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宏偉事件”發酵 中共宣傳落後世界一個時代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沉舟側畔千帆過”,延安時期至今七十多年,中共建黨至今也近百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共宣傳係統的角色定位還還在延安時期的小板凳上,又怎麽怪它的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兼任國際刑警組織主席的中國公安部副部長孟宏偉的“失蹤”事件,以及其妻子罕見的海外喊冤,不僅讓中共的公關政治短板再一次尷尬曝光,也讓中共宣傳係統精心安排的兩檔國慶節目沒有得到預期中的關注與反響。

2018年中國國慶節期間,《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和《新時代學習大會》兩檔電視節目,一北一南,分別在中國最大的電視台央視和最受內地青年歡迎的湖南衛視開始播放。這顯然是中共對其總書記——習近平執政理念宣傳在渠道與方式上的一次調整——嚐試讓中南海的政治話語走進民眾的普通生活。

作為一黨製國家的執政黨,帶著西方政治視角下“原罪”標簽的中共,經常受到批評不足為奇。但是一直以來,從外宣到內宣,從精神文明指導到電視節目,從官方媒體到網絡自媒體,外界對中共批評的落腳點似乎更多地落到宣傳係統上:思維陳舊、手段落後、反應遲鈍、作風官僚……為什麽中共宣傳係統總是挨批,問題出在哪裏?這是一個值得再一次探討的話題。

最根本的問題:為誰服務?

拋開各種官樣說明,從延安時期就負責“宣傳鼓動”的中宣係統,其定位不外乎兩條:一是負責對外宣傳充當“黨”的喉舌,二是負責向下管控民間控製輿論的“嘴巴”。前者離不開統戰(統一戰線,即聯合不同政治團體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同一政治目的而共同奮鬥即)的色彩,後者脫不了維穩的思維。不過條條大路通羅馬——最終都是“為黨服務”。

 



中南海新華門內影壁上“為人民服務”五個字,為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所書寫(圖源:AFP)

作為中共權力機構中的一環,宣傳係統中的各執法機構以及歸口於宣傳係統的“黨媒”,“為黨服務”無可厚非。但是在“黨管一切,黨媒姓黨”的自我認知下,中共的宣傳部門似乎把中南海新華門影壁上的“為人民服務”拋之腦後。

“為人民服務”,是由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於1944年9月8日所提出的一個口號,意指“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為”,被當作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特征和規範之一,也被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和中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法定義務。所以,對於中宣係統來說,“姓黨”是本色,但是“為人民服務”也是不可忘卻的宗旨,它也是習近平在中共建黨95周年大會上所說的“不忘初心”。

說道這裏,不由聯想到中國神話故事中的灶君。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灶君是神,所以也被叫做“灶神爺”,他被玉皇大帝派到凡間監視百姓——“傳遞民意、上傳下達”。這和中宣係統的職責很相近。但是和飽受批評的中宣係統不同,灶君是最受中國老百姓愛戴的神。為什麽?因為他在百姓的眼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起碼表麵看起來是這樣。

而中宣係統顯然連這個“表麵看起來”都沒有做到。長期以來,中宣係統的一切宣傳和管控的目標都是對“黨”負責就好——雖然很多行為往往對整個的“黨”並不好。具體到個體官員與事件,就表現為一切唯上,一切唯政治正確:宣傳“黨”政策時候的“偉光正”與“假大空”以及與對敏感輿論的“一封了之”就是因此而來。至於民眾的評價和不滿,有什麽理由太過在乎?

角色停滯 如何與時俱進?

外界在批評中共宣傳係統手段老舊不能“與時俱進”的時候,有不少的宣傳口官員們也在抱怨什麽到底要如何“與時俱進”。“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對於中共宣傳係統來說,發展進步的參照是什麽?

