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1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穿補丁襪子住出租屋 這老人捐10億家產給300學校(圖)

穿補丁襪子住出租屋 這老人捐10億家產給300學校

文章來源: 環球人物 於 2018-07-11 10:57:4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166所中學、90餘所大學、40多所小學、約20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



有這樣一位老者,把自己總資產的80%都用於慈善事業,在中國捐獻了300多所學校,他就是田家炳。

昨天,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了《田家炳博士訃告》,這位備受尊敬的“中國百校之父”於10日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田家炳就以捐辦公益為業。1982年,他捐出價值10多億元的4棟工業大廈,成立純公益性質的“田家炳基金會”,並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於公益;1984年,他又將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經營,自己成為職業慈善家。

迄今為止,田家炳已累計捐資10億多港元用於中國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達90%,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百校之父”。

1919年,田家炳出生在廣東大埔縣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雖以經商為業,創辦“廣泰興”商號經營磚瓦窯生意,卻極其重視孩子的文化修養。母親雖是晚年得子,對田家炳寵愛有加,卻不溺愛,不時以古代聖賢忠孝節義的故事勉勵他。

“那時我家鄉窮人多,父親總是體恤他們,關心他們的溫飽。牢記‘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古訓,讓大眾都生活得好。”父親的言傳身教,田家炳從小銘記,不敢忘本。他也自然而然養成了勤儉誠樸、克己待人的品質。母親教授的穩重行事、為人處世之道,則奠定了他一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4歲那年,田家炳進入中學讀書。他牢記父親“寧可實而不華,切忌華而不實”的教誨,勤勉好學,深為老師稱道。誰知父親在兩年後突然離世,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田家炳看著日漸蒼老的母親,隻好忍痛輟學,接手家裏的磚窯生意。

好在老主顧們念及他小小年紀就撐起家業,時常在生意上照顧他。而田家炳也不負眾望,把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

上世紀30年代,廣州正處於風雨飄搖之時,經濟疲軟,田家的生意很難有更大發展。經過深思熟慮,田家炳決定去外麵的世界闖闖。

幾經輾轉,田家炳到了越南。當時已有不少大埔人在越南開陶瓷廠,但當地沒有好的原料,於是,他便想可以將老家的瓷土運往越南,一來可以讓越南的工廠有好的原料,降低了成本;二來又能擴大家鄉瓷土產業,幫助更多人就業。

就這樣,田家炳成立了“泰安隆瓷土公司”,專門供應大埔的瓷土。那一年,他18歲。

田家瓷土價格低廉,品質又有保證,不僅受到大埔同鄉的喜愛,還引來不少越南本地老板們的購買。沒多久,泰安隆就占領了越南60%的瓷土市場,田家炳也成為越南當地最大的瓷土供應商。

田家炳的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隻好放下越南的生意遠赴南洋,到印度尼西亞尋求家人幫助。沒想到,這裏也在幾年後被日軍占領。田家所在的地區被日軍劃為軍事地區,不準外僑居住,並限令外僑一月內遷出,不許帶走任何財產。

家園和財產被霸占,曾經坐擁百萬資產,卻在一瞬間變得一無所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小的打擊。可田家炳沒有因此被打倒,他說:“我身上流淌著客家人的血,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客家精神是我生命的內動力!”

身無分文的田家炳被同鄉拉去管理五金廠。他一邊做著工廠的管理人員,一邊尋找機會。

1945年,隨著日本宣布投降,戰爭結束。田家炳覺得,戰亂之後百廢待興,是創業的好機會。橡膠製成的日用品將成為暢銷品,而印尼盛產橡膠,不如開一家橡膠廠。於是,第二年,他就成立了“超倫樹膠廠”,幾年後又成立了“南洋樹膠有限公司”。

此時,田家炳已是印尼有名的華人青年實業家,可他並不滿足於現狀。經過摸索,他發現聚氯乙烯,也就是PVC,是個不錯的商機。這種用於生產人造革產品的原料,因成本和性能都優於天然皮革,將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田家炳當機立斷,花高薪訂購全套設備,把原有的設備進行徹底改造,將公司業務全麵轉向PVC薄膜生產。

