)
 
接到任務後,我立即組織了兩個層次的起草工作,一個是全市近20個委辦局根據十條政策起草各自相關條文和實施意見,另一個是由各委辦派出得力骨幹參加市裏文件起草小組。那兩個月裏,五加二,白加黑,日夜奮戰,除了將80年代經濟技術開發區、特區的具體政策條款悉數收集、一網打盡,納入浦東新區政策外,更主要的是研究特區沒有幹過的五方麵事項。

所有這些事,現在看很常規,但在28年前,是十分複雜的事,中央有關部委、各兄弟省都沒幹過,也沒相關文件,可以說件件破天荒,件件都是燒腦的重大創新突破,隻能參照歐美各國的國際慣例,按WTO等國際組織的規則結合國內經濟的實際條件或移植或修改變通,形成相應的文件。

7月中旬,我們形成了10個文件,經浦東開發領導小組、市政府常務會、市委常委會和市人大常委會相繼審議通過。

7月下旬,由朱鎔基、黃菊同誌帶隊,我和有關人員隨行去了北京,向國務院匯報並於9月初得到批複。9月10日,在錦江小禮堂,召開了一個由上海市政府和國家各有關部委參加的浦東新區具體政策新聞發布會,會上共發布了9個文件,另有一個內資政策隻做不說沒對外公布。

這十條政策和落實政策的十份文件,我之所以仍記憶猶新,是因為在那個時代,這些政策可以說條條都代表了改革開放的內涵,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足,是各種政策文件中罕見的。

力度大,不是指給你多少錢,這裏邊一分錢也沒有,但如果能夠把政策落實到位,發揮市場經濟的曆史性的資源配置功能,發揮開發開放對國內外資本的吸引功能,那麽這十條政策的含金量是劃時代的。

相反,如果你沒有開放的頭腦,沒有改革的思維,沒有各種具體的國際業務知識和見識,隻會按照本本主義照本宣科式幹活的話,就無法把中央的政策變成具體的、有實踐意義的條款規則。

從這個意義上說,浦東新區十大政策的製定過程,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重大成果。



1978年左右的浦東陸家嘴一帶



浦東開發開放前的陸家嘴地區全景(1989年9月攝)

【發展麵臨的問題:首先是錢從哪兒來?】

1990年6月,朱鎔基同誌帶隊去香港、新加坡考察,走之前給我們布置任務,要求我們準備好浦東新區具體搞開發的方案。在黃菊同誌領導下,浦東開發辦的同誌們準備了陸家嘴、金橋、外高橋三個功能區先行開發的方案。朱鎔基同誌回來後,和黃菊同誌召集了昌基、沙林、我和佳能同誌開了個專題會。

朱鎔基同誌聽取了我們的匯報後說:同意三個開發區的先行開發方案。結合新加坡裕廊開發區經驗,三區起步的頭三年要有氣勢地啟動建設,至少需要各投入100億人民幣以上,長遠看要投入100億元美元以上,但市政府沒錢,我隻能給你們每個區3000萬元開辦費,實際開發的資金籌措,請你們浦東新區自行想辦法。回來後,黃菊同誌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我,由我牽頭,與有關同誌和部門商議拿出具體的籌資方案。

我用了一周時間,形成了一個三管齊下的找資本金方案。一是按照浦東新區允許搞土地批租的政策,在土地使用權轉讓中找錢;二是陸家嘴、金橋、外高橋三大開發區公司通過招商引資成立股份製開發公司找錢;三是利用浦東新區開辦證券交易所的政策,近水樓台先得月,讓三個企業上市融資。

三管齊下找到足夠的資本金,而有了資本金開發公司就可以從銀行貸款融資,進行征地動遷、基礎設施開發形成熟地後,再通過土地開發轉讓,形成三個公司100億元以上的滾動開發資金。

此方案一經批準,便開始緊鑼密鼓地推進。1990年7月下旬,宣布了金橋、外高橋、陸家嘴三大公司領導班子,開始公司籌備工作,9月成立了三大公司,而後開始了三管齊下找資本金的工作。

除此之外,浦東開發整個麵上也采用了多渠道籌資開發的辦法,用足用好浦東開發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土地批租、證券市場和金融融資。到2000年,浦東開發的第一個10年,通過土地批租、股票市場、外資、內資及金融機構融資貸款籌集了至少5000億元以上的開發資金。

【外高橋保稅區:我國第一個保稅區,也是保稅區的成功典型】

當時的中國沒有保稅區,中國第一個保稅區出現在上海——浦東外高橋保稅區,後來輻射到深圳等五大特區和沿海地區。到2005年,全國一共形成了13個保稅區和15個保稅港區,到2017年國務院共批準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138個,主要有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和跨境工業園區等六種類型。

外高橋保稅區一經設立,就是開放度最高、自由貿易的功能性最強的保稅區。當時,國務院確定外交橋保稅區內:一是實行免關稅、免許可證;二是允許外商貿易機構從事轉口貿易;三是可為區內外商投資企業代理本企業生產用原材料、零配件進口和產品出口業務;四是區內企業外匯全額留成;五是各國貨幣流通;六是設立生產資料交易中心;七是對保稅區內的主要經營管理人員可辦理多次出入境護照,提供出入境方便。

