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載怨氣難平 中選後國會成對中國的最大火藥桶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中期選舉後,特朗普要想和中國改善關係並達成一些協議,必然會受到國會更多的製衡(圖源:VCG)

美國2018年中期選舉11月6日晚落幕,結果符合選前民調。共和黨輕鬆保住參議院,並擴大多數黨優勢;民主黨利用女性選票優勢和郊區投票率,重新奪得眾議院控製權。這次選舉再次凸顯出了一個更加分化的國會,兩黨黨內極化走勢更加明顯。一個更加分化的國會和更加極化的兩黨,必然會成為刺激中美關係發展的最大火藥桶。

民主黨奪回眾議院、佩洛西(Nancy Pelosi)擔任議長後,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未來兩年執政之路必將布滿荊棘。無論眾議院是否啟動彈劾,彈劾是否成功(共和黨控製參議院的情況下成功率較低),圍繞通俄門調查、特朗普納稅記錄和特朗普連任競選將是白宮繞不開的話題。

無論國會兩黨席位如何變化,國會外交上對特朗普的製衡一直存在。民主黨贏得眾議院後,隻會加大製衡。在外交關係層麵,特朗普目前已經放棄了共和黨傳統意義上主張的鷹派外交和自由貿易路線。特朗普11月7日淩晨發布推文,稱自己收到了很多人的祝賀,包括一些外國領導人的祝賀。自己接下來將致力於談判達成貿易協議。如果特朗普在中期選舉後繼續改善和俄羅斯、朝鮮的關係,緩解和中國的貿易戰並改善對華關係,國會勢必會站出來發揮製衡的作用,製造一些雜音。

針對中國,美國兩黨對華貿易立場空前一致。特朗普中選前打中國牌,國會默許不發聲,也說明相關對中國的指控在美國很有“市場”。除了在中國貿易投資領域強化安全審查外,美國國會還有可能借網絡安全、台灣、甚至新疆議題大做文章。這些勢頭近來都已經體現。而且,此次中選後,特朗普便進入2020年連任競選的狀態,為了穩住選民基本盤,最大限度將自己施政效益最大化,不排除特朗普再次協同國會,打一次“中國牌”。

而且,從今年中美貿易戰的打法、輿論來看,美國國內有一大批為此次貿易戰擂鼓助陣的強硬勢力,一部分來自白宮,就是白宮內部推動對華貿易戰的鷹派。另一部分就來自國會。特朗普有的時候會選擇和國會合作,擺出國內一致對外的印象;特朗普覺得外交上比較棘手的問題,都會丟給國會,讓國會出台更強硬的對華舉措,比如針對中國投資的國安審查。這樣做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背鍋”的可能,避免外交上為中美關係帶來麻煩。

但這種操作背後不可忽視的一種政治力量,就是國會施壓、配合白宮打貿易戰的手法,其實也體現了幾十年來國會當中對中國一直存在的“怨憤”和“怒火”。隻是特朗普上台,這股怒火在此時迸發出來並被特朗普利用,或者國會借特朗普之手表達自己在中美關係中的不滿,倒逼政府采取對華強硬舉措。

美國國會對中國的怨氣積累,並非一朝一夕,而是幾十年來積累的結果。背後其實映襯了美國精英對中國持續崛起的束手無策。中美實力差距逐步縮小、全球話語權之愈加激烈給美國精英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和恐懼感。而美國兩黨陷入黨爭且不能自拔的極化走向,也讓美國在對外戰略布局方麵錯失良機。
 
如果特朗普繼續對華強硬,國會也會繼續擂鼓助威,做最好的“幫凶”。即便特朗普11月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會麵,改善對華關係,國會也不會“善罷甘休”。畢竟美國國會自冷戰以來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化歧視或誤判也一直存在。這在短期內也不會發生改變。

而且,特朗普未來兩年麵臨不小的執政阻力,為了緩解執政壓力、轉移視線,還有可能把問題轉嫁於中國。或者為2020年大選積累選民支持,國會兩黨在今後的政治鬥爭中,依然有可能誇大外部威脅,將中國當做最大的犧牲品或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