這次的大改動,再次證明了田家炳的眼光獨到,PVC生產不僅再次成為暢銷產品,還為當地人提供了多個就業崗位。

不過,以田家炳為首的不少華人通過勤勞節儉得來的事業,卻引起了一些當地人的不滿,更遭到了一些個別政治勢力的煽動。當地人與華人之間隔閡越來越大。田家炳意識到,這裏已不可久留,便毅然變賣家產,舉家遷往中國香港。

遷往香港還有個原因——為了子女能接受中華文化的教育。盡管當時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但田家炳相信,終有一天,香港會回歸中國。

在異地開始新的事業,是田家炳的強項。而這一次,他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找到了一塊灘塗地,進行大膽的嚐試——填海建廠。幾年間,生產PVC的一座現代化廠區建立。1960年,田氏塑膠廠有限公司正式開業。

田家炳在香港站穩了腳根,並在之後成為東南亞最大人造革製造廠,他本人也成為行業的領軍人,更贏得“人造皮革大王”的美譽。

之後,田家炳又向房地產進軍,先後建成多座現代化工業大廈。他將一部分用於工廠總部,一部分出租,光是租金每年就在6000萬元以上。他還先後擔任京華銀行董事、新安企業公司及華安置業建築公司董事長。

而此時,離香港最近的深圳作為特區正進行著大刀闊斧的改革。此舉吸引了不少企業家,田家炳也在其中。

1978年,田家炳獲知中國改革開放,主動將自己正在使用中的全套生產線無償贈送給廣東省政府,同時無條件地為工廠培訓工人。他說,隻有經濟發展了,大陸才會更加開放,支持家鄉的經濟發展,也是自己回報祖國的一種方式。

1992年,他又緊隨改革的步伐,在東莞建立了一座現代化、自動化的PVC薄膜及人造革製造廠,東莞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從大埔到印尼再到香港,田家炳的產業終於回到了祖國,回到了家鄉。

雖身家早已過億,田家炳生活卻極為節儉:出行從不坐豪車,堅持地鐵上下班,出差住賓館自帶肥皂,一雙襪子穿10年,補了又補……連家人都說他“吝嗇”,可他始終認為錢要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他說,每一樣東西都是社會物資,來之不易,花錢多的時候、物品浪費的時候,自己心裏都會很不安。

田家炳時刻謹記父親說的“獨富獨貴,君子恥之”,不僅把工廠開回了家鄉,也將慈善事業帶回了家鄉。1984年,他將自己名下的所有企業全部交給下一代打理,並規定將這些企業每年利潤的10%用於公益事業。

小時候沒讀多少書,是田家炳此生最大的遺憾。事業有成後,他曾走訪過許多發達國家,發現那裏人們的素質很高,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發達。田家炳深深體會到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為此,他不停地捐資興建學校。

和其他企業家相比,田家炳的捐獻更多是麵向中小學。用他的話說,這種捐贈“投資回報率比較高”。所謂回報,並不是金錢,而是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捐給基礎教育,更能實現這一點。

在捐贈給大學的時候,他選擇的大都是師範大學,幾乎每一所省級以上的師範大學,都有一座田家炳樓。讓走出師範大門的老師教授學生,正是助力教育事業的體現。

幾十年來,田家炳在大陸、香港、台灣和澳門捐資興建了1000多個項目,捐資數目高達10多億元,站到他全部財產的80%以上。他雖然不是華人圈裏最有錢的,卻一直在盡自己的綿力,為“別人家的孩子”出力。

2001年,經曆過“金融風暴”,基金會的收入大大減少,田家炳將自己住了37年的“花園豪宅”變賣,和妻子搬進了出租屋。本來房子能賣到1.2億元,為了盡快換成現金,他把價格降到了5300萬元。後來,賣房的所有款項都被他捐給了內地的學校。別人說他想不開,他卻說自己很開心!

