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大會變奇葩大會 世界級會議首在中國召開被玩壞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北京時間8月13日至8月20日第二十四屆哲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這個每五年召開一次的會議,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哲學學術會議,由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和其中一個成員單位共同舉辦。自118年前創辦以來,是曆史上首次在中國舉辦。而本次會議也被賦予了新的“色彩”,被一些業內人士戲稱為“奇葩大會”。

縱觀曆來這樣的高規格國際會議,多以高專業度、多學術黑話而與大眾隔絕,但這次主題為“學以成人”的世哲會,為何會遭到像微博、豆瓣、微信朋友圈等互聯網平台的圍觀並引發吐槽?

本屆哲學大會的主題為“學以成人”,圍觀這次微博、豆瓣、朋友圈裏展現的世哲會,被形象地稱為如同進入一場槽點橫生的“奇葩大會”。而這些吐槽,大多圍繞著所謂民間哲學家或曰“民哲”。

現舉例如下。一些與會者曬出文件,諸如《第二十四屆哲學大會中華哲學家對人類完成驚天貢獻:完成”先有雞先有蛋“世界難題的解答》,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道困擾了人類社會幾千年的謎題,讓這位宣大師一眼看破;與會哲學家穿著背後印有”太玄圖“的襯衫、兼論彩虹太極圖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大的文明突破和恰當的文化支撐……

 



在本次世界哲學大會上有民間哲學人士利用太極圖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圖源:VCG)

這些畫風清奇的哲學家,被統稱為“民間哲學家”,簡稱“民哲”。這次的世界哲學大會為了擴大參與者,也邀請了上述一些“民哲”人士到現場。不過,總體來講,“民哲”這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整個大會的基調還是嚴肅的。中國大陸官方媒體《新京報》也提到探訪現場時發現,學院派顯然是絕對的主流,民哲無疑屬於少數群體——他們的在場被社交媒體放大了。

而針對這些清奇的畫風也從社會層麵進行了分析。《新京報書評周刊》的評論文章指出,處在鄙視鏈末端的民間哲學家隱匿在他們博客、貼吧與論壇的小共同體之中,而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外人看來不足為道——除非是作為嘲諷和獵奇的對象。民間哲學為何被如此群嘲,甚至鄙視?這一偏見又是從何而起?民哲本身固然有忽視哲學史、偏執而封閉的種種問題,而在哲學上下求索的路上,不應隻看到民哲的問題,更應看到這些問題背後不易察覺的傲慢與文化資本的壁壘,隻有穿透這些傲慢與壁壘,才有可能想象一種新的“大眾哲學”。

的確,在公眾印象中,民哲是一群偏執狂熱而專業學養欠缺的哲學愛好者。伴隨哲學界專業和非專業的明確分化與對立,哲學也逐漸成了少數學者的事情,收窄為一小撮學院精英的對話與交流。這也就意味著,“哲學退回到學院”的問題依然是今天必須要麵對的話題,在這一語境下,內行人的學術知識生產,往往不再麵向普通大眾去對話。

當哲學成為一門學科的專業化、係統化的學問,“民間”與“學院”哲學共同體的分裂就在所難免。加之“民哲”自身缺乏係統和嚴謹等弊端,被詬病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民哲”本身也體現出矛盾性的要素:一方麵對知識向往,另一方麵對前人的遺產和成就的不屑。在缺乏正當性的前提下,它的位階並沒有隨著社會發展而獲得提高。

具體到這次哲學大會,吸納“民哲”的參與,其實是收費的,加之“雞生蛋蛋生雞”和“太玄圖”之類的議題,容易令人想到打著傳統文化的幌子來“弘揚國學”。一些自稱傳統文化傳播者的人士,確實曾用利益收買著名高校,以著名高校的名義行騙,甚至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曾多次為江湖騙子站台,這種行徑這些年來並不鮮見。

客觀地講,保持這種警惕是必要的。而參與本次哲學大會的“民哲”們,存在他們固有的階級屬性的精神困境,然而斷然以揶揄的態度進行否定也並不可取。哲學本身是開放的,在用懷疑的精神不斷重新認識著這個世界,也需要不斷吸收新的元素。在哲學的範疇,跳出鄙視鏈條來公正地看待“民哲”現象,定位好自身與社會、與世界的關係,用整體的眼光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