中國境外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很多政黨、社團有類似中共的黨宣傳機構,但其不具備國家權力。中宣這種黨政合一的機構,其核心部門中宣部甚至在英文中找不到一個符合其自身定位的嚴謹譯法。“中共中央宣傳部”比較早的譯法是“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CCCPC”。因為“propagandistic”在英文中帶有“灌輸、洗腦”等貶義,所以西方民主國家的政府中不允許成立此類機構。也因此,中宣部後來也將自己的英文名改譯成了“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CCCPC”。

 

目前朝鮮,越南,古巴仍有和中國有類似的黨、政合一的宣傳機構,但是對於身為世界上最大社會主義家國的執政黨、要實現“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共來說,宣傳係統怎麽走在橫向上仍然無案可循。

那麽再從曆史縱向尋找。中共宣傳係統成立伊始是模仿蘇共中央的宣傳鼓動部。延安時期的《中央宣傳部關於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提綱》曾指出“一切理論、主張、教育、文化、文藝等等均屬於宣傳鼓動活動的範圍”。這種思維和做法,曾為中共成功爭取民意和各方支持。

但是從中共建黨到延安時期再到今天,中共已經由革命黨變成執政黨,曾經的榜樣蘇聯政權亦不複存在。雖然“鼓動”二字已經從官方機構名稱中消失,但是中宣革命年代“宣傳鼓動”角色定位卻一直沒有實質調整。加之真正市場化媒體一直沒有機會在中國出現並發展成熟,造就了中宣係統在一黨“象牙塔”中,缺乏批評、沒有競爭,縱向找不到曆史參考,橫向無法與同類比較,成了被各方嫌棄的落後者。

“沉舟側畔千帆過”。延安時期至今七十多年,中共建黨至今也近百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宣的屁股卻還被安排坐在延安時期的小板凳上,又怎麽怪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左支右拙 火山口上的交椅怎麽坐

除了革命年代,中共建政後,曆屆中宣係統的官員,似乎沒有誰成功獲得朝野的交口稱讚。左手黨權力、右手政權力,對上要服務中共中央、對下要麵對普通百姓的中共宣傳係統。從廣播台放什麽歌、電視劇中演員衣服的衣服怎麽露、到高校教材怎麽編、教師上課怎麽講……似乎什麽都要管,又什麽都管不好。既然做不到“八麵玲瓏”,那結果就隻能處處被抱怨。

有個雖然官方未證實但是廣為流傳的故事:中共前書記江澤民2000年8月在北戴河接受美國記者華萊士采訪時,曾經說過一句“我們宣傳部門的那些人也很蠢。”今年北戴河期間,也有傳聞稱中共高層批評宣傳係統帶偏輿論。可見,不僅是普通民眾有不少牢騷,中共高層對宣傳係統也有很多不滿。

在中共政壇,中宣部長一職被官員們戲稱為“火山口上的交椅”。1985年6月,從貴州省委辦公廳副秘書長調任中共中央政改研究室秘書長的陳群林,在知道當時的貴州省委書記朱厚澤將調任中宣部長時,曾私下對其調侃,“完了,你要上刀山了。”

作為連接“黨”和民眾的重要通道,中宣如何運作,說起來容做起來難——一以近幾十年中國社會狀態為例: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群體性事件頻發,底層抗爭在規模、頻率和激烈程度上迅速發展;知識層在政治態度和思想取向上也更加激進,左派要求社會公平,徹底走回毛時代,右派極端者也要求社會民主,進行徹底而激進的政治變革。這些觀點在部分官民對抗等重大議題上激烈對撞、沸反盈天。

作為負責中共意識形態的權力機構,宣傳係統如果表現“老左”要被批評缺乏改革精神,表現“太右”一樣有“缺乏黨性”的指責。不分左右,超越左右?對極左和極右言論都采取控製措施的後果是左右都不滿意。

橫向的左支右拙,上下的兩頭不滿。如何兼顧上綱上線的黨性和需要溫和色彩的人民性?對於中共的宣傳部門來說,這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