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判:中國的“3個不可能” 貿易戰最終會打回原點?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隨著“習特會”的結束,中美貿易戰的又一輪談判即將開始。從2019年1月1日起還有90天的時間,中美是將繼續對抗,還是將各自聲稱取得談判“勝利”,然後鳴金收兵呢?

看清中美貿易戰,及其談判結果,人們可能需要了解這些最基本的中國經濟常識。作為中國經濟已經形成的宏觀趨勢,貿易戰“不可能”讓其發生轉變。

第一個“不可能”:中國不可能繼續隱藏實力,繼續“韜光養晦”

第二個“不可能”:中國不可能全麵實施金融開放,尤其是資本項目下的全麵開放

第三個“不可能”:中國不可能停止產業趕超與技術創新的國家戰略

隻要有這三個“不可能”的存在,中美貿易戰打來打去,最終就隻能回到最開始的“原點”。
 



中國如果繼續實施“韜光養晦”策略,已經顯得有些自欺欺人(圖源:VCG)

第一個“不可能”繼續隱藏實力“韜光養晦”

第一個“不可能”就是,中國不可能繼續隱藏實力“韜光養晦”,就如同一頭大象不可能隱藏在草叢後麵一樣。

中國經濟從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領導人提出“韜光養晦”策略以來,已經增長了近52倍。中國GDP從1989年的約合0.46萬億美元已經增加到了2017年的約13萬億美元。中國GDP總量從1989年不足美國的8.4%,不足日本的15.7%,已經增長到了美國的67%,是日本經濟總量的3倍,是德國的3.6倍。與此同時,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也已占到了全球的12.8%,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無論中國的政治、經濟依然存在什麽問題,中國在經濟上已經從一隻人畜無害的小白兔成長為一頭大象。如果說一隻兔子可以要藏在草叢中躲避危險,一隻羚羊也可以壓低姿態,沒入深草,而一頭成年的大象怎麽隱藏自己呢?

繼續實施“韜光養晦”,這並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如果說1989年中國采取“韜光養晦”策略是正確的,2000年中國采取“韜光養晦”策略還有人相信,那麽,2018年的中國再通過“示敵以弱”、以退為進、躲避矛盾等等策略,避免與美國在經濟上正麵相遇,繼續實施“韜光養晦”策略,那就顯得有些自欺欺人了。

中國不可能避免與美國的正麵交鋒。美國人也不可能再被中國的“迂回”策略所蒙蔽。無論是2018年,還是2019年,或者未來,中美發生貿易摩擦和利益衝突已經不可避免。

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初,中國政府表現出的強硬態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並不是中國政府有意和美國發生正麵對抗,而是中國領導層十分清楚,如果美國真要發動貿易戰,中國根本就躲避不開。與其躲躲閃閃,不如直接亮明立場,以戰止戰。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作為世界經濟頭號強國,通過對全球的巨額貿易逆差,向全球輸出美元,進而維持美元作為世界主要的貿易結算貨幣地位。這原本就是美國經濟近60年來得以高度繁榮的基礎。

然而,特朗普現在一方麵依然要維持美元的霸權地位,另一方麵又不願意背負巨額的貿易逆差,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願望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本質上說,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戰的意圖就不是為了解決貿易問題,而是為了遏製中國的發展,進而敲詐錢財。

麵對美國的故意“訛詐”,中國躲無可躲,藏無可藏,隻能直麵應對。因此,中國對美國的談判條件無論是選擇妥協,還是選擇對抗,其實都沒有太多的本質區別。即使這次貿易談判中美能夠達成妥協,那麽,下次中美貿易衝突也並不遙遠。中國的妥協最多隻是時間上,為自己贏得幾個月,或者是一兩年的喘息,有利於錯開危機,以利於下次繼續“開戰”。但是對這種拖延戰術,特亮普也並非“不夠聰明”。

中美雙方其實都心知肚明,除了第一個“不可能”之外,中美談判中,中國還有“兩個不可能”進行的妥協。

 