有人稱田家炳是“大慈善家”,他卻認為“慈善”其實和身份、地位和財產無關:“人人都可以做好事,隻要你存好心,當好人,處處都可以做好事。此外,人要願意吃虧,不要以為吃點小虧別人就覺得你是傻子,不斤斤計較,能夠吃虧,與人交往起來反而讓人很放心。”

田家炳捐過的學校,光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就不計其數。在他看來,“錢財都是身外物,特別是看到一棟棟教學大樓拔地而起,聽到萬千學子的讀書聲,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質上的享受好得多”。

有人說,田家炳捐助了這麽多的學校,卻不曾有新聞報道。過去還有人要推薦他做全國政協委員,他總是拒絕:“我隻是做我自己該做的事,用不著大張旗鼓吧。我不是想用錢來換取任何名譽,隻想自己開心、社會有益。”

幾十年來,田家炳被授予了無數的榮譽,可老人家最喜歡的,永遠是199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他說:“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他將這視作自己人生最大的榮耀。

把終生的精力和財富傾注於公益事業上,數十年如一日,從不以德自居、以功自傲,更不求回報……田家炳老人走了,但他為我們留下來的,不止是一棟棟教學樓和一座座校園。

田家炳部分捐助項目名單

斯人已逝,精神永恒。緬懷田家炳先生!

作者:二水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夫妻花50萬帶兒子遊41國 網民嘲:英語零進步屬浪費
中國短劇海外爆紅:美國三線演員爭演 薪水暴增7倍
矽穀富豪的不死執念:AI接管身體 性生活都要預約
示威者帶來51口棺材抗議大而美法案 數十人被捕…
95歲“黑老大”惹關注 離休幹部認定勒索判刑 病床受審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又爆驚人語:在美國出生的壞人也應該趕出去
美國、越南關稅談好了 川普搶先發文曝稅率
特朗普斥責日本"一直在奪取美國財富",稱將加征高關稅
美國正式關閉USAID!盧比奧詳述理由 列4大失敗
“大又美法案”51:50參院闖關成功 萬斯投下關鍵票
柴靜: 從官媒的知名記者和"公知"到出走海外的媒體人
不滿移民不會說英文 川普:在翻譯上美國花太多錢
馬斯克威脅成立“美國黨” 那是什麽黨?這次認真的?
毫無疑問,這就是全世界最轟動的分手大戲
疑似發表辱華言論,綠洲樂隊主唱道歉
貝佐斯辣妻以前長這樣!整形醫分析"外貌進化"過程
特斯拉股價恐再跌六成?華爾街最大空頭表態
美澳印日啟動礦產計劃,被視為在抗衡礦產主領導中國
財新的製造業數據已成絕唱,從此有九大數據不再公布
日本人組團去老撾嫖幼女,大使館都看不下去了
新加坡前外長:若20年後不得不選邊 新加坡傾向中國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穿補丁襪子住出租屋 這老人捐10億家產給300學校

環球人物 2018-07-11 10:57:43

166所中學、90餘所大學、40多所小學、約20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



有這樣一位老者,把自己總資產的80%都用於慈善事業,在中國捐獻了300多所學校,他就是田家炳。

昨天,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了《田家炳博士訃告》,這位備受尊敬的“中國百校之父”於10日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田家炳就以捐辦公益為業。1982年,他捐出價值10多億元的4棟工業大廈,成立純公益性質的“田家炳基金會”,並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於公益;1984年,他又將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經營,自己成為職業慈善家。

迄今為止,田家炳已累計捐資10億多港元用於中國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達90%,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百校之父”。

1919年,田家炳出生在廣東大埔縣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雖以經商為業,創辦“廣泰興”商號經營磚瓦窯生意,卻極其重視孩子的文化修養。母親雖是晚年得子,對田家炳寵愛有加,卻不溺愛,不時以古代聖賢忠孝節義的故事勉勵他。