有了這些政策,來到上海的國內外貿易公司幾乎雲集外高橋保稅區。到2017年,外高橋保稅區外貿規模穩居全國保稅區首位,全年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66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3%,占全國13家保稅區進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54.8%,占全國全部138個海關特殊監管區進出口總額的25%,占整個上海2017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5%。除了進出口額,保稅區的增加值、稅收等經濟指標幾乎是全國其他12個保稅區的總和。



這是上海浦東自由貿易試驗區(2013年9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陳飛攝
 
【規劃先行:一流的城市規劃和高起點的產業規劃】

1991年2月18日,大年初四,朱鎔基同誌向鄧小平同誌匯報浦東新區發展規劃的宗旨是:金融先行、貿易興市、基礎鋪路、東西聯動,得到了小平同誌的充分肯定。

浦東的城市規劃靈魂是東西聯動。浦東浦西市政基礎設施一體化、城市規劃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從而實現浦東浦西資源優化配置,浦西大都市的人才資源、經濟基礎支撐浦東開發,浦東的開發開放政策引領帶動上海成為國際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經濟中心。



1991年12月1日黃浦江上的第二座大橋南浦大橋通車

為了實現東西聯動發展戰略,浦東開發在起步建設時就規劃了在黃浦江上建楊浦、南浦、盧浦、徐浦、閔浦五座跨江大橋和外環、翔殷路、軍工路、大連路、新建路、延安東路、人民路、複興東路、西藏南路、打浦路等十條跨江隧道,並規劃了將浦東浦西包容在內使之一體化發展的內環線、二環線、中環線以及後來確立的三環線。

這就使得黃浦江兩岸東西對應、珠聯璧合、相映成輝:外灘對應陸家嘴地區成為上海的金融中心區,內環東西兩地作為上海的商業商務中心城區,內環到外環之間的東西區域是上海大型居住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所在地。

總之,浦東、浦西東西兩地基本對稱,這就為浦東浦西聯動發展奠定了上海大都市的基礎形態。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開發是浦東新區城市開發的起點。它的地理位置顯赫,在上海外灘的對麵,功能定位與浦西外灘並立為金融貿易集聚區、中央商務區。它的規劃必須是一流的,決不能馬虎,為此,早在1991年,由朱鎔基同誌提議,對陸家嘴地區開展國際規劃設計招標,由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和我國五個世界著名的設計事務所參加了設計,到1992年10月,形成了五個方案,而後由我牽頭成立了聯合深化小組,將這五個成果揚長避短,綜合成一個方案。

聯合深化小組的深化工作經過5變3、3變1的過程。記得有一天聯合深化小組的幾個人坐在地上看著五個模型,當時的五個模型的最高樓層隻有40—50層。我說紐約、芝加哥各有三幢100層左右的超高層,上海作為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有必要搞三幢超高層。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認同,我們拿了三個筷子,在模型上比劃擺放,選擇確定了合理的位置,形成了現在陸家嘴金融區三幢超高層的模型雛形。


在這期間,黃菊同誌親自聽取了方案匯報,指出了方案進一步優化的三個結合原則,按此原則,我們最終綜合形成了陸家嘴金融商貿區的形態規劃方案。

考慮到這個規劃要15到20年才會最終建成,會經曆多屆政府,為保證一張藍圖幹到底,後來人不能隨意變更,此規劃方案報經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常委會征求意見並根據審議意見作了相應修改後,報市政府常務會、市委常委會通過後,最後於1993年12月28日由市政府批複,成為陸家嘴地區20多年來一直遵循的城市規劃法定的方案。


1995年4月,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



1999年的浦東陸家嘴



2009年的陸家嘴



鳥瞰如今的浦東陸家嘴

【發揮金融作用:建設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

鄧小平同誌在聽取朱鎔基同誌關於浦東新區“金融先行、貿易興市、基礎鋪路、東西聯動”的規劃宗旨匯報時,老人家即興講了一段振聾發聵的話:

“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後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麵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這個要好多年以後,但是現在就要做起。”

當時,我有幸在旁邊聆聽,受到極大震撼,覺得這段話是世界級的、非常深刻的至理名言,於是就記了下來。

按照小平同誌的理論,中國的金融在世界真正有地位,就是中國的人民幣能在世界上自由兌換的時候,這是金融強國實現的標誌。要知道,1990年、1991年中國的貨幣根本連貿易項下都沒有自由兌換,一切都是管製的。在那個時刻,老人家能夠非常深邃地、高瞻遠矚地講了今後貨幣要自由兌換,是多麽的有睿智、有前瞻性!小平同誌說了這個話以後5年,到1996年中國人民幣在貿易項下實現了自由兌換。

現在又過去了20多年,中國人民幣逐漸國際化,跨境人民幣的交易量越來越大,結算量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國家把中國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也有一些國家把我們的貨幣作為儲備貨幣之一,2015年,人民幣加入了SDR。

再過二三十年,當有一天人民幣在資本項下也能夠自由兌換的時候,當有一天人民幣不僅成為貿易清算、結算貨幣,而且成為資本項下自由兌換的貨幣,成為各個國家的儲備貨幣,成為世界各國貨幣中的一種錨貨幣的時候,小平老人家的目標就實現了。

老人家說,這件事要很長時間。我相信十九大報告提出的2050年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時候,這個貨幣目標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