第二個“不可能” 全麵實施金融開放

第二個“不可能”就是,中國不可能向之前那樣狂熱的追求引進外資,不可能全麵實施金融開放,尤其是資本項目下的全麵開放。中國經濟目前本身就處在資本過剩的時期。中國不可能繼續推進經濟的金融化的改革。在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宗旨指導下,所謂的“金融開放”已經失去了“資本開放”的實質,而所謂的“金融服務業開放”隻不過是在緣木求魚。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於外資就有著近於狂熱的追求。中國政府不僅實施了差異化的稅收、土地政策來吸引外資,而且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後,開始逐步進行金融改革。金融開放,作為國際資本進入中國的捷徑,以及中國經濟最終融入全球資本體係的證明,已經成為了某些人心裏中國對外開放的終極目標。

在2005年時,中國的一眾經濟學者甚至就已經開始設想,通過建立上海自貿區實現金融開放,進而實現資本項下的“美元——人民幣”自由兌換。甚至計劃,以上海為渠道直接引入美元資本,在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實施“美元——人民幣”的雙幣流通,進而促進中國內地的金融開放。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2007年末美國經濟首先爆發了金融危機。整個中國的金融開放進程被打斷。此後,迫於經濟下行壓力,2009年中國也開始實施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

那一時期,美國在想方設法的回流美元,挽救美國的大銀行、大企業,並且推出了“新凱恩斯主義”的再產業化戰略。而中國也重新認識到中國國有企業的重要性,以及經濟金融化的危害。

整個國際形勢一夜間“左轉”。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跌下神壇。中美兩國在國家戰略的大方向上開始從優勢互補、資本合作的主題,雙雙轉變為兩個“新凱恩斯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

中國的廣義貨幣(M2)增長從2008年後便以“火箭”的速度攀升,從2001年的1.3萬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6.1萬億元,8年增長了近5倍。2015年中國的M2與GDP的比值首次超過了200%。

中國經濟首次陷入了資本嚴重過剩的局麵。實體產業萎靡不振,大量資金在金融係統內空轉,經濟的金融化傾向越發嚴重。為此,中國政府不得不在2017年末開始實施嚴厲的金融“去杠杆”政策,並提出“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改革方向。

隨著資本過剩時代的到來,隨著全世界對於經濟金融化的反思,中國經濟已經用20年的時間度過了對資本狂熱追求的“青春期”。

在這種情況下,金融開放、引進外資,對中共來講已經失去了之前的動力,相反,中共提出的“金融開放”更希望的是推動人民幣實現國際化。中美表麵上都在提“金融開放”,似乎存在某種共識,但是實際上卻是兩個相反的訴求。

在中國沒有解決好自身的資本過剩和經濟金融化隱患之前,中國基本不可能實施資本項目下的金融開放。

與此同時,在失去了資本項目下的“美元——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和自由進出之後,此次中美貿易談判中,關於金融服務業開放的議題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美國的投資銀行家來到中國開設銀行、保險公司,以及信托公司,難道是為了將自己的資金納入中國央行的監管嗎?難道是為了在中國吸收人民幣存款,然後與中國的同行展開競爭,幫助中國的金融機構提升工作效率嗎?

顯然不是,美國的投資銀行家是希望將外資銀行作為管道,在不受中國政府監管的情況下,將美元注入中國市場,然後通過推高中國資產價格,再利用美元與人民幣的自由兌換與流動,最終實現超額利潤,順便通過股權、債權控製一下中國的優質產業。

然而,按照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金融監管新政”,別說是美元資本,就是中國的本土資本,如果依然希望推進中國經濟的金融化,也肯定將被列為重點打擊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中國提出金融開放的談判條件,實際上是在要求習近平改變執政以來的戰略布局,甚至是逼迫習近平下放經濟權力。這顯然是習不可能進行的妥協。

中共的領導層其實已經覺醒,除了“不可能”進行全麵的金融開放之外,中美談判中,中國還有“兩個不可能”進行的妥協。
 

敬請關注《中美談判:中國的“三個不可能”》係列後續文章:

第三個“不可能”之: 孟晚舟被扣背後 中國必須承受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