“那時我家鄉窮人多,父親總是體恤他們,關心他們的溫飽。牢記‘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古訓,讓大眾都生活得好。”父親的言傳身教,田家炳從小銘記,不敢忘本。他也自然而然養成了勤儉誠樸、克己待人的品質。母親教授的穩重行事、為人處世之道,則奠定了他一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4歲那年,田家炳進入中學讀書。他牢記父親“寧可實而不華,切忌華而不實”的教誨,勤勉好學,深為老師稱道。誰知父親在兩年後突然離世,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田家炳看著日漸蒼老的母親,隻好忍痛輟學,接手家裏的磚窯生意。

好在老主顧們念及他小小年紀就撐起家業,時常在生意上照顧他。而田家炳也不負眾望,把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

上世紀30年代,廣州正處於風雨飄搖之時,經濟疲軟,田家的生意很難有更大發展。經過深思熟慮,田家炳決定去外麵的世界闖闖。

幾經輾轉,田家炳到了越南。當時已有不少大埔人在越南開陶瓷廠,但當地沒有好的原料,於是,他便想可以將老家的瓷土運往越南,一來可以讓越南的工廠有好的原料,降低了成本;二來又能擴大家鄉瓷土產業,幫助更多人就業。

就這樣,田家炳成立了“泰安隆瓷土公司”,專門供應大埔的瓷土。那一年,他18歲。

田家瓷土價格低廉,品質又有保證,不僅受到大埔同鄉的喜愛,還引來不少越南本地老板們的購買。沒多久,泰安隆就占領了越南60%的瓷土市場,田家炳也成為越南當地最大的瓷土供應商。

田家炳的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隻好放下越南的生意遠赴南洋,到印度尼西亞尋求家人幫助。沒想到,這裏也在幾年後被日軍占領。田家所在的地區被日軍劃為軍事地區,不準外僑居住,並限令外僑一月內遷出,不許帶走任何財產。

家園和財產被霸占,曾經坐擁百萬資產,卻在一瞬間變得一無所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小的打擊。可田家炳沒有因此被打倒,他說:“我身上流淌著客家人的血,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客家精神是我生命的內動力!”

身無分文的田家炳被同鄉拉去管理五金廠。他一邊做著工廠的管理人員,一邊尋找機會。

1945年,隨著日本宣布投降,戰爭結束。田家炳覺得,戰亂之後百廢待興,是創業的好機會。橡膠製成的日用品將成為暢銷品,而印尼盛產橡膠,不如開一家橡膠廠。於是,第二年,他就成立了“超倫樹膠廠”,幾年後又成立了“南洋樹膠有限公司”。

此時,田家炳已是印尼有名的華人青年實業家,可他並不滿足於現狀。經過摸索,他發現聚氯乙烯,也就是PVC,是個不錯的商機。這種用於生產人造革產品的原料,因成本和性能都優於天然皮革,將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田家炳當機立斷,花高薪訂購全套設備,把原有的設備進行徹底改造,將公司業務全麵轉向PVC薄膜生產。

這次的大改動,再次證明了田家炳的眼光獨到,PVC生產不僅再次成為暢銷產品,還為當地人提供了多個就業崗位。

不過,以田家炳為首的不少華人通過勤勞節儉得來的事業,卻引起了一些當地人的不滿,更遭到了一些個別政治勢力的煽動。當地人與華人之間隔閡越來越大。田家炳意識到,這裏已不可久留,便毅然變賣家產,舉家遷往中國香港。

遷往香港還有個原因——為了子女能接受中華文化的教育。盡管當時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但田家炳相信,終有一天,香港會回歸中國。

在異地開始新的事業,是田家炳的強項。而這一次,他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找到了一塊灘塗地,進行大膽的嚐試——填海建廠。幾年間,生產PVC的一座現代化廠區建立。1960年,田氏塑膠廠有限公司正式開業。

田家炳在香港站穩了腳根,並在之後成為東南亞最大人造革製造廠,他本人也成為行業的領軍人,更贏得“人造皮革大王”的美譽。

之後,田家炳又向房地產進軍,先後建成多座現代化工業大廈。他將一部分用於工廠總部,一部分出租,光是租金每年就在6000萬元以上。他還先後擔任京華銀行董事、新安企業公司及華安置業建築公司董事長。

