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開通:大灣區發展下香港麵對的危與機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占中專題”專題頁麵



連接中國珠海、香港與澳門的港珠澳大橋周二(23日)舉行開通儀式,將在翌日正式通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儀式,他除了宣布大橋啟用外,並沒有發表講話。

主管港澳事務的副總理韓正、副總理劉鶴及粵港澳官員也有出席,但民主派議員並未獲邀出席開通儀式。

官方強調,這大橋有助促進粵港澳融合,並為大灣區發展奠定基礎,來往珠海到香港的時間從過往需要3小時,縮短至30分鍾。

但香港觀察人士把這耗資約200億美元的項目,稱為“大白象工程”,他們認為這種“硬融合”是大陸進一步削弱香港“高度自治”及自由的一步。

開通儀式

開通儀式早上9時在珠海舉行。

“我宣布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是習近平在開通儀式上說的唯一一句話,在儀式上致辭的主要是粵港澳三地官員以及副總理韓正。



韓正在致辭中,沒有特別提到“改革開放40周年”,他表示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大橋是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工程,有利三地人員交流及發展,他說要把大橋打造成粵港澳三地的“民生橋”,成為中國橋梁走出去的“亮麗名片”,成為中國由“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重要標誌。

他特別提到,希望粵港澳三地能夠按照安全要求,便利通行人員的通關,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和縮短通關時間,並把在工程中掌握的關鍵技術和獲得的寶貴經驗,變成行業的標準與規範,貢獻一帶一路發展。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辭時說,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香港在改革開放中“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她說,香港一年內開通三大跨境基建,包括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及明年年初即將開通的蓮塘口岸,縮短了出行時間、拉近兩地距離,逐步形成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

她說,大橋開通後,令大嶼山成為通往世界及大灣區的雙門戶,因此政府亦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為香港締造更美好未來。

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大橋有政治及經濟意義,政治上,實踐了“一國兩製”,三地透過“共同協商”,在技術及製度上得到突破,經濟上,三地首次實現“陸路無障礙”,可以更好融入大灣區發展。



爭議聲音

BBC中文早前盤點了大橋在香港引發的五大爭議,大橋主橋、人工島及各地連接部分等整個項目耗資三地超過200億美元,香港投資了1200億港元。大橋原定2016年押後兩年通車,建造期間造成18名工人死亡、幾百人受傷,亦帶來了環保問題。

由於要通過大橋需要申請跨境牌照,過橋汽車數量有一定的限製,令外界擔心大橋使用量偏低,但運輸物流及旅遊業普遍歡迎大橋落成。

但官方認為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基建,可以為區內帶來十萬億人民幣的經濟收益,香港建製派人士認為,如果不依靠大陸,加強與大陸連係,香港將會“被邊緣化”。

法新社采訪了一些珠海居民,居民支持港珠澳大橋建設,認為便利當地區民和促進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人專程帶小孩去看大橋,讚揚這是“偉大”的建築。

不過,大橋以至大灣區建設在一些香港觀察人士眼中,並不是好事。在臉書上,有香港網民批評,大橋花了香港納稅人的錢,但最終最受惠的隻限於一小撮人。



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認為,廣東省內已準備更多基建去配合大灣區發展,例如即將落成的深中通道等,這些交通網絡可能更方便當地人,但她質疑,香港人本身未必會常用這些通道,而這些交通網絡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可能被高估。

“一小時生活圈其實有很多選擇,”她對BBC中文說,“如果刻意去用一些硬連結,其實是沒有用,不如大家反觀一下香港經濟發展、科技上的領域,發展得好,連結會更具體,才不會怕被邊緣化。”

雖然三地政府稱大橋基建是“共同協商”,但觀察人士指出,這條大橋建設過程中,也顯示到粵港澳三地處於不平等的狀態,港澳政府在工程問題上處於“被動”狀態。

在中國官方早前宣布周二舉行開幕儀式時,香港民主派的議員及一些交通公司也投訴,對此毫不知情,連港澳政府也需花時去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