而此時,離香港最近的深圳作為特區正進行著大刀闊斧的改革。此舉吸引了不少企業家,田家炳也在其中。

1978年,田家炳獲知中國改革開放,主動將自己正在使用中的全套生產線無償贈送給廣東省政府,同時無條件地為工廠培訓工人。他說,隻有經濟發展了,大陸才會更加開放,支持家鄉的經濟發展,也是自己回報祖國的一種方式。

1992年,他又緊隨改革的步伐,在東莞建立了一座現代化、自動化的PVC薄膜及人造革製造廠,東莞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從大埔到印尼再到香港,田家炳的產業終於回到了祖國,回到了家鄉。

雖身家早已過億,田家炳生活卻極為節儉:出行從不坐豪車,堅持地鐵上下班,出差住賓館自帶肥皂,一雙襪子穿10年,補了又補……連家人都說他“吝嗇”,可他始終認為錢要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他說,每一樣東西都是社會物資,來之不易,花錢多的時候、物品浪費的時候,自己心裏都會很不安。

田家炳時刻謹記父親說的“獨富獨貴,君子恥之”,不僅把工廠開回了家鄉,也將慈善事業帶回了家鄉。1984年,他將自己名下的所有企業全部交給下一代打理,並規定將這些企業每年利潤的10%用於公益事業。

小時候沒讀多少書,是田家炳此生最大的遺憾。事業有成後,他曾走訪過許多發達國家,發現那裏人們的素質很高,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發達。田家炳深深體會到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為此,他不停地捐資興建學校。

和其他企業家相比,田家炳的捐獻更多是麵向中小學。用他的話說,這種捐贈“投資回報率比較高”。所謂回報,並不是金錢,而是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捐給基礎教育,更能實現這一點。

在捐贈給大學的時候,他選擇的大都是師範大學,幾乎每一所省級以上的師範大學,都有一座田家炳樓。讓走出師範大門的老師教授學生,正是助力教育事業的體現。

幾十年來,田家炳在大陸、香港、台灣和澳門捐資興建了1000多個項目,捐資數目高達10多億元,站到他全部財產的80%以上。他雖然不是華人圈裏最有錢的,卻一直在盡自己的綿力,為“別人家的孩子”出力。

2001年,經曆過“金融風暴”,基金會的收入大大減少,田家炳將自己住了37年的“花園豪宅”變賣,和妻子搬進了出租屋。本來房子能賣到1.2億元,為了盡快換成現金,他把價格降到了5300萬元。後來,賣房的所有款項都被他捐給了內地的學校。別人說他想不開,他卻說自己很開心!

有人稱田家炳是“大慈善家”,他卻認為“慈善”其實和身份、地位和財產無關:“人人都可以做好事,隻要你存好心,當好人,處處都可以做好事。此外,人要願意吃虧,不要以為吃點小虧別人就覺得你是傻子,不斤斤計較,能夠吃虧,與人交往起來反而讓人很放心。”

田家炳捐過的學校,光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就不計其數。在他看來,“錢財都是身外物,特別是看到一棟棟教學大樓拔地而起,聽到萬千學子的讀書聲,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質上的享受好得多”。

有人說,田家炳捐助了這麽多的學校,卻不曾有新聞報道。過去還有人要推薦他做全國政協委員,他總是拒絕:“我隻是做我自己該做的事,用不著大張旗鼓吧。我不是想用錢來換取任何名譽,隻想自己開心、社會有益。”

幾十年來,田家炳被授予了無數的榮譽,可老人家最喜歡的,永遠是199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他說:“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他將這視作自己人生最大的榮耀。

把終生的精力和財富傾注於公益事業上,數十年如一日,從不以德自居、以功自傲,更不求回報……田家炳老人走了,但他為我們留下來的,不止是一棟棟教學樓和一座座校園。

田家炳部分捐助項目名單

斯人已逝,精神永恒。緬懷田家炳先生!

